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雀 窝 记
文| 梁厚俊
在南方的乡村树林上或大道边的树木上,雀窝总是能看到的。喜鹊窝,麻雀窝,白鹭窝,燕子窝等等,有在树上的,有的在高杆子上,也有的在竹林里,还有的在农民家里房梁上,在屋檐下,还有在隐蔽的草丛中......
儿童的快乐时光早已远去,每每回忆童年,往往与雀窝分不开的。顽皮的我们就偷偷地欢喜掏雀窝,为此没有少挨父母的骂。记得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到学校必须穿越一个茂密的树林覆盖的村庄。而这个村庄有十几亩范围大,庄上全是高高的树,有水杉,有刺槐,有枣树,有栾树,更有桃树与梨树等等。一到夏天,浓荫蔽日,这里是鸟雀的最佳栖息之地,更是雀儿生儿育女的天堂。庄子四周是一条浅浅的水沟,小时候一个跑步起跳就能过去的,在村庄不远处有一面大型魚塘,成千上万的白鹭在这里觅食,可以说这里天然的鸟雀世界了。远远地循声望去,这是个鸟的天堂。白鹭窝没有那么讲究,材料都是当地的枯树枝,只在窝的内部用一些相对柔软的材料做成小窝状。当地农村人把白鹭称做“哇子”,或者是“捕鱼鹳”,老百姓取名字总是从生活本身而来的,所以我想他们的这些别称也应该是从叫声或者是以捕鱼而生的本领而来的吧。不过,它还常被叫做“白鹭”,但凡我见到的诗歌里都用的是这个名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朝的诗句里早就飘逸着它们美丽的影子;还有如“一行白鹭上晴天”也是。
看鸟的人我们叫鸟人,是上了年纪的老两口,不知道有没有后代,我们不得而知。童年上小学时只知道掏雀蛋好玩。有一次我和一个同行的同学相约去这个鸟村,掏雀蛋。我们各有分工,我在放风,另一个同学上树掏蛋。第一次成功了,一共捣了20多个蛋,均分10多个,在物质缺乏的六七十年代,也可以解解馋了。有一次轮到我去掏,动作稍微慢一点,被鸟人发觉了,怎么办?抓紧跑。说时迟那时快。掏到手的蛋也顾不上了,滑下树,一个箭步,落荒而逃……。后来在小学上课时读到了有关保护鸟类就是保护环境的课文时,脸上羞耻地红彤彤的,恨不得地上有个裂缝钻进去,丢人现眼。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小学毕业后再也没有到过这个“哇子”庄了,后来听说两个看鸟人先后离世。这里的树林因为没有及时更新,土地过于肥沃,原先的茂盛的景象早已一去不返了,鸟儿也少了很多。近几年,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一批又一批白鹭又向这里汇集……
记忆中,对燕子窝我们是保护的,家里老屋房梁上经常有燕子光顾。在小时候就听大人讲,燕子在家里做窝是好兆头。古诗词中就有这样的描述。一到春天,小燕子就飞了回来,叽叽喳喳,好不快乐啊。小燕子在房梁屋檐下衔泥筑巢,给人们带来一年的好运。燕子来到春天,触动了诗人的笔尖,触动了诗人最美的心灵,写下许许多多不朽的诗篇。最有名的当属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帘遮”,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而麻雀窝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麻雀吃老百姓的粮食,在粮食紧缺的年代,粮食就是命根子。手中无粮心里慌。麻雀窝所搭之处在房子的屋沿下,或者低暗的洞穴里,见不了世面的。我们童年那个年代看到麻雀窝必捣之。实际上,粮食多少与麻雀没有半毛钱关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举国上下还开展了以“除四害”(四害系指老鼠、苍蝇、蚊子、麻雀,1960年以后以臭虫取代麻雀)为核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当年人人喊打的麻雀,已经“平反”了,现已列入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录。
在所有雀窝中,可能属喜鹊窝最受欢迎。这样的鸟窝我们从来不去碰的。喜鹊窝一般搭得很高,人一般很难攀登上去。喜鹊属群居鸟类。喜鹊窝外部十分粗糙,而内部十分“豪华”。一般搭建一个喜鹊窝,据我观察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完成。听当地农村老一辈人说,喜鹊窝搭地高,预测今年雨水就多,反之亦然。喜鹊窝我见过一棵大树上搭了五个窝,其中一个大而厚实的,像是一个大家庭,夫妻两个共生育四个子女,子女大了,分了家,又分别在这棵大树其它地方上搭建了四个小一点的窝。早晨,喜鹊们各自忙碌,窝里基本是空的,中途有鸟回窝,可能窝里有小宝宝,带点吃的什么,亦或窝里有蛋,回来看看,防止被人类掏了;傍晚,喜鹊们趁着暮色,“扑、扑、扑”地纷纷回巢,并相互打着招呼,此情此景,其乐融融,一片祥和……
作者简介: 梁厚俊,男,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报告文学家协会会员,多年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多篇作品发表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_2767344.html
🌸🌸🌸🌸🌸🌸🌸🌸🌸🌸🌸🌸🌸🌸🌸
纸刊《白鹭文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