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仙坛子有故事
——从汉川马口窑与八仙传说的渊源说开去
文‖吴雷
据汉川市刘家隔镇人民政府出版《千年古镇刘家隔.历史.传说.故事41.42》有载:一是何仙姑的传说。二是相关联的青云桥。很久以前,在汉川刘家隔孙家巷临渠的市面上,住着一家姓何的老两口,心地善良,无儿无女。一年冬天,他们收养了一个名叫何大丫的小女孩,当时大丫逃荒到了此地,露宿在大门外的雪地里冻得蜷成一团,老两口心善就把大丫留了下来。后来、大丫逐渐长成了大姑娘,出落得亭亭玉立,远近八方的很多小伙纷纷慕名而来求亲。这下可踏破了何大爷家的门槛,大丫心疼二老,与二老商定,决定掷银招亲,所得之钱财,除留下部分二老养老之外,多余的捐给官府用作修路架桥。并约定对前来掷银的后生看谁有缘份掷中,大丫即嫁于对方。结果投了半天,众后生都没缘投中,到了最后,却被一个拄拐要饭的叫花子投中了,只见那叫花子一个箭步跃上前,对大丫道声:“师妹请了!你功果已成,回山去吧!”说着就把大丫带上了云端。青云之上,大丫一身青衣道姑打扮,向着何老汉夫妻鞠了一躬,飘然而去了。原来,何大丫即何仙姑化身,被铁拐李点化成仙。由于何仙姑和铁拐李是乘青云而去,为此官府专门在此处修了一座青云桥来纪念何仙姑和铁拐李。
考清代《康熙汉阳府志.卷之一.舆地志》青云桥、在刘家隔。
清代《同治汉川县志.卷八.建置志.桥梁》土桥、广济桥、青云桥:俱在刘家隔。
“八仙”的传说最早见于西汉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中的淮南八仙,其后历朝历代都有传说,但人物不尽相同,直到明代吴元泰作《八仙出处东游记》,才将八仙正式定型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
汉川马口窑多数喜用八仙为题材制作黄釉陶罐,造型雄浑大气,通常是两个为一对,每只罐上以“开光”形式刻画四个仙人肖像,合为“八仙”。也有单只上雕刻八位仙人肖像,但器型略小。更有以八位仙人用的仙器图案装饰在罐身上,寓意“暗八仙”。制陶匠人用特制的刀具在器物上快速剔刻完成,称为“铁笔雕花”。恰到好处的将八仙人物图案剔刻在罐身上,中间以线条间隔,上部或底部施以莲花瓣纹或海浪等各种纹饰加以修饰,虚实相间用以区分开主次关系。将人物形态勾画的惟妙惟肖。
“八仙过海”的故事既有在汉川当地的历代传说,也有马口窑手工匠人将传说以图案的形式展示于陶器之上,当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后使得八仙传说更加生动感人。
汉川民间制陶技艺作为荆楚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以生灵活现的方式带给大家以艺术的享受。
马口窑陶器文化的形成不是突兀而生,它是荆楚文化一脉相承的产物。马口地域考古发现乌龟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至少从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历史,石器文化和陶器文化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相继应运而生。湖北省最早烧制的陶器是距今8500年的宜都城背溪文化折肩小口扁形壶,而在汉川,通过后续考古发现有距今5300年的垌塚汪台遗址中的屈家岭类型彩陶文化,4600年前靠近汉川的天门石家河类型灰陶文化,和4300年前霍城遗址中的湖北龙山类型黑陶文化,汉川马口窑陶器烧制恰与古代陶器文化如出一辙并一脉传承。认证出湖北陶器文化整整延续发展了8500年,基本上可以在全国站到顶尖的位置。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算得上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而马口窑陶器文化的研究自然作为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在世界制陶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 胡采云】



作者简介:
吴雷,男,七零后;始终以一颗求知的心致力于荆楚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