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散文集《中国人的大局观》引关注
穆涛谈24节气与中国人的天文观
作者简介:
穆涛: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散文专委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著有《俯仰由他》《看左手》《先前的风气》《肉眼看文坛》《放心集》《散文观察》《平凹之路》《土门·点评本》等作品。作品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先前的风气》入选“2014中国好书”。
日前,“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穆涛的历史散文集《中国人的大局观》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引起关注和热议。作为一本历史散文作品集,大史小说,以历史故事和至理名言启迪社会与时代;匡正时弊,用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激活文化与传统。全书以《诗经》《尚书》《史记》《礼记》《汉书》《春秋》等典籍为底本,对照当今,鞭辟入里又幽默风趣地阐释了传统文化常识,全方位地展示深植于中国人内里的文化气质。
在书评人眼中,《中国人的大局观》这本书的写作在情绪和表达上非常克制,但从这样的文字里我们仍能读到作者饱含的深情,那种敲打人心灵的木鱼之声,那是智慧的声音。
本周阅读私享,专访穆涛老师,一起聊聊24节气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这是我们中国人所独有的观念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中国人的大局观》这一本书说散文也是散文,说杂文也是杂文,在我心目中,它是散文的一种,从我个人来讲,我欣赏这一种。穆涛的这些文章里面有他的观念,有他的智慧,同时也有对具体问题的思考。
华商报:您这些年潜心研究中国的历史典籍,发奋读史,缘起是什么?
穆涛:1998年我主持《美文》工作,担任副主编,平凹主编提倡大散文写作主张,他建议我读一些汉代的文章,这是原因之一。第二个原因是我个人喜欢韩愈的文章。我们读中国古代文学史,知道韩愈在唐代推动“古文运动”,所谓的“古文”具体指的就是西汉及西汉之前的文章。这一时期的文章行文朴素,清醒大气,这样的状态也是韩愈文章的特点。
宋代的苏轼评价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讲韩愈的写作扭转了八个朝代文章的衰势,而回归到中国文章的文宗正统。由唐代上溯八个朝代,正是上接西汉。由此可见,苏轼与韩愈未谋而合,他们同时推崇汉代的文风。苏轼的这句评论,还另外带出他的一个文学判断,他讲的由汉到唐的八个文风衰势时代里,包括晋代的陶渊明,和我们冠以“风骨”的魏晋。在苏轼看来,这两种写作方式均不入中国文章的主脉大统。
我从汉代的贾谊、董仲舒、陆贾、晁错开始读起,之后又系统读了《史记》《汉书》《淮南子》《礼记》,渐渐沉浸其中。汉代被称为“大汉”,还有一个词,“汉唐气派”,汉代的气派和气场,有大的智慧之光。今天很多东西都可以直接上承到汉代,汉代坚守中国的大传统,同时又是一个开放的思维形态。比如丝绸之路,在汉代之前,中国不跟外国人往来,丝绸之路开启之后才有了世界的概念,有了交流和交往,它代表了一种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转变。汉代开启的这种与国外的交流交往,使中国成了一个本质上的世界强国。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今天读到的秦朝之前的典籍,历史文存,孔孟之道,诸子百家等等,95%是汉代的学人们重新整理出来,这也是我越来越对汉代的历史感兴趣的原因。
华商报:您在研究典籍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天文考古学,有怎样的缘起?
穆涛:现在叫天文学,考古学,我们的祖先关注这些,不是做学问,而是为了过日子,因为要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祖先们首先发现了太阳和月亮的出入规律,得到了“日”“月”的时间认识。渐而又找到并掌握了春夏秋冬的变化原理,形成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存观念。学会向造物者低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向谁低头,是艰难之中的智慧选择。
在对天灾、疾病、饥馑,以及各种不测的恐惧中,产生了中国人最早的信仰——对天地的顶礼膜拜,天大地大、天长地久、昊天罔极、苍天有眼、听天有命、谢天谢地,这些成语里,生动昭示着先民敬畏天地的拳拳初心。
信仰是政治之源。我们中国的祖先构建了高明于“从林政治”的理念——物竞天择。从远古时候起,从部落时代,到秩序初成的西周时候,有一条非常清晰的政治脉络,古代的政治领袖们,或者自己就是“天文学者”,或者高度重视对天象的研究。伏羲时期的“先天八卦”,神农氏时期的“神农占”,到黄帝时期,已有了初步历法,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大挠作甲子。
到尧帝时期,中国建立了世界上首家“天文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尚书·尧典》)再到周文王时期,他以八十七岁高龄,潜心汇萃既往天文研究的成果,在“先天八卦”基础上形成“后天八卦”,直至《易经》这部大著作的出世。
中国远古时代的文化认知和政治认知,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今天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关注远远不够。
人的行为要合于大自然法则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说:《中国人的大局观》从三代说起,从时间和天象说起,一本书从头说到尾,就是站在汉学立场,谈中国文明与文化的天、地、人。所谓大局,说到底就是这个天地人的格局。
华商报:您怎么理解中国人的“六度”观——天地春夏秋冬?
穆涛:春夏秋冬,再加上天和地,被先民称为“六度”,形成了我们中国人最初的标准和原则。
“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这是《淮南子》这部书中的一句话。中国的历史,后来以“春秋”为学名,不仅因为孔子著的那部史书,还在于先民传习下来的对“春秋”两季的认知理念:春为规,秋为矩,历史是给人世间树立规矩的。通过准绳、规矩、权衡这三个词,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天地的研究已经到了很严谨的地步。
中国从夏代就有了史书的记载,开始形成了史书撰写,春秋时期,多个诸侯国都撰写自己的历史。
“吾见百国《春秋》”(墨子),这一时期的诸侯国史多以“春秋”命名,“可见《春秋》乃当时列国史官记载之‘公名’”(钱穆《孔子传》)。其中,孔子在鲁国国史基础上编撰的《春秋》最为卓著。“孔子春秋因于鲁史旧文,故曰其文则史,然其内容不专限在鲁,而以有关当时列国共通大局为主,故曰其事则齐桓晋文。换言之,孔子《春秋》已非一部国别史,而实为当时天下一部通史。”(钱穆《孔子传》)
《春秋》这本书不仅有纵向的,以鲁国十二位君主为时间主线,又有横向的覆盖,涉及当时120个诸侯国的史事,还是我们中国第一部大中华历史,它基本呈现了当时那个时代。用“春秋”这个概念做为史书的名称,是我们中国人所独有的。
华商报:您说有了时间就有了历史,古人说得“顺天而治”,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指导价值?
穆涛:有了时间就有了历史,用时间做表述顺序,比如,元谋猿人生活于170万年前,蓝田猿人生活在120万年前,准确的讲,有了时间,就有了可以触摸到的历史。顺天而治,严格讲叫顺天时而治,以天地运行的规律力原则,按春夏秋冬的运行规律去治理人世间,也就是人的行为要合辄于春夏秋冬的运行时序,要合辄于大自然法则。这里的天,指的是天地运行的规律,而不是单指老天爷有什么特权。
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敬天的意识,有一个词,叫人定胜天,这个词在今天有一种误解,解释为人战胜自然。这个词是倒装句,原本意思是人心安定是天之胜,老天爷最大的愿望是人心安定。相应的概念叫大同,大同的概念也不仅仅是求同存异那个层面。儒家后来进一步阐释为四个基本原则:修齐治平。这是指一个人做事情的大顺序,修身和齐家是基础,把个人的修养,以及家里的事情做妥善了,如果还有精力就可以入仕为官,为国家做事,最高境界是平,但不是平天下,而是天下平,平是社会秩序持之以恒,是和谐,人与人和谐,国与国和谐,人和动物和谐,和山水自然和谐,和周边的一切都达到和谐。想一想我们古人的这些观念,真的是很有现代价值的。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世界观
著名学者鲍鹏山认为:写历史,一定是写问题,穆涛这本书是在寻找一些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中国成了中国;为什么中国能历经几千年而其命维新;为什么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活有那么多僵化、严厉的教条,而中国人的自然观又如此生动活泼,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又有那么多的美……
华商报:您说得中国人的大局观,究竟指的是什么?
穆涛:大局观是指生活态度。我们要蹈大方,但大方是什么呢?大的东西是无止境的,外延是广阔的,是可以无限探索的。大的东西有时候不一定是在远方,可能在我们心里面,在我们认识里面,是需要我们具体认知,认真探讨的。
比如二十四节气,这是汉代形成的认识,在《淮南子》这部书中有完整表述,古人把地球绕太阳一回归年的时间作了二十四等分划分,并加以命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二十四节气。我们知道每个节气15天,二十四个节气是360天,但一年是365天,那五天去哪里了?找到这五天去哪里了,就知道了我们中国人在汉代的天文学的高度,这是二十四节气的科学精华所在。事实上这五天哪都没去,就在这些节气本身里面。每一个节气都不是准时准点到的,而是具体精确到时辰分秒,比如2022年“大雪”节气到来的时间,是12月7日十一时四十六分零四秒。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是15天多一点点,累加起来就是365天多一点。在汉代时候,我们中国人用自己的方法,就已经达到了这种高精度。现在我们用科学手段测量的地球绕太阳一回归年的精确时间是365天五小时48分46秒。
华商报:鲍鹏山说:写历史,一定是写问题,是在寻找一些问题的答案,您找到了哪些答案?
穆涛:我们为什么回头看?其实多数情况下是为了往前走。往前走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遇到很多障碍,有些地方可能走不通,有些时候辨识不了方向,那就回头看看我们历史上发生的事,从历史经验里找找方法,找打开难题之锁的钥匙。在历史典籍中找答案,是我们的愿望,我觉着可能性不大。历史可能有相似之处,但不会重合的,重演的历史一定不是既往的史事,而是新的存在。
在我的理解中,我们反观历史,很多时候是在找启示。给我们今天如何往前走提供一种智慧的选择。
-----历史散文集《中国人的大局观》---------
“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穆涛的历史散文集《中国人的大局观》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这本书是穆涛二十多年读书、思考的成果展示,是其身为读书人、作家的责任与担当的实践落地。作家从星辰山川、先贤圣哲、古书典籍中,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历史故事和先贤名言启迪当下,用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激活文化与传统。
《中国人的大局观》是一本历史散文作品集,借先秦两汉之风,吹拂我们的襟怀。大史小说,以历史故事和至理名言启迪社会与时代;匡正时弊,用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激活文化与传统。全书分为“中国历史的学名叫春秋”“腹有诗书气自华:关于《诗经》和《尚书》”“册命之辞:中国古代官员的任职谈话”“在制衡与失衡之间:《汉书》认识笔记”和“黄帝给我们带来的”等五个专辑,以《诗经》《尚书》《史记》《礼记》《汉书》《春秋》等典籍为底本,对照当今,鞭辟入里又幽默风趣地阐释了传统文化常识,全方位地展示深植于中国人内里的文化气质,同时结合一些社会问题,呈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远影响。
文坛大家争相力荐
甫一面市,好评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