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的对仗方法
汉语言字词的分类是形成对仗的基础,所以写律诗的人必须对汉语字词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写律诗就困难了。汉语每个字都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就一定是一个字,词由字组成,可能是一个字,也可能是两个字或多个字,词是表意的最小单位。
从律诗的角度看,词有两种分法。一是按词的性质分为: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动词、虚词、副词、连绵词等,词性相同才可以相对,词性不同不能相对。二是按词义分类:如时间、空间、地理、地点、人物、事物、事件、物体、物品、物种、方位、颜色等,词义类属相同或相近才能相对,否则不能相对。
词性、词义弄清楚了,对仗就好办了。这仅为原则,还应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工对。
也叫严对。凡同性同类的词相对,就叫工对。工对以语义相反、不重复最为妙绝。如: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毛泽东,送瘟神)
这里用“青山”对“红雨”,“ 着意”对“随心”,“ 化为桥”对“翻作浪”,还有用“地动三河”对“天连五岭”,“铁臂摇”对“银锄落”等等,都是用同类词性、同类词义上下相对,而且意思又不重复,堪称工对的模范。
宽对。
不像工对那么谨严,甚至宽对到了放纵的程度,似是而不是,却又很和谐。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前诗“匈奴”与“魏绛”对与不对很难说清,因为太宽的缘故。后句“荆门外”与“楚国游”似对实不对,却又不失为妙对。
邻对。
即意思邻近的类别词相对,叫邻对。如时间对空间、颜色对方位、地理对地点、地点对空间、人物对物品等,这种对仗方法丰富了律诗的对仗技巧,增加了律诗对仗的灵活性。如: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这里“单车”对“属国”、“汉塞”对“胡天”以及“萧关”对“都护”都是邻对。
借对。
即甲义与乙义相对时,似是而非,表面看意思上不对却在形式上对的很严谨,如: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杜甫,曲江)
这个是处处都能见到的例子,好理解。此诗第三四句“寻常”和“七十”就是借对,乍一看“寻常”和“七十”毫无关系,“七十”是数量词,“寻常”是时间副词,可是“寻常”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在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这么一来,“寻常”又是数量词了,那么你说“寻常”和“七十”对上没对上?
流水对。
就是一句话分两半儿说,缺了上句下句不通,缺了下句上句不顺,这样的两句话对在一起就叫流水对。如上面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属于此种对仗形式。
此外,律诗的对仗还有句内自对、隔句对仗、交叉对仗等,这些都需要天长日久的练习经验才能熟练起来。
熟练起来,写诗才能从形式上叫入了门,不过也仅仅是形式上的,因为这只是写诗的基本功,基本功就是必须打下的基础,除此还算不上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