







历史,从未走远
——兵圣孙武亲自指挥的“孙子兵法实战地”是汉川马鞍甄山
文‖吴雷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齐国乐安人。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后人尊称其为兵圣或孙子。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世界公认最早的军事学著作。
而不为人知的是“孙子兵法”由孙武唯一一次亲自指挥用于实战的战争,就是在汉川市马鞍乡甄山打响的。据春秋左丘明《左传.定公.定公四年》冬,蔡侯、吴子、唐侯伐楚……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三战,子常知不可,欲奔。
另据东汉赵晔著《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三国合谋伐楚。舍兵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水为阵。子常遂济汉而阵,自小别山至于大别山。三不利,自知不可进,欲奔亡”。 讲叙的是公元前506年,吴、唐、蔡三国联合伐楚,在小别山与大别山之间连战三场,均以楚国告负。
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六回》“囊瓦惑其言,遂传令三军,俱渡汉水,至小别山列成阵势,史皇出兵挑战,孙武使先锋夫概迎之。又令伍员引兵五千,抄出小别山,反劫囊瓦之寨。” 更加详细地介绍了孙武利用楚军主动出击求胜心切的弱点,亲自指挥伍子胥带着队伍迅速后退,装出一副害怕的阵势以迷惑楚军,使得楚军主帅囊瓦立马中计,挥军直追。吴军以逸待劳,在小别山至大别山间迎战楚军,三战三捷。打得囊瓦连败三阵,直接就要弃军而逃。在这场战斗中孙武将“孙子兵法”的精髓运用的极其到位,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用三万吴军击败二十万楚军的奇迹。
以至于战国兵书《尉缭子》云: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以及汉代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有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可见“朝中”“军中”都无比的崇尚兵圣孙武其军事指挥才能,论其兵法堪称当世第一。
在后世历代史学家的著作里面,也有大量史书记载了汉川马鞍甄山即小别山这场战斗的历史。如: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八》小别山在縣東南五十里春秋呉伐楚令尹子常濟漢而陣自小别至於大别即此也。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二》小别山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左傳定公四年吳子伐楚令尹子常濟漢而障自小别至于大别杜注漢水至大别南入江然則此二别在江夏界山形如甑土諺謂甑山。
宋代苏轼《施註蘇詩》大别山在漢陽府城北小别山在漢川。
宋代夏僎《夏氏尚书详解.卷八》汉阳军有大别山小别山。
宋代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五》小别山在汊川縣東南五十甑山左傳楚拒吳濟漢而陳自小别至於大别小别山在汊川縣東南五十里。
宋代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十四》大小别山小軍山皆在漢陽。
宋代金履祥《资治通鉴前编》大别山在今漢陽軍漢陽縣其形如鼈西有小别山。
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卷十八》小别山在漢陽府漢川縣南山形如甑亦名甑山左傳呉與楚戰濟漢而陣自小别至扵大别即此。
明代王樵《尚书日记.卷五》大别山在今漢陽軍漢陽縣西有小别山。
清代张廷玉等著《明史.志.卷二十》汉川、府西少北。元属汉阳路。洪武九年四月改属武昌府。五月还属。南有小别山,一名甑山。
凡此种种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这场战斗的重要性及实战经验,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地位确是占有绝对高度的,而汉川马鞍甄山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小山,在中国历史版图上的位置,也是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甑山如甑乾坤大,雄韬伟略战略家。”原来,汉川的甑山,是一个有如此深厚的军事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责任编辑 胡采云】




作者简介:
吴雷,男,七零后;始终以一颗求知的心致力于荆楚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