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梦巴拉格宗
文/易惟楚
一处峡谷,一条河流,一片雾霭。
一株菩提,一座神山,一个村落。
一种理想,一份信仰,一方净土。
巴拉格宗,一个神秘的藏族古村落,穿越千年历史的云烟,如今才如古书般破尘而出,呈现在人们面前。
我是于这一年暑假前往云南香格里拉看望父亲时,顺便探访了这个神奇村落的。它隐匿在香格里拉峡谷内的一处群山环绕之所,要探访它的神秘,我们得先穿越香格里拉大峡谷。
进峡谷前,我们先被当地导游引导着观赏一株千年菩提古树。这株古树嵌入山石之中,只在石间缝隙长出些许枝丫,历经千年,这古树早已与山石融为一体。只有从那依然留存在山石外的菩提根部,我们才能了解到它是独立个体。
一株古树,历时千年,竟与山石融为一体,这似乎预示着峡谷中将有一个镌刻千年的美丽故事在那里成书。
车辆沿山路迤逦前进,一路流水潺潺,两侧山峰耸立。我们都不及言语,一双眼只顾透过窗抢掠一闪而过的美景。行到高处,于青山之巅俯瞰,一条蜿蜒曲折的香格里拉河流,穿行于险峻的U形峡谷。那河流如白练,飘摇舞蹈于群山之中,为那连绵青山增添了三分绮丽。香格里拉河流与两岸青山相映衬,高低俯仰之间成就大峡谷的独特风情,恰如一位窈窕的女子与中意的心上人互诉衷肠。
我的心胸不觉愈发荡漾,更料想峡谷中的神秘村落,定隐藏着更养眼的风景。
入得村落,便觉清朗。村落其实并不大,青石板铺就的小径刻下藏民生活的印记,路旁一条从山顶流下的清泉不知孕育了多少生命,那三座极具藏传佛教特色的白塔肩并着肩不觉孤寂,还有那一栋栋藏民特有的阁楼式古屋,他们在这世外桃源中自由地仰躺、呼吸,惬意地享受山间的宁谧。身处山间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们,仿佛披上了洁白的纱衣,如隐士陶渊明一般纯美高洁。
巴拉格宗,是一个与世隔绝了千年的古村落。据说千年前,一位英雄的藏族土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他们在这绝美仙境享受了一千多年的和平与宁静。数年前,一个传奇的当代愚公,从千万富翁到负债十几亿,只为打通巴拉格宗的开放之路。正是因为他,我们才看到了一个如仙境般的世外桃源。
我不禁愕然。谁曾料想,东晋陶渊明写就的世外桃源,竟如此真实地存在在中华大地上?
千年前的藏族吐司,千年后的当代愚公,身处历史的两端却用各自作为让巴拉格宗穿越千年成就了一种轮回。
我不觉凝神细思。这种轮回,一者是为躲避古代战乱,一者是为投靠现代文明,这躲避与投靠之间,都是对和平与自由的向往,而在这轮回中,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民族命运的繁衍与演变并不曾停止演绎。
在历史的这一端,我慨然长叹。我庆幸我所看到的是对和平的向往,对文明的投靠,对理想的追求,而这种向往与追求是理性的。向往和平,却不是对偏安一隅的一味贪图;投靠文明,却不是对文明对强大的一味谄媚;追求理想,却不是对美好事物的一味执念。
我欣然,我庆幸我所看到的,是智慧,是通透,是佛性,是永恒的生命之美。
作者简介:
易惟楚,湖北省十堰东风国际学校初中语文教师。200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中石化洛阳分公司宣传部工作,做过电视台新闻记者与编辑。爱好诗歌、散文、歌词创作,喜好诵读。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