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难忘历史记忆之回放
——李城外先生《向阳湖纪事诗》读后
沈俊杰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主席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信中讲到,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既能学军事、学政治、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教四清运动,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信中以此为基础,做了广泛地类推,“工人也是这样”,“农民(包括林、牧、副、渔)以农为主,也要兼学其他……”,并且谈到对教育革命的设想:“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五七指示”下发后,首先从军队开始,进而延伸到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各级各部门争先恐后地办起了“五七干校”。其时,“五七干校”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全国遍地开花。当时的文化部也不例外,从1969年3月文化部在湖北咸宁向阳湖创办“五七干校”开始,至1974年12月止,有6000余名领导干部和著名作家、艺术家、出版家、文物专家、电影工作者及家属下放到向阳湖进行劳动锻炼,接受所谓的“贫下中农再教育”。
李城外先生的《向阳湖纪事诗》(五十七首),就是记述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的。城外先生用联章体叙事诗的形式,回放这段历史情景,目的是让人们牢记历史,接受教训,不致使那段历史悲剧重演。所谓联章体叙事诗,就是以并列的方式扩张内容的诗歌体式。简单的说就是用若干首或一组诗写同一相关事件的诗作。一般都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联章体起源于民间文学体裁,可以同时写一个人的几件事情,也可以写一个地域的几件事情。联章体突破了篇幅、字数的限制,为扩充容量、丰富内涵、施展艺术技巧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城外先生的《向阳湖纪事诗》,在联章体叙事诗方面作出了有益地尝试,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向阳湖纪事诗》,如其说是那一段历史的琐碎记述,倒不如说是原文化部向阳湖“五七干校”五年生活之剪影,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之概貌。五十七首七绝中,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红旗猎猎战尤酣,二是艰难磨砺情尤烈,三是乐观向上未沉沦,四是苦去甘来梦亦甜。五十七首诗,实际上是在“五七指示”的推动下的历史产物,这里的隐喻意,不言而喻,可见作者之良苦用心。五十七首诗,均采用白描手法,如实道来,首首锥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下面依四个方面的内容简释如后:
红旗猎猎战尤酣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写在当时形势下,原文化部“五七”战士们在干校战天斗地的劳动场景,展现了主人翁们大无畏的坚强毅力和高昂情怀。这部分的诗作主要有《上工》《围垦》《垦荒》《烧窑》《造屋》《建桥》《防汛》《拜师》《插秧》《双抢》《挖煤》《杀猪》《放牛》《打鱼》等。这些诗作都生动地描摹出文化战士们艰苦卓绝的劳动画面,读来感动不已。
如《围垦》一诗:
窄到新来迎考验,
鄂南围垦聚关阳。
各连参战奔工地,
热火朝天斗志昂。
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这些原本是坐机关的文化大佬们,从来就没有从事过繁重的体力劳动,新来乍到这荒芜的不毛之地——向阳湖,并没有被眼前的环境和困难所吓倒,而是抱着“迎考验”的心境投入到新的战斗中。不是畏首畏足,而是“热火朝天斗志昂”,体现了文化战士们大无畏的革命情怀。
再如《烧窑》:
皇家出版人民社,
汀泗烧窑工业连。
炸石打锤充好汉,
扶钎还有半边天。
这首诗是写十三连的人民出版社(当时都以部队的编制来划分单位),驻扎在汀泗桥凤凰山,为了建房搭屋,自力更生,炸石烧灰的场景。“炸石打锤充好汉,扶钎还有半边天。”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既有男子汉的壮硕身影,也有“半边天”的假小子影像,一个“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时代形象立现眼前。
还有《挖煤》中的“白面书生成黑脸,避长扬短甚偏题”;《杀猪》中的“眼明手快一刀准,暗笑悄然别腐儒”;《养牛》中的“埋头苦干何言累,田亩丰收洗尽愁”;《打鱼》中的“窑咀更宜尝美味,天然湖水煮湖鱼”;《建桥》中的“分头自建何辞苦,磨炼情真竟恨迟”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文化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畏辛劳,战天斗地,艰苦奋斗,创业图强的大无畏精神。
艰难磨砺情尤烈
这一部分诗作的内容,主要是写这些文化人在经历磨难过程中而锻造出的既不放浪不羁,也不矜持守旧的高尚情怀。这里大致有《丰收》《家书》《日记》《攻读》《文豪》《子弟》《傲骨》《老乡》《友情》《探亲》《慰问》等篇。
例如《傲骨》:
咒骂秃头真傲骨,
书生戴罪入农门。
可怜评论一枝笔,
化作咸宁湖畔魂。
诗作是写原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党组成员、文学评论家侯金镜的,因其咒骂林彪被定为“反革命”,最后客死他乡的悲痛事件。“可怜评论一枝笔,化作咸宁湖畔魂。”读后令人泪目。
又如《日记》:
戏剧大师存日记,
茕茕难得录心情。
疾风劲草托云梦,
曲笔犹能显赤诚。
这是写作家、编剧陈白尘在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之暇,用日记记录干校境况及思想情怀的诗作。“疾风劲草托云梦,曲笔犹能显赤诚。”疾风当知劲草,曲笔尤显赤诚。艰苦的劳动淬炼人的心志,信以然也。
再如《丰收》:
向阳凸现丰收景,
十月金秋设酒坛。
未晓细盘经济账,
得不偿失一时欢。
这里是写向阳文化人在付出艰辛努力后,看见一派丰收景象时的喜悦心情。在那金秋十月,秋高气爽之时,难道不应该对酒当歌地庆贺一番的么?当然应该。
还有《家书》中的“虽非烽火连三月,却是家书扺万金。”表达了这些文化人在离家别口后对家人思念之情怀。《老乡》中的“不问身份三六九,待人一副热心肠。”咸宁老乡的质朴情怀令人难忘。《友情》中的“三同日子多温暖,援手相扶战友铭。”“五七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战友情足见笔端。《探亲》中的“几日怎酬相思苦,可怜归队向阳人。”探亲的时日有限,对亲人的思念是无限的,令人感慨。《慰问》中的“军区首长送温暖,五七原来道不孤。”军地首长的关爱,温暖了“五七”战士孤苦的心灵。《子弟》中的“各连子弟向阳花,无奈乡间滚打爬。”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小经受过磨砺的向阳花,长大后一定是好样的。这里的亲情、友情、乡情、战友情,在艰苦的磨砺中更显激烈而珍贵。
乐观向上未沉沦
这一部分的诗作主要是写那些文化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不甘沉沦、精神不倒的境界和情怀。主要诗作有《笔筒》《诗集》《苦吟》《考古》《写生》《赏桂》《演出》《电影》等等。
例如《苦吟》:
诗人忧愤吟泽畔,
五载催生传世诗。
佳作篇篇凝汗血,
一棵枫树众人知。
这首诗是写现代著名诗人、“七月派”代表诗人之一的牛汉,在繁重的体力劳动锻炼之余,还不忘吟诗抒情之意,创作出《温泉》《悼念一棵枫树》等名作。在向阳湖五年的历练中,诗人并没有沉沦,而是虔心创作,于是才有了传世名篇的问世。“佳作篇篇凝汗血,一棵枫树众人知。”体现了诗人创作的艰辛和名篇问世的喜悦。
再如《诗集》:
苦中作乐有偏方,
诗选成书散墨香。
干校多才争献艺,
手工油印味绵长。
这首诗是写干校的文化人在劳动之余写诗编书,而成就了《向阳湖诗选》与观众见面的机会。“苦中作乐有偏方,诗选成书散墨香。”表达了诗人们苦中作乐,书成之后的喜悦心情。“干校多才争献艺,手工油印味绵长。”虽然条件有限,“手工油印”也觉得意味绵长,体现了诗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情操。
还有《写生》中的“江南美景宽胸臆,宠辱皆忘笔灿然。”凸显出画家在恶劣的环境中被江南的美景所折服,以致忘掉了现实生活中的荣宠卑辱,欣然命笔,一幅幅灿然若真的画图油然而生。《演出》中的“一时轰动传遐迩,样板撑台境界新。”干校里的文艺宣传队紧跟当时形势,排练样板戏,为乡亲们演出,一时名传遐迩,深受群众欢迎。《赏桂》中的“书上赞辞空叫好,何如沉醉品芬芳。”这些文化人以前只在书上看到文人对于桂花的赞赏,到咸宁后,咸宁是全国有名的桂花之乡,书上写得再好,哪有实地观赏令人沉醉呢?这些诗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向阳湖文化人,不甘落寞,崇尚美妙生活的高尚情趣。
苦去甘来梦亦甜
这部分的诗作主要写随着时势的演进,“五七干校”这一历史现象逐步从人们视野中消逝,文化人逐步从思想上得到空前解放,离开咸宁,返还京都的喜悦心境。主要诗作有《转机》《摘帽》《春风》《回归》《诗史》等篇章。
例如《摘帽》:
专案内查加外调,
名人落魄少尊严。
新颁政策及时雨,
摘帽纠偏梦也甜。
诗中写到有些文化名人在干校期间被专案组内查外调,非人批斗,丧失人格尊严的苦痛和新政“摘帽纠偏”带来的喜悦心境。前后对比强烈,令人辛酸。
又如《回归》:
身在咸宁信念坚,
盼来阴雨变晴天。
返城调令纷纷下,
柳暗花明大徙迁。
在咸宁向阳湖经历五年的煎熬,终于雨过天晴,见到纷纷而至的返程调令,无不欣喜而泣,众望所归。
再如《诗史》:
向阳故事入诗史,
赫赫声名举国知。
弯路还祈不复走,
欣欣筑梦正逢时。
6000余文化人在向阳湖的经历,谁能说不是一部宏伟壮阔的史诗呢?她随着史实的沉淀,将越来越体现其不可多得的人文价值,激励着人们不断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脚步,而永不停歇。
李城外先生的这五十七首诗,就像是一经打磨的玉石而串玉成珠,灼灼生辉;又像是帧帧零散的影像,串联成一幅宏伟阔大的画图,反映出历史的真实,让人过目难忘。
李城外先生是我国“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向阳湖文化研究专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武汉大学、湖北开放大学兼职教授,省委党校硕导,省党史宣讲团成员。曾在咸宁市直党政机关多家单位任主职。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党支部书记。著有《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人民文学出版社,列为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书目),《向阳轩诗稿》(中华书局),编著《向阳湖文化丛书》(武汉出版社)等,其中《话说向阳湖一一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获冰心散文奖,有日译本。曾获享受市政府津贴专家、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国家开放大学杰出校友、全国书香之家等荣誉。2013年5月,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最年轻的“国保”,也是全国2000余所“五七干校”中的唯一。
因故,我写下了上面的这些文字,如有不妥,还请诸位同仁批评教正。
2022年12月18日于圣通斋
作者简介:
沈俊杰,字圣通,湖北孝感人,汉族,中共党员,咸宁市商务局副处级退休干部。曾任中华诗词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华诗词网》执行坛主兼联版首席版主十年;咸宁报业集团所属咸宁论坛之“咸宁诗联”版首席版主十年。2020年(含)前,先后担任《咸宁诗词》《咸宁诗联》《潜山诗词》《潜山诗联》主编。
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咸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咸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咸宁市潜山诗社社长;咸宁市老年大学诗词班教师;《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有《联言对语》《以言集》《以言又集》《以言再集》《漫谈对联艺术的诸多讲究》《赋体入门指要》《散曲概述》等专著面世。还曾参与《鄂东南女子诗词选》《古今诗人咏咸宁》《咸宁市对联集成》《诗咏香城泉都系列丛书》的编纂工作。并主编《庚子壮歌》《风雨同舟》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