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吃饭》
刘万成
创新是文学的生命。文学理论里各种流派、写作方法、表现手段以及风格特点的划分,一概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无论什么“纯的”文本,还是什么“杂的”文本,也不论主流媒体还是公众号之类,恐怕都得“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总得让人从一篇文字里读点什么——是常识,是见识,是胆识,是学识,是寄托闲情,是仗义执言,是针砭时弊,还是怜悯众生……总之,文本一经披露,也就是泼出去的水了,最好要能让人从文学层面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文学大家向来都是讲真话的,不过他们讲起真话来不仅逻辑严密,而且很有艺术。比如,钱钟书先生的《吃饭》以吃饭为由头,通篇广征博引、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巧设陌生化的比喻、侃侃而谈、出奇制胜,幽默风趣地针砭时弊,启人心智而又无懈可击。
其核心命题是:“名义上最重要的东西,往往是附属品”,整体思维逻辑的路径却是“哲学上的名与实”,其实是“现象与本质的矛盾”。
然而字面上,却是另一番景象:在哲学上,吃饭是名,目的是为了充饥,辨味不是充饥,舌头代替了肠胃,吃饭变成了吃菜——“名不符实”;在揭示现象与本质的矛盾上,采用了新奇比喻“吃饭有时很像结婚”——爱财不爱人,这和研究哲学和艺术,总说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知识精英用高尚的名义遮蔽实际利益的获取,进而嘲弄一些政治家“心口不一”——他们知道巧妙地“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愿和福利。而在此前提下,作者又将核心命题分为四个部分,一环扣一环地逐一抽丝剥茧。
第一,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吃饭为类比,生动形象地阐述人类所有的创造活动,它不仅表明大脑的充实,而且证明肠胃的空虚。因为人类所有的创造活动源于生存的压力,生存问题实现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然后才能从事各种文化创造活动。
第二,社会由穷人和富人组成,有了肠胃要用饭去充实的人的“人生观是吃饭的”,有饭而要胃口来吃的人——“不妨唤作吃菜的”,而吃饭和吃菜的区分的本质则是一种阶级分析,从中可以窥见穷人和富人的对立。
第三,据第一和第二这两点,《吃饭》进而用了很多新奇比喻,深刻表达了钟老认为“吃菜的人生观似乎欠妥”的观点。其理由是无论个人的人格、民族和国家,最理想的状态是“和谐”,而不是对立与冲突,文字表面却说:“完美的人格,‘一以贯之’的‘悟道’,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钟老的对营造“和谐”减少冲突的剖析中,让人懂得“吃饭的人生观”与“吃菜的人生观”的对立,才是导致社会不够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主要嘲弄用“请吃饭”的办法“减少仇敌的毁谤”的社会交往带来的负面现象,揭示“请吃饭”的社交功能与人际关系的实质。有饭吃与没饭吃,请饭与施食,赏面子与丢脸,无一不反映出人的社会地位的区隔,以及人际中人和人之间的微妙差距。
至此,《吃饭》从开头“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到“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再到结尾前间接引用了《老饕年鉴》里的一段话,令人忍俊不禁道:“至于我本人呢,恭候诸君的邀请,努力奉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说的话:‘不要拉扯,待我一家家吃将来。’”全文紧扣“和谐”主题,从我国古代的伊尹和老子,到外国古希腊的柏拉图、古罗马的波西蔼斯,从哲学、音乐到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态及烹饪等等,虚实交融,纵横汇通,而无不切中人性弱点和社会弊端的要害,处处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
文学的核心是观照社会而研究人,因为文字作品即使只有一位读者,那也会影响到他人的思想情感的变化。所以文学创作不光要文采飞扬,还要考虑到他人的处境、体质、肠胃及脾性,努力做出单纯而富有营养的饭菜。
(原载2020年5月13日《松原日报•读书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