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过春晖
文/陈鸿
很小的时候,听母亲谈起春晖,知道那是所校名取自唐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学校。更重要的是,这是外公外婆的母校。
今年夏天到上虞看望长辈,顺路去了春晖,圆了长久以来的憾事。春晖位于离城区百官十几里外的驿亭小镇,真的如朱自清先生所言“是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开车颇费一番周折才寻至。学校坐落在白马湖畔的山野,即便是现在,也是远离人烟,有几分寂寥,倒不失一方静心潜读的好去处,凭生出些“仁者爱山,智者爱水”的情怀。
始建于1919年的春晖,为乡绅陈春澜先生慷慨散其金而建。主政者为教育名家经享颐先生,因深感官立学校“丑秽得不可向迩”,而立志“一洗从来之积弊”。一时间,文友们呼朋引伴而至,夏丏尊先生辞去湖南第一师范之职,携家带口“从极热闹的杭城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婉如投身于极带中”。朱自清先生与家人离开侨居的宁波,在一个“微风飘萧的春日”走进了白马湖。丰子恺、朱光潜先生也从大上海赶来…于是一群极富盛名的文化人聚首白马湖畔。
那时的春晖,是理想主义的春晖。
外婆于1931年入学,家族本是上虞百官颇有声望的谷氏望族,只因父亲病逝,无奈辍学扶助家庭。直至数年后,执着的她几经周折求学至春晖。外公则来自台州府宁海偏远的乡下,只因是父辈兄弟家族中唯一男孩,叔叔为此变卖了家中老宅,才有了他春晖求学之幸。
穿过一大片现代化的教学楼,寻至春晖旧址处,但见林木如华盖般茂密,校舍古朴俨然。徘徊良久,外公外婆在这里曾渡过青葱岁月,曲指一算已近百年。那时的春晖,首开学生自治的清新之风,外公外婆担任学生会干部,接触到有别与旧式教育的民主和知识。想必那时风华正茂的外婆,也如电影中剪着齐耳短发,一身蓝色短袄和黑色长裙,那是民国女生标准的行装。记得九十年代的一年,街头突然流行起裙裤,外婆对我说,她们年轻时也穿过。我第一次真切理解“时尚就是经典的复古”。而如今,树木依然,只是粗壮如持重老者,旧舍依然,只是布满饱经风霜的沧桑。只叹昔人已驾黄鹤去,空留几许相思忆。
穿过春晖后门的平桥,便见一字排开的七八幢平房,这里就是春晖当年名流们的居所。背靠葱茏欲滴的象山,推门便见白马湖一弯碧波,好一派“风来不禁倾耳到屋后的松籁,雨霁不禁放眼到墙外的山光”。无怪乎夏丏尊离开杭城“小梅花屋”,欢喜地搬进新建的“平屋”。与夏先生比邻而居是丰子恺先生的小屋,他学五柳先生在屋前亲植上柳树,颇为自得命之“小杨柳屋”。晚来的自清先生,则住在夏先生腾出“平屋”的三间房。经享颐先生为自己建的长松山房小洋楼,日后成为蔡元培、黄炎培、胡愈之、俞平伯、叶圣陶等文人的讲学时住所。
外公外婆入校时,红尘中的叔同已变身佛门中的弘一。大师经常小居在白马湖畔“晚晴山房”,这是白马湖文人们为大师集资而建,让居无定所的羸弱大师有了一个安定的居所。外公诸学子每每有人生的困惑,便将写有问题的纸条塞进门缝,而第二日,门前必有大师解答的纸条,红尘与佛门之间便有了某种通道。
彼邻而居的平民书生们朝夕相处,宛如一家,过着恬静如水又快意人生的日子。喜欢三五日一聚,在浸润湖光山色中,谈文学和教育之梦,品酌着老酒,那是一种绍兴人无比喜欢的地产黄酒。外婆说,年轻时,她能喝上个四五斤无事,只是酒喝多了不好,你看谢晋年轻时太爱喝老酒了,逢酒必醉,恐怕四个孩子有两个痴呆与这有些关系。在外婆的校友录,曾赫然看到他的名字,是外婆小五六年的学弟。谢先生对母校充满情感,是在参加春晖百年庆典时,不幸突然离逝。
自清先生在省立宁波四中执教,只给师生留下寡言孤独的背影,先生对这段经历也鲜有提及。而对于春晖,先生即使远居北平清华园,仍念念不忘白马湖的日子,写过多篇动情的散文。或许,白马湖清风明月、恬静如水,且又好友相酌、惺惺相投的日子,更对先生淡然的脾性。
白马湖畔的“双清楼”,是经享颐先生在好友廖仲恺被刺杀,为其妻何香凝女士所建。三十年代初,廖承志刚从监狱中被保释出,躲到母亲侨居的春晖避难。外婆见过承志先生,印象中一副瘦弱单薄的书生模样。享颐先生的女儿经普椿与外婆同班,是班上最小的女生,后与承志先生结成秦晋之好。曾在外婆的回忆录中还读到,班上来了一位美丽的宁波籍女生,是人尽皆知的某编写英文教材名人的情妇,她言语中很是有些鄙视。我并不曾听说这位所谓的名人,于是网上搜索了一下,吓了一跳,原来他不但是民国文化名人,而且建国后还身居要位,心头闪过一丝偷窥的复杂情绪。
白马湖,文友聚首岁月只不过二三年,但留给他们的人生是丰厚的,他们试验了“教育救国”的理想。夏丏尊先生在平屋写了一批散文随笔,后来辑成著名的《平屋杂文》。在白马湖文友的鼓励下,丰子恺开始了将寻常生活融入漫画的艺术探索。丏翁的《白马湖之冬》、自清先生的《春晖的一月》《白马湖》、丰子恺先生的《山水间的生活》等清新而自然的散文名篇,给中国文坛留下永远的白马湖文学流派。
翻开外婆春晖校友录,昔日的春晖学子精英辈出,桃李满天下。外公考入中央政治学校读书,那是与黄浦军校号称一文一武的名校,而外婆到杭州师范就读,日后成了那个时代少有的女教师,一辈子教书育人。只是到了五六十年代,走出的学子,出息的只是当个村会计或村主任罢了。冥冥中又听到外婆的一声叹息,春晖的岁月已经远逝。
回程时,我选择走向小径的另一方,路边立着一堵黑黛白墙,醒目地写着朱自清先生关于白马湖的诗,路边一大片野菊在阳光下分外烂漫,远处青山环抱着田野和村庄。这是条通往外界的路,就是当年大师们和外公外婆一路走来的煤渣小径,我一下绽开愫愫的情怀。
白马湖,因为一批民国文人的相聚,多了份生动的气息。因为外公外婆曾经的驻足,多了份熟悉的亲切。
作者简介:
陈鸿,笔名:梦江南,担任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客座教授,已发表散文、杂文、历史人文、小说和论文等二百余篇,出版个人作品专集《百味一品》。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