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有情怀的人
原创 | 李武兵

冯复加
1973年夏,我被调到铁道兵文艺创作组,即与冯复加战友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相识已近半个世纪,深知他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他比我只长两岁,文学功底却比我深厚得多。那时,我在文学创作上才刚刚起步,他已是硕果累累了。
人与人的相遇是一种缘,而战友缘往往是一生中最值得珍视的。我和复加都是农民的儿子,我的祖籍在湖北鄂州,他的老家在湖北麻城。麻城是全国有名的将军县,铁道兵最后一任司令员陈再道将军就出生在鄂东北的这个县。有一次复加去看望退休后的老将军,还笑言他们是同乡呢。
1964年12月,复加应征入伍,离开了生他养他的那片故土,来到铁道兵四师十六团机械修理连当兵。新兵训练结束后,正式授予军衔,虽是列兵,但身着新中国第一套军衔,与朱德、彭德怀等老帅是同一序列,开始了光荣的军旅生涯。1966年4月,他离开修理连,调到团电影组当放映员。除了为部队放电影,还为施工現场画毛主席像,写毛主席语录,画宣传画,初显他在学生时代积累的才华。1967年国庆节,他先是调师电影队,后提干,在宣传科当文化干事,且担任创作组组长,抓文艺创作。

冯复加在四师创作组
1972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三十周年,全国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当时总政向全军发出通知,要求各大军区军兵种要写纪念文章,并率先恢复出版《解放军文艺》。各大军区各军兵种乘势而上,既要求各部队写纪念文章,还都创办内部文艺刊物。铁道兵的《志在四方》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创刊的,它是铁道兵历史上唯一的综合性文艺刊物。当时,铁道兵政治部发文件,要求各师写纪念文章。冯复加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写了一篇谈《业余作者也要深入生活》的创作体会。他认为业余作者虽然生活在火热的斗争第一线,也要注意观察周囲的人和事,观察人的思想感情变化,否则也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复加的这个认识既诠释了毛主席关于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论断,而且还有了新的探讨,铁道兵宣传部对此评价很高,且推荐到《铁道兵》报和《解放军文艺》发表。那年,《解放军文艺》五月份刚复刊,六月份就发表了该文,并调复加去学习了两个月。这件事在当时颇有些影响,所以铁道兵宣传部在九月就调他去主编《志在四方》。
冯复加、李武兵与解放军文艺社副社长吴梓楠在承德合影留念
这个内刊编辑部只复加一人,组稿,选稿,改稿,排版,封面设计,校对,印刷,发行,财务报销都是由他自己负责。事情繁杂,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好在当时他年轻,上进心强,很快就适应了工作,刊物越办越受部队基层欢迎。就这样,从1972年到1986年,他一个人支撑了十几年。《志在四方》对培养作者,推动部队文艺创作的繁荣,的确起到很大的作用。“文革”期间,几乎所有的刊物停刊,一些极有才华的作者,有劲没处使。1972年以后,地方上的文艺刊物虽然陆续恢复,但依然是小心翼翼,唯恐出错。且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想发表作品也很困难。《志在四方》毕竟是铁道兵的刊物,培养的是铁道兵的作者,命中率高得多。看看现在许多铁道兵出身的卓有成就的作家、画家、摄影家,在起步阶段,都得到过《志在四方》的鼎力支持和帮助。
复加编《志在四方》,不限于在办公室等作者投稿,还主动下部队办文艺创作班组稿。记得1974年夏,他在承德主办“东指”短篇小说改稿会,我陪解放军文艺社吴梓楠副社长去选稿,只见复加在每一篇小说稿上都附上了评点文字,真乃呕心沥血,对每一个作者都热情辅导,对每一篇作品都认真负责。他在编辑《志在四方》的过程中,熟悉作者,熟悉生活,也陶冶着自己的情操,做一个有“志在四方”情怀的人。
复加除了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还挤时间进行文学创作。他把散文当作诗来写,构思精巧,生情纳意,追求文章的审美价值。读他的散文,倍觉清新明丽,如同莽莽山林中响起一支幽笛,令人心旷神怡,遐思无穷,倍感美的力量渗透字里行间。譬如他笔下的《线》,就特别注重对美的发现和开掘。

那是1980年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散文》月刊谢大光编辑到北京组稿,我代他向铁道兵创作组三位战犮约稿,复加最先拿出了自己的作品《线》,很快审稿通过了。这篇散文通过“织毛线”的“线”、“放风筝”的“线”、地图上的“红线”(铁路),如歌如画描绘了铁道兵的夫妻、父子、家国的感情之“线”。通篇文字优美,细节动人,如数家珍。《线》首发于《散文》月刊,即引起文坛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文艺出版社每年编选一本《八十年代散文选》,《线》被选入1982年卷;1989年,该社又从各年度“卷”中选编出版《八十年代散文精选》,《线》再入其中;随后,又被选入遴选20世纪60位散文大家的《现当代精美散文品读》一书,复加的名字与鲁迅、朱自清等散文大家同框。
相对于从事专业文学创作的战友,复加自由写作的时间很少,他是挤出人家睡觉的时间挑灯夜战。同时,他还是文化干事,除了编刊还要配合中心工作,承担一些突击性临时性任务。在这里,我粗线条地举几个例子吧。
——1975年河南抗洪抢修,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铁道兵都参加了。一师四团一连,四师十七团十八连因表现突出,均被上级授于英雄连队称号。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两本报告文学集,表彰英雄模范。为确保稿件质量,领导让他带领师里的文艺创作骨干共同完成。从采访到成稿,复加至始至终都参与其中,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第二个例子。引滦入津工程是铁道兵和北京军区共同承担的,铁道兵承担总任务的百分之九十,而且是最艰难最危险的一段。但是,北京军区的宣传工作做得好,报纸、电台、电视上铺天盖地宣传他们,人民群众很少知道铁道兵。为了改变局面,铁道兵也组织了一大批新闻记者和文艺创作骨干,奔赴引滦工地采访,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我和复加,都参加了这次采访创作活动。我写了一篇报告文学《这是爱的交响曲》,一篇长篇通讯《希望,在这里闪光》和一本诗集《瑰宝集》。复加是最后去的,他笑称只能拾遗补缺,写了一篇《没有新娘的婚礼》,而就是这篇特写最走红,被多家报刊转戴。其后,峨眉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米家山还将它改编成三集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广泛好评。
——第三个例子。引滦入津工地有个斜井很深,要走517级台阶才能走到井下。作家李克威战友根据这个典型环境,写了电视剧本《527级台阶》,领导决定将它拍出来。演员和服装道具由铁道兵文工团承担,摄影由铁道兵摄制组负责,请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刘江当导演,而给复加以大任,当领队和制片主任。他带领男男女女几十号人,浩浩荡荡开到引滦入津工地。同战士们一样,每天扛着摄影机和道具,沿着517级台阶上下洞。洞内积水很深,洞顶还不断向下滴水。摄制组每天干在洞里,吃在洞里,苦战近两个月。电视剧拍成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还获得了“特别奖”。中央电视台说,主要是奖励你们这种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
——第四个例子。兖石铁路即将完工时,要搞一部纪录片,领导让复加带领铁道兵摄制组的同志去完成。正巧碰上当时的铁道部长丁关根陪同万里副总理视察衮石线,为这部纪录片增添了分量。后来,片子完成后,也成功地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参与临时性突击性的工作,对复加的确是一个锻炼。特别是能夠深入连队,深入工地,这对热爱文学创作的他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复加曾因各种任务需要,跑了京原,襄渝,青藏,南疆,通霍,衮石,大秦等诸多铁路干线,这对于他了解铁道兵生活,了解战士们的思想情感,得益颇多。有一次,他深有感触地说,铁道兵是支神奇的队伍,激情燃烧的队伍,热浪滾滚的队伍。丛山峻岭,只要有他们的身影,就有了诗的色彩。滔滔河水,只要有了他们的足迹,就流淌着歌的旋律。荒原大漠,只要有了他们,就有了綠色与生机。铁道兵是文学的沃土,美术的沃土,摄影的沃土,诗与歌的沃土。即便浮光掠影地走一下,情感的浪花也都久久不能平静。曾获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获人民铁道报汽笛文学奖的《彩云追月》等许多作品,都是在这种激情喷涌下写出来的。
古人云:“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复加在散文创作中注重追求情理并重的风格。对于他来说,真正情感的大爆发,是写《苍山碧水长相忆》。当时,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铁道兵,这无异于晴天霹雳。他和广大指战员一样,有诸种不理解,不舍得,心情极不平静。正在这个时候,领导指定他写篇文章为铁道兵作个历史总结,划个句号。他的情感就像三峽大埧的闸门被打开,洪流一泻千里。这篇文章他说不是写出来的,是满含热泪哭出来的,是声嘶力竭喊出来的!他说出了几十万战友想说而没说出来的话,所以,在部队引起强烈的反响。完全可以肯定,《苍山碧水长相忆》是对铁道兵最经典的总结,最圆满的句号。它不仅写了铁道兵的奋斗历史,功绩奉献,更重要的是写出了铁道兵精神。时至今日,许多老铁道兵战士也不曾忘记。记得有一位老铁道兵战友,在临终前还要家人给他念《苍山碧水长相忆》中的部分章节,催人泪下……
拜访老司令员陈再道将军
1986年,复加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工作,对铁道兵仍怀着依依惜别的真情。他总结说:“我在铁道兵二十多年。过去,人们常说部队是所大学校,是座大熔炉,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不是溢美之词,夸张之词。与上大学的同学比,我上的是最好的大学,遇到的是最好的老师。铁道兵为我提供了最广阔的学习空间,最全面的学习课程,最扎实的思想根基。铁道兵是我灵魂的故乡,思想感情的策源地。我做了一辈子宣传文化工作,在铁道兵期间是最痛快的。”
在出版局工作与出版社打交道多,他们知道复加能写作,就纷纷约稿。他把写铁道兵的散文报告文学挑选后结集,请青岛出版社出版了巜苍山碧水的记忆》。为答谢他们,复加参与了他们策划的"国情意识丛书“的写作,完成了《中华民族之雄风》一书。接着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约他参加“五旗颂丛书"写作。所谓“五旗”就是党旗,国旗,军旗,团旗,队旗。让他写党旗,拟题为《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约复加参加“夜生活丛书”写作,他写了《今夜流行色》一书。后来,他调到培训中心,湖南少儿出版社又邀他参加“科技国情丛书”写作,于是写出了关于农业科技的《绿色的翅膀》一书。这些不属于文学创作范畴,但涉及的知识面很广,需要研究的问题也多。为了让作品区别于一般通俗的政治读物,他发挥文艺创作的优势,在结构上,语言表述上,尽可能带有文学色彩。有故事,有人物的地方,尽可能生动感人,连文中的小标题也带着诗意……其中,《革命理想高于天》获得全国优秀青年读物奖,《绿色的翅膀》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1991年夏,复加调到全国宣传干部培训中心工作,任务是负责培训全国省地市宣传部长和中央新闻文化单位的中层以上干部(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作协,文联等),任务重,意义大,工作不能有一点马虎。他很快适应了新岗位,用自己的忠诚和理论修养水平,为党的事业做出了特殊的卓有成效的贡献。
退休后,复加开始了新的生活,继续让生命闪光。作为知名作家,他当然想写作,但最终还是钟情于画画。他当然不是想当徐悲鸿齐白石,而主要是以画养心,有益健康。多年的陇上躬耕,终有丰厚的收获。他在美术创作中富有灵性,形成了既豪放大气又婉约清丽的画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党建杂志等报刊发表作品三十余幅,在新华网,美篇等网站发表上百幅。参加中直,中宣部,北京,四川等地组织的美展,还多次得奖。《北京纪事》《人民公仆》《美丽乡村》杂志,或作专访,或作推介,给了他许多鼓励。他不只是埋头室内画画写字,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热心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鼎力支持中国中医协会特色医疗分会所倡导的特色医疗,笃信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可以为全人类造福。
人老了,念孙辈,复加也是性情中人。在孙子十岁时,他做了一本相册《辰光初起》,录入了孙子从出生到现在的150多张照片,还写了3000余字的序言,送给爱孙。他说,长孙的诞生,“是我们家的头等喜事,也是他姥姥家的头等喜事。两家人把全部的感情,全部的关注,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他身上。我和他没住一起,相处时间并不多,但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关注。他喜欢吃什么,玩什么,长多高了,学什么了,会干什么了,心心念念,点点滴滴,都在我心里。”字里行间,溢漫着浓浓的爱孙之情……
是金子,放在哪里都闪光。复加对于我,亦兄亦师。他善于从生活里发现美,是铁道兵队伍中走出来的著名作家、画家和有影响的文化工作者,是一个有情怀的人。

作者李武兵,原名李武斌,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李武兵抒情诗选》(上下册),散文集《太阳鸟》,长篇纪实文学《自然之子》等。
槛外人 202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