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互鉴与冲突》(三十三)
作者/三木秉凤 (周凤森)

千万年来影响人类历史构筑人类文明的最主要因素到底是什么?那就是宗教、政治、经济三大因素。宗教是政治的无形力量,是人类的精神灵魂,经济是政治的有形体现,是人类的物质依托,而政治学其实就是广义上的人文哲学。有人说,一个优秀的政治家首先是个哲学家,一直个优秀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求科学的视野和精神。中国五千年来的政治实际是有为政治和无为政治的良性互动,有为政治就是儒家政治,无为政治就是道家政治,儒家政治体现了一种人文哲学,而道家政治则体现了一种自然哲学,所以说,中国的古典政治学实际是人文哲学和自然哲学的相互交错而形成的混合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哲学最终体现在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上,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最终被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拿来用于政治社会实践。然而,经济的发展几乎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所以说,影响人类的三大因素,宗教、政治、经济最终还是归为类于宗教、哲学、科学三大思想。宗教让人类更理性,哲学让人类更中庸,科学却让人类的物质世界更加文明,所以,人类最好的生存方式是,”宗教性地思考,哲学性地生活,科学性地发展”。因为,如果一味地施展宗教的影响,人类的思想就会禁锢,人类就会少私寡欲,人类的物质文明就会裹足不前,所以说人类的宗教史就是人类的精神文明史。如果一味地拓展政治(军事、外交及社会管理都是政治的手段),人类就会在帝国之间的战争中颠沛流离,就会在社会管理和阶级压迫中矛盾倍出,就会在外交中尔虞我诈。如果一味地发展科学,人类就会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物质文明为导向,以刺激欲望和消费为发展的动力。如果失去宗教的约束和哲学的理性,人类科学高度发展的最终后果将是人类的灾难,这就是圣经说的没有灵魂的人类将受到宇宙大自然(上帝)的“末日审判”。

人类的发展必须两条腿走路即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前进,宗教与科学协调发展,如果宗教过度压抑科学,就会出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如果科学摆脱宗教的约束,就会出现来自宇宙大自然(上帝)的末日审判,即科学的无限发展会带来资源的穷尽和环境的恶化,导致地球不再适宜人类生存。所以,如何让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生存发展下去,将是人类未来的共同关注的话题。本篇后文将沿着宗教、政治、经济三个方向协作推进,并结合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逐渐显现出每层文明思想所爆发的力量。
通过前文论述,我们知道欧洲的宗教文明史是这样一路走来,从闪米特人,到爱琴海人,一直到古希腊古罗马;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到爱琴海文明,到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从地中海东南沿岸的西亚走向地中海北岸的南欧,然后逐渐走进欧洲的腹地;从闪米特宗教,到亚伯拉罕诸教,到犹太教,到基督教,到天主教,东正教及基督新教,一神宗教最终在欧洲全面开花。

公元5世纪开始至公元15世纪,号称欧洲的千年中世纪,也可以说是欧洲的黑暗时代。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罗马帝国全面崩溃之后,不少日耳曼人的部族,例如法兰克人,亦开始皈依基督教。由于日耳曼人的文化水平比罗马人低,甚至连自己的文字也没有,于是教会便成了中世纪时期西欧的教堂,让教士和修士从读书识字开始学起,正因如此,自从西罗马帝国被蛮族入侵后,欧洲便开始完全陷入一片黑暗的迷信时代。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公教(又称天主教)和正教(又称东正教),天主教以罗马教廷为中心,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16世纪欧洲宗教出现改革,又分化出很多改革小支派基督新教(在中国称基督教),基督三教鼎立局面出现。

公元1095年至公元1291年,天主教以维护基督教为口号,要夺回被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占领的圣城耶路撒冷,展开了8次(另有说9次)宗教战争(历史号称十字军东征),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为了保护卫家园,浴血奋战,打退了所有的基督教东征十字军。公元1291年,叙利亚的十字军王国灭亡,这标志着十字军东征彻底失败。但自此之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因争夺圣城耶路撒冷也结下了难解的冤缘。
天主教,即罗马大公教会,是以罗马教宗为首的教会,是基督宗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其历史从耶稣基督创立以来一脉相承。天主教会即等同于天主教,截至2009年统计,天主教在全球拥有约11亿6500万名信徒,约占同时期世界总人口的六分之一,是基督宗教中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天主教的圣职人员按神品等级可分作三类,分别为主教、神父及执事。主教通常负责管理一教区所有事务,教宗也是普世教会的首牧,从枢机们当中选出,枢机则为教宗的助手和顾问。神父为主教的圣职协助者,协助主教牧养天主的子民(即管理堂区事务与教导教友)。执事为主教的世俗事务协助者,执事具有过渡的性质,即由修士升为神父的中间阶段。

天主教在盛唐时期传入中国,元朝时北京设有总主教,至明朝中叶始有传教士在中国各地传教,并获得明朝皇帝认可。在清雍正时期,清朝出台了“禁教”政策,以压抑该教的不断影响。但天主教仍然在中国扎根生芽,且渐渐根深蒂固,清末的很多农民起义,最初都是打着“拜上帝会”的名义开展的,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全面进军中国,目前中国大陆的天主教教友人数,预估约有2000万人左右。由此可见,宗教文化的互鉴与交流早已在世界各地蔓延。
自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份之后,西罗马帝国奉行天主教,而东罗马帝国奉君士坦丁堡主教为正宗,并演变成日后的东正教会或称正统教会,简称东正教。它是与天主教、基督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信徒人数仅次于天主教,主要分布在希腊、土耳其、俄 罗 斯、白俄 罗 斯、乌 克 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东欧国家。东方正教会在与罗马教会完全分裂前,罗马教宗把教义中的“圣灵从父出来”改为“圣灵从父和子出来”,从而引发了“父和子” 之句的解释纠纷,且越演越烈。公元1053年,君士坦丁堡牧首赛鲁拉留斯指责罗马教宗篡改圣经内容以及教义,并以各种礼仪问题质问罗马教会。1054年,教皇九世派出红衣主教亨拜至东罗马协调,但双方谈判失败,亨拜取出了教皇的敕书,把主牧赛鲁拉留斯逐出教会。赛鲁拉留斯也不示弱,当众把教皇送来的敕书点火烧了,宣布把罗马教皇逐出教会。这次事件史称“东西教会大分裂”,标志着基督教正式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

与天主教以教廷为领导中心的形式不同,东正教由一些“自主教会”的地方教会组成。东正教最早有四个自主教会,位于罗马帝国的四个重要的东方城市,即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耶路撒冷和安提阿。后来,俄 罗 斯东正教会也取得了与它们同等的地位。这些教会完全承认君士坦丁堡教会的君士坦丁堡牧首为普世大牧首的地位,东正教的各个教会彼此在管理上独立,但皆有着共同的信仰并且在圣礼上完全共融。目前东正教有15个自主教会,按历史及声誉顺序排序如下:君士坦丁堡正教会、亚历山大正教会、安提阿正教会、耶路撒冷正教会、俄 罗 斯正教会,格鲁吉亚正教会,塞尔维亚正教会,罗马尼亚正教会,保加利亚正教会,塞浦路斯正教会,希腊正教会,阿尔巴尼亚正教会,波兰正教会,捷克和斯洛伐克正教会,美国正教会,这些教会实际地位是平等的。在东正教15个自主教会之下,又划分更小的自治教会,使基督教理向更底层延伸。
基督教的另一分支是基督新教,它与天主教、东正教之间的分歧很多,尤其是关于神圣传统,圣灵由父子分出、自由意志、神圣预定、释罪、圣礼、洗礼等宗教内容和仪式上的分歧,这些分歧使三者很难在基督教合一运动中协调步伐。基督新教,即基督教新教,是由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会的教会,与天主教---“公教”、东正教---“正教”并列为基督教三大派别。汉语中所称的“基督教”大多即基督新教,而非基督宗教的所有派别。基督新教泛称宗教改革中的各宗新教派。
基督新教一般有三种制度: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主教制是新教中最古老的制度,源自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几乎和天主教的主教制度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主教亦可以结婚。长老制,或称议会制,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管理区会的制度,议会内的成员由各分堂选出长老,代表该堂出席会议。公理制,又称会众制,就是主张堂会独立,堂会的主任牧师为教会内最高的决策者,并由会众决议一切教会的内部事务。公理制有一个缺点,就是常常造成教会之间的交往和合作愈来愈少,最后甚至会使一些教会脱离其宗派而独立,造成宗派主义、山头主义以及教会分裂。由于基督新教宗派十分繁复,加上教理出现差异,故常被天主教和东正教等其他大宗派视为异端。十七世纪,随着欧洲帝国的崛起以及殖民主义的世界性扩张,基督教也随之传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分布最广泛的宗教。

【世界大同文化传媒】由三木秉凤先生建,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
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自建队以来,不断吸引全国各地共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家媒体。在此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加入,为这支文化队伍发展壮大,为中华文化光耀四方一起努力奋斗。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