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岚云岫 击筑而歌——读陈进《大湖儿女》有感
申海芹
陈进的长篇小说《大湖儿女》以洪泽湖为背景,农村普通家族成员为主要原型,用简练传神的语言,绮雄阔丽的手法,严整而波澜起伏的情节,极具层次感地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将那个时代,那个地方,那个家族的发展史、奋斗史、创业史娓娓道来,彰显了劳动者、创业者、领导者的责任担当和无私奉献精神。可以说既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一部地方史、社会史、时代史。自然与人文彰显黼黻的历史。
陆机说:“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要孕育出这样一种品质,是需要一定的自然人文因素的。从地理上看,洪泽湖四万多年前就留下了先民活动的足迹。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吴楚齐鲁等大国争夺的重要地域。秦统一后,湖区有淮阴、盱眙等五个秦置县。
鸟瞰洪泽湖,其水域宛若一只振翅翱翔的天鹅,镶嵌于江淮大地,故又被人们雅称为“天鹅湖”。“天鹅湖”不仅有着广袤的滩地资源、水利资源,还有异常丰富的自然遗产,如在距今1200万年至1400万年前,湖西岸地区曾是古脊椎动物的乐园等等。
小说中的天鹅湖也就是洪泽湖,自古就是一个树木繁荫的清净仙地,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人间胜地,一个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的国家宝地。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养育了以朱守正一家为优秀代表的“大湖儿女”。
在《大湖儿女》里,陈进不遗余力地对洪泽湖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历代遗迹、人文历史击筑而歌。他不仅因自己生于斯、长于斯,更重要的是他骨子里散发出的对这片故土的满腔热恋。讴歌大湖儿女,也就是讴歌家乡、讴歌时代。
从郊外风光到运河内景,再到城中街市,陈进用由远及近的镜头、精致的工笔手法,描绘了小朱玉眼中看到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淮阴“清明上河图”:犹如长虹贯日,更似蛟龙饮水,甚是雄伟的龟腰大桥,也就是城南大桥;河水汤汤,蓝缎一样缓缓流淌的京杭大运河,以及河面上连成一串蔚为壮观的驳船;县城那“栽着白色路灯杆子的柏油路面”;“街道两侧青砖小瓦房的店铺,一家紧挨一家高高低低的不是很整齐,一家家的门口挂着各式各样的招牌,有理发店,杂货店,水果店,农资店,酱油店……
十字路口还挤满了各种流动摊点,有卖馒头包子的、卖猪头肉的、卖凉皮的、卖卤菜的,还有抱着吉它卖唱的……”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满眼都是那个时代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这不仅是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情画、民俗画,也是朱玉揭橥美好的童年记忆,更是那一代人的素时锦年。
作者写朱聪到任淮阴码头镇,穿过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楚汉建筑,走过廊腰缦回的明清殿堂,徜徉在璀璨厚重的历史中:“码头这个地方自古就是南北地理要冲,南来北往的船只都要经过这条千年大运河,运河上由此诞生了四大著名的城市,淮阴是力拔头筹,号称‘壮丽东南第一州’。
淮阴最繁华之所在,就有历史底蕴深厚的官巷。官巷是专门为朝廷官员上下船准备的通道,曾经接待过明武宗皇帝、清康熙帝和乾隆皇帝。”这样氤氲着岁月幽香的文字,让人恍惚置身于昔日的繁华盛世。
“因码头官巷的特殊性和重要的历史地位,历朝历代的官府都十分注重对他的保护和修缮,官巷地面上铺设的各种条石,都是从全国各地运送过来的。因为产地不同,所以类别就不同,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更多的是盱眙的玄武石,还有过往船只的压舱石……”
古镇的青石板上,被历代的才子们以鶴的姿态,把内心的才华走成了一首首写着铜字的歌,青铜的歌,被岁月嵌进葱茏的记忆。可现在又有几人知道,千百年来脚下踩着的,是在历史的传承里安身立命的石头故事?
“康熙皇帝十分关心淮阴的水患治理。清初黄河连年决口造成天鹅湖湖底淤高,破溃堰堤,漫流里下河的严重局面,康熙十六年,康熙帝亲临码头,舍船登岸,在当时的河督靳辅的陪同下,沿堤步行十余里,现场指导护堤工作”。“对于河道的治理,淮阴的水工技术代表了国内最高科技,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做出的又一巨大的成就。”
对于大运河的治理,历代都很重视,而对于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开发,却是近代才重视的。朱聪作为刚上任的团委书记,能够在两个月内,以星奔川骛之速,拿出关于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利用的发展规划,并为后来的运河文化开发,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一件高瞻远瞩的事,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有着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的国之栋梁。
“淮阴人自古就有秉性醇厚,刚柔相济,包容兼蓄,悲天悯人的禀赋,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大爱情怀,大爱品格,而漂母正是这种大爱精神的杰出人物,也是历代淮阴人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标识”。千年之前,当其他古文明光辉灿烂的时候,中化文化还十分的内向。而漂母文化,韩信文化,运河文化是淮阴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一直寂寞的辉煌着。
如今,还在斑驳的流年里闪烁着不朽的光芒,带给人追忆,带给人惊叹,带给人无限的遐思。小说中,朱聪跟在码头镇文化站长王一当后面,跑遍了“枚乘故里、韩信湖、钓鱼台、胯下桥、三闸遗址、大小葫芦岛、双金闸、甘罗城遗址、惠济祠、高堰石工墙、镇水铁牛等众多古迹遗址”。这些历史的遗迹,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一个民族精神的折射,一个民族性格的体现,更是一个民族激情震荡的灵魂。
这些历史的遗迹,也似一把把古旧斑驳的铜琶,数千年来弹着一首首催人泪下的英雄挽歌,又若一部部厚重悲壮的长篇史书,诚笃记载了古楚淮阴的荣辱与兴衰。
就像“胯下桥”,那黑色的耻辱曾经流过韩信的心房,流过淮阴人的呻吟、呼吸和长淮烟雨的朦胧,流过人性陷落的断层地带和埋入泥土的岁月。经过血与泪、冰与火的锻造,终是扛起大汉“兵仙”的称谓。
风云变幻,鹤归华表。千年之后,这些光芒四射的古迹遗址,安详地端坐在码头,看船来船往。
《大湖儿女》场面恢弘、结构严整、笔法细致,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商业形态和百姓生活的生动画卷,也展示了洪泽湖大地上沧桑变迁的岁月。在《大湖儿女》里,不仅能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淮阴人文珠玑黼黻的历史文化,还可以跟在朱玉和陆霏霏身后,踯躅盱眙第一山的万象中,感受登高行远,踮足眺望雉堞迤逦、微风婆娑、树影徙靡的自然美景。`醇懿与质朴构筑葳蕤的人性。
陈进通过少年朱玉进城,让我们看到了老淮阴城的“清明上河图”,同时,又通过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朱守正的亲身经历,让读者看到了真正的人生百态。
作者在行云流水的描述中,采用对比的手法,让正反人物粉墨登场。正面人物如怀瑾握瑜、公而忘私的朱守正、周有政等,鹤颜松姿、勇毅笃行、反哺家乡的朱聪,沉默寡言、卫国立功的朱明,雷厉风行、兰薰桂馥的朱琴,明懿弘旷、姱嫮专情的陆霏霏,青衿之志、霞姿月韵的夏雪…反面人物如宋四牛、王宝贵等。
在《大湖儿女》中,朱守正作为老一代大湖儿女的代表,像他的名字一样,守正芒寒、公而忘私。儿子高考出成绩那天,“从县城开会回来,朱守正没顾得上回家,就急着赶到党委书记周有政的办公室,把王副县长的指示作了汇报”;接到女儿出事的电话,“交代好工作,在车棚里找到自己的自行车,跨上去就心急火燎的赶往乡镇卫生院,”面对追在后面问“要派车吗?”的秘书,他斩钉截铁说“不用,把车留给处长应急用”;面对县里提拔他做党委书记,“他向王副县长坦白了三城镇计生工作存在的千疮百孔问题,请领导重新考虑对我的任命问题”。
乡公所的王所长,是最不好惹的人,连一把手周书记都要礼让他三分,而王所长却对朱守正敬重有加;老百姓评价他:“是大好人,实在,没官架子”;王副县长评价他“太实在,不喜欢玩花拳绣腿。”朱守正从村支书干到局长,一辈子顺民意、厚民生、暖民心,真正做到黎元为本,不忘初心,诠释了老一代共产党人与光同尘的本色。
而朱聪、朱玉、朱琴等作为小一辈的大湖儿女的代表,在各自的领域都干的风生水起。朱聪沉稳而睿智,又秉承了父亲朱守正为民生福祉躬耕不辍的品格,大学毕业后放弃到省城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从基层干起,通过自身的能力,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业绩,小小年纪便活成了别人眼中的一道光。琴心剑胆的朱琴虽说是女孩子,然巾帼不让须眉,不仅眼里有星辰,心中有银河,而且还有着琨玉秋霜的杨家女将风范。
朱琴从小任劳任怨,主动担负起照顾三个弟弟的责任,高中毕业后“青丝渐绾玉搔头”,直到和敦厚的夫君侯宇栉风沐雨打拼出一片锦绣天地,并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家致富。
小说重点写了朱玉。主人翁朱玉从一出生天降异象起,就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童年时代车碾水淹没死,屋塌没压死,大火没烧死,农药没毒死;少年时代泥糊王宝贵,暴打蒋根年,一战成名后,人人对这个曾经九死一生的孩子又敬又怕。这个特立独行的少年,从无师自通的绘画到拒绝保送去城里公办一流学校,从中考被人栽赃、放弃高中学业离家出走到办画廊、做老师、当厂长、升市招生办主任后又辞职办国家级高校等,直到带着心爱的女子浪迹天涯。
每当人们以为他已经取得了成功应该安定下来后,他总是出乎意料的放弃别人望尘莫及的荣誉,奔向下一个目标,于奋斗中不断的掇菁撷华。但就是这样一个朱唇玉面让人琢磨不透的人,一个集魏晋风骨和铁血柔情于一身的人,在绮纨之岁的创业路上,和陆霏霏谱写了一首让人悲欣交集而又荡气回肠的虐恋之歌。
“山河远阔,人间烟火,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多么浪漫多么深情的告白,好在历经磨难,有情人终成眷属。朱玉不喜欢墨守成规的生活,他像汹涌的岩浆,奔腾的火焰,飞湍的瀑流,在岁月的辗转中不断地追求诗与远方。
跅弢不羁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一颗飒飒振羽的绚丽灵魂。他冷峻而重情,深沉而精警,善良而叛逆,隐忍而宽容。他活的自由奔放,无惧人生中的狂风暴雨,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猛进,创造了自己的嘉年华。
也许,朱玉的一生注定了是漂泊的一生,奋斗的一生,讫情尽意的一生。也许,闲云野鹤的日子才是朱玉人生的终极目标。
作者写朱玉,何尝不是在写自己。芸芸众生,哪里是自己餐云卧石之地?“吾心安处是故乡”。天鹅湖,也许才是理想中的家园。
陈进写市井百态,尤其是人的劣根性,如狐假虎威的贾汪,偷鸡摸狗的王宝贵,爱财如命的庄爱才,监守自盗的宋四牛等,尤其对金明镇长的描写,把人性的伪善刻画的淋漓尽致。
镇干部朱聪处理庄爱才事件时,作者通过庄爱才老婆的口,将庄爱才无视法律、阻碍施工、敲诈政府的龌龊心理,战战兢兢地抖给朱聪:“家里儿子多,都到了能娶亲的岁数了,老头子想趁机向村里要一份宅基地”。
儿子多了结婚要宅基地,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就像朱聪说的:“为什么不光明正大的要呢?”
找到病根,朱聪准备对症下药了,而老狐狸庄爱才几次三番出尔反尔:“需立马解决他现有的住房问题,以及在宅基地出售时给予一定的优惠。”
当镇干部答应会满足他的要求时,他算计着还能捞到好处,便借着两只争食的小猪,指桑骂槐:“光吃人饭,不说人话,只会吵吵吵,连个正经事都不会,要你何用?”
然后是“今儿个不把十万块钱捧到我面前,我就死给你看!”步步为营,层层加码,直到带领全家六口人操着家伙一字排在挖掘机的前面阻拦施工。
牛顿说过:“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人性的丑陋之处就是,明明自己揣着私心,却苛求别人大度无私。
同时,初入仕途的朱聪还要面对另一只官场老狐狸金明。“这不胡闹吗?三套班子领导一个不出面,让你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去啃这么一根硬骨头,这不纯心欺负人吗?做好了还好说,做不好,那都是你一个人扛了,再说真正好做的事还轮到你吗?我找金镇长评理去,不带这样坑人的!”作者通过文化站长王一当怒气冲冲的打抱不平,用白描直抒的铿锵之语,道出了金镇长的阴险歹毒。
靠关系做了镇长的金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性呢?拉拢朱聪不成,便开始算计,方法是假传“圣旨”与捧杀。“金明镇长笑道:‘李书记在家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个事情要交给一个新的同志去做,这个同志虽然岁数小但是却很有能力,是个重点培养的对象,他还是全市表彰过的英雄,牛得很呢!李书记说了,如果朱聪处理不好这件事,他本人愿意向县委辞职,有李铭轩书记做他的后盾,还有什么坎爬不过去呢?再说了,年轻人不在风雨中捶打,怎么可能迅速成长起来呢?你放心吧,我的大主任。’”
笑里藏刀的金镇长一面向县委办王副主任打着包票,一面不动声色的栽赃党委书记李铭轩在单位拉帮结派搞小团体。一转身又把朱聪叫到办公室:“你的表现机会来了……”
一个人最大的愚蠢,就是自作聪明。金明镇长自信的认为三套班子都啃不下来的硬骨头,对于一个才出校门初入职场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朱聪来说,更是无法解决的难题。到时候自己既报了私仇,又打击了一把手李书记和朱聪,隔岸观火,说不定自个儿还能取代书记的位置呢,正是一石三鸟的好计谋。
殊不知他精明过火,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朱聪对庄爱才家旁输卤管线事件的处理得到了党委李铭轩书记的肯定,再加上县委办王副主任极力推荐,朱聪被任命为码头镇党委副书记,短短几年之后,又任命码头镇镇长”。这下还真的成了金明所说的重点培养对象,并且还是市委组织部的重点培养对象。金明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因一起企业安全生产事件被上级追究责任,调离原工作岗位,到县生猪办干了一份闲职”。
更让他想不到的是“李铭轩书记因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为淮阴县副县长,分管全县的三农工作”。没把别人拉下水,自个却先下了河,还被淹了个半死。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差点要了自己老命!
你以为在看一部小说,但却是在看一场戏;而当你觉得这是一场戏的时候,这却在描写最真实的人性。前有庄狼,后有金鬼,朱聪旁边还围满了吃瓜群众:“还站在警戒线里看热闹的人群,慢慢退出了,此时,他们都瞪大了眼睛,知道好戏就要开场了”;当好话说尽,庄爱才一家仍然阻挠政府施工,朱聪拿起小喇叭开始指挥派出所公安民警和城管队员立即清场时,“警戒线外面的围观群众一下子炸了锅,纷纷想突破黄线,近距离的看看热闹”;当庄爱才一家随着朱聪的一声令下被执法人员带走后,“现场恢复了平静,只有挖掘机隆隆的作业声。围观的群众见失去了主角,也就三三两两意犹未尽地散去了”。在吃瓜群众眼里,好戏还没开始就结束了,真是天大的失落。那种失落,是一种典型的酸葡萄心理。“热闹”没看成,他们也没有从这个“大瓜”身上得到优越感,从而来维护自己的自尊感,因此才“三三两两意犹未尽地散去”。
这一章节的描写,作者没有添加任何个人的感情因素,只是放电影般再现事件镜头,就将那种剑拔弩张的恢宏场面,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不得不说陈进驾驭文字的功底早已炉火纯青。
“只有县委办王副主任从头至尾观看了处置的过程,心中十分满意,禁不住对朱聪竖起了大拇指”。作者明线上想通过对于这个事件的处理,歌颂朱聪如何沉着冷静地力挽狂澜,从而来表现大湖儿女的优秀,暗线却是想通过不同阶层人的心理、站位、言行等,从而表现不同的人性。
同样是写围观群众,朱守正当年处理占道经营的顾小如事件时,遇到的角色可比朱聪遇到的角色厉害多了。顾小如占道久了就把街道一隅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面对拆除违建的执法人员,手挺铁叉歇斯底里以死相拼,面对这样的“热闹”,周围的吃瓜群众在煽风点火:“顾老头,快戳呀,戳死一个够本,戳死两个赚一个,快戳呀!”有的火上浇油:“杀人不过头点地,二十年后又是一个好汉,我就佩服顾老头,敢说敢想敢干,好样的!”“顾老头要是一生下来没被父母扔掉,哪里遭这个罪呀?唉,没妈的孩子没人疼啊!”而当朱守正摆手示意十几位城管队员退下时,“周围那些看热闹不嫌大的群众,看看没什么热闹可看了,都一个个无精打采的离开了”。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朱聪不但遗传了父亲厚德载物的品格,还继承了父亲对于突发事件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看出,八十年代的吃瓜群众比七十年代的内敛多了。作者于轻描淡写中,就完成了对“围观群”不动声色的贬褒。这说明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的思想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山高水长的构思。
小说中的庄爱才,看到政府准备在他们家附近铺设一条地下输送管道,便开始无理取闹。“其实施工经过的管线在别人家的地上,和他家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他却不顾廉耻说自家房子的裂缝是施工震的,要政府给他十万块钱房屋赔偿费。目的是为了给准备娶亲的儿子要一份宅基地。从头至尾庄爱才不惜以说谎、要挟、自杀、阻挠施工等手段与政府为敌,一而再、再而三的把别人当傻瓜,最终带着全家活成人生舞台上的一群小丑。
这个表面无知狡黠又顽固不化的丑恶之人,装着爱财的样子,骨子里真正爱的,其实是他的孩子。作为一个父亲,不要脸不要皮,舍弃为人的尊严、道德与法律法规,不惜一切代价将一个刁民的形象展示在众人面前,就是想给儿子谋得一份幸福生活,却又不知如何通过正当渠道获得,实在可怜可恨亦可悲。然而,我们却看到了贪婪愚昧下隐藏的一份人性的光辉:一份沉甸甸的父爱。所谓父爱如山,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莫过如此吧。
和陈进相识二十多年,知道他是一个有着悲悯情怀的人,他的骨子里一直奔泻着善良的血液,他这样设计庄爱才的姓名,就像曹雪芹设计《红楼梦》中的人名一样,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他的两部长篇小说《大湖长歌》《大湖风云》中都有所体现。


他写再不堪的人,总能让你看到一点人性的光辉。所谓文如其人。如果没有包容天下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魄,悲天悯人的禀赋,何能写出片石韩陵的作品。同样是写底层人物,廖廖数笔,鸢肩羔膝的顾大牛,善良慈祥的王大爷等小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以小见大,于细节中凸显人性,于陈进而言是雕虫小技。
如在写顾大牛时,把他的心理活动,用拓碑的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他每天总是乐呵呵的,谁叫干活都行。不管是乡公所大院的,还是下面村的干部,‘他们是看得起我,不然怎么会看到我呢?’当别人嘲笑他,谁都能用得动时,他总是在心里这样对自己说,而且也懒得跟别人去争论。他觉得说那些话的人是不怀好意,好让他不做事,这样就好让领导批评他了,这样他的工作就没有了,这样别的人就能顶替他做门卫了。”“顾大牛这样想着,就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平日里不仅没有丝毫的偷懒,反而比以往更勤快努力了。”在这里,作者将无父无母无家、无人疼无人爱的顾大牛那蜉蝣一样低到尘埃里的自卑又积极上进的心理与性格,描摹的淋漓尽致,令人唏嘘不已。
与在其位不谋其政、只谋人不谋事的金镇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似无心的描述,实是作者高屋建瓴的谋篇布局。
写学校门卫王大爷,作者写他面对一个陌生女孩来学校找朱玉时,他不顾朱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隔窗玻璃拼命向朱玉招手:“你下课就来呀,不要让人久等了。啊?”下课时间一到,“王大爷拿起一把铁锤,使劲敲打着挂在大门口的一块大铁板,一边敲着,还一边伸长脖子,朝着三年级的教室望去,看看朱玉有没有出来。”等朱玉向传达室这边疾步走了过来时,“大爷没有说话,只是向传达室里间会客室指了指,就扭头向别的地方走去了。”作者把人物的善良、敦厚、精谨、成人之美、对于人情世故的通达活络,以及一位长者对晚辈的关心、喜爱,还有一个门卫对老师的尊崇的人性,刻画的入木三分。同样是写门卫,作者对工厂门卫宋四牛的描写,正好与政府门卫、学校门卫天壤之别。王大爷的形象,代表了洪泽湖地区普通老百姓质朴的人性。
在《大湖儿女》中,陈进将艺术性的唯美与多维运用的风生水起,如雕塑美、绘画美、建筑美等。在对于景色描写、人物刻画、情节设置,那璧坐玑驰的语言、层峦叠嶂的意境、明懿巍峨的内涵,充满张力的情感表现,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让人沉浸其中,惊叹不已。
此外,陈进非常注重小说国画式的留白。如朱玉带着心爱的陆霏霏不辞而别后,去何处过着漱石枕流的生活了?还是筚路蓝缕又去创业了?作者没说。留白才彰显小说含蓄的魅力,才能为读者留下宽广无限的想象空间。正如《四暝诗话》中所述:“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作者这样的构思可谓匠心独具,让小说充满了神秘的魅力。《大湖儿女》是一幅烙印着苏北影像的清明上河图,一支蕴藉着东方美学的命运交响曲,一首跌宕着烟岚云岫的大湖长歌,更像一尊恢弘磅礴的青铜雕像,端庄地屹立在淮安大地上,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申海芹,笔名安晴,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大众文学艺术院常务理事、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学会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淮阴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淮阴区委史志研究室。出版散文集《花开的声音》《三月如歌》。《握一把乡愁》《在时间深处静静飘香》等多篇文章入选《2010年中国散文经典》《2013年精短美文精选》《中国作家网》《散文选刊》《散文百家》《文艺报》《雨花》《新华日报》《中国学术周报》《中国纪检报》《江苏文学报》等刊物及语文高考模拟试题。荣获省市级以上奖项三十余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