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境通病
有景无意。
严格地说,有景无意的诗是让没有的。因为凡是形象的物,总会或多或少地带有作者的某种情感。但是,这里所说的“有景无意”,是指有景,意弱,弱到让你几呼体会不到意境。直白地说,弱到你不知道他想说什?他要说什么?他在说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作者未能给景物赋于鲜明的思想和炽热的情感。这就叫“为赋新诗强说愁,情思未在景中游”。
有意无景。
一首有意境的好诗好词,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总是蕴含在众多鲜活的景物形象之中(也叫“意象”神游于“物象”之中),而并非要直接显露。我们拿五、六十年代的两首诗比较优劣。一是《跃进抒怀》:“天大旱,人大干,要用大干夺高产。今年亩产一万斤,明年还要翻两番”。二是《 》:“糖甜不如蜜,棉暖不如皮。爹娘恩情重,比不上毛主席”。读完两首诗,不难看出《跃进抒怀》,虽“意气”冲天,但“境”界全无。而《 》则不然,它先拿“景物”(物象)“糖”与“蜜”比“甜”,后拿“棉”与“皮”比“暖”,最后再拿“爹娘”与“毛主席”比“恩情”轻重。从三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毛主席情同父母、恩如泰山,如蜜比糖甜,似皮比棉暖,不是爹娘,胜似爹娘。让人读后,终身难忘,这就是意境的价值所在。
意境混乱。
有些诗,虽然有意有景,也算不上好诗。究其原因,是犯了意境混乱的毛病。古人谈诗论文,讲究立意。《后汉书》作者范晔说:“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立意为先,以文传意”。明代哲学家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以意为主”,“意在笔先”,“寓意则灵”等,都是古今大家写诗的经验之谈。一首有“意境”的好诗,其“意”应该是明确的、突出的,其“境”应该是可感的、可知的。“意”(即情思、也叫意象)制约着“境”,并统帅着、驱遣着“景物”(即形象物,也叫物象)的千军万马。如果“意”(情思)不明确、不突出,那么“物”(景物)必然是散兵游勇,或乌合之众,必然会造成意境的混乱,影响诗的质量和艺术效果。
然而,一首诗仅仅有“意境”还不够,有“意境”,只是写诗最基本的写作要求。若要想写出主题突出、思想鲜明、情感丰富、艺术感染力强的作品,还必须在酿造深刻、新颖、神奇、绝妙、高超的意境上下功夫,力求做到境近而意远,境妙而情浓,景新而情殊,景奇而意无穷。并化景物为情思,揉情感于景中。力避意境混乱,以及有景无意、有意无境等通病。总之,要用真实、鲜明、新颖的意境,道出积蓄胸中的情,说出心中想说的话,写出属于自己的诗。
无论新诗旧诗,诗的灵魂在于意境。意境是诗的灵魂;词句是诗的肉体;韵律是诗的外衣。兼而有之最好,倘若不能得兼,宁要一缕魂,不做一木人。仅仅有华丽的外衣而没有意境的诗是行尸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