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妈祖塑像)
编者:
朱耀武老师独具慧眼地对妈祖文化有着比较深层次的研究,尤其是对我们苏北黄淮运泗交汇地的妈祖文化的来源、存在、发展与影响,有着比较系统与深刻的见解。现推出朱耀武老师于2010年在《淮海晚报》发表的文章,以飨读者。
朱耀武
流淌了三千多里的京杭大运河连接起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了中国东南沿海与北方的联系,构建了政治、经济、文化纽带。在二千多年的历史中,文化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相互间交融、渗透与滋养,造就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文化长廊,留下了无数令人赞叹不已的文化遗迹。

妈祖天后姓林名默,生前乐施好善,常抢救海难渔民。宋雍熙四年(987年)于福建湄州山白日飞升,
羽化为神,相传她是我国古代掌管海上航运的女海神,自宋以来,史迹跟随着航海家的足迹遍及我国沿海和东南亚、东北亚各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明朝中叶实行海禁后,将海漕改为河漕,由此沿海地区人民心目中的“保护神”沿京杭大运河进入了内地,南起浙江,北到天津的京杭大运河的沿岸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妈祖文化遗存。
古人称名山大川汇聚必有神,必会有人建祠、庙供奉。在江苏北部,淮安市淮阴区、楚州区与京杭运河的沿岸六七十公里的范围内,坐落着四处妈祖文化遗存。一处是以官方祭祀场所的河运总督府旧址内的天后宫遗址;一处以淮阴区码头镇黄淮运交汇之地三闸福兴闸、通济闸、惠济闸为中心,供奉妈祖的惠济祠就坐落在惠济闸旁;一处在运水东去里运河边的河下镇天妃宫;一处在西去运河北岸的众兴镇天后宫的群落。正是由于这里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野,沿海向内陆梯次过渡,海洋文明与农业文明交
互的特殊人文地理环境,集中形成了一条苏北的运河妈祖文化带,在内地实属特例。
官方祭祀的遗址——
河道总督府内的天后宫
河道总督府遗址位于淮安市清浦区清晏园内,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至咸丰十年(1860)共
183年。清代着力于河运,于康熙十七年以明户部分司旧衙署为“行馆”,雍正七年正式设置江南河道总督,十
一年奉旨将原户部分司旧衙改建为新衙署。河道总督府是清代全国最高的治水机构,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是研究我国运河、黄河、淮河治理的
历史和漕运史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
河督府西侧为“江淮第一园”清晏园,原是河道总督府的西花园,园内存有大量文物。据《淮安府志•总河
督署图》标示,在荷池西北隅,荷芳书院西侧坐落着天后宫,即现在清晏园内的紫藤花馆建筑的位置,这可能
是目前国内唯一遗存的清朝官方府衙内祭祀妈祖的建筑。这契合了清朝将祭祀妈祖由民间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的礼制要求,清朝皇帝下诏令地方官员遵行春秋致祭,列入祀典,升香荐帛,虔诚致祭。也表明河道总督府内的天后宫是在清朝加封妈祖由天妃上升为天后娘娘之后的建筑。处于河道总督府内的天后宫与北京圆明园寄畅园内的仿惠济寺天后宫遥遥相应,寄托了清朝君臣祈盼河清海安的愿望,
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存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保存了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

运河文化的丰碑——
古清口惠济祠
惠济祠遗址地处淮阴区码头镇二闸村,明隆庆年间黄河夺泗水全部经至清口汇淮河入黄海。至此黄淮运齐汇清口。惠济祠居左岸高岗之上,这里地势如脊,三面环河,祠宇东山头朝着里运河,西山头向着黄淮交汇,形成一祠担三水的天下奇观,气势巍峨,蔚为壮观。

惠济祠又名天妃庙、奶奶庙,始建于正德年间(1508年),惠济祠初为泰山行祠,奉祀碧霞元君,民间俗称泰山奶奶。惠济祠之所以声名远播,成为天下名祠,是与妈祖文化的信仰有关,对惠济祠的发展与兴盛有着重要的影响。清初,惠济祠设前后大殿,后大殿仍然奉祀泰山奶奶“齐太太”,前大殿的神位上则供奉着“大奶奶”,也就是天后,亦即妈祖。此后,淮安清口的天妃闸与福建湄洲的妈祖岛、澳门的妈祖阁等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名祠。

惠济祠崇祀天后与祠前清黄交汇处波涛滚滚,水流湍急有关。惠济祠左右前后皆运河,昔日漕运之盛,南漕400余万石舳舻相继,经过此闸,望祠三面乃须三日,经历险工之处,才能舟抵津沽。这段运河通道上的惠济闸成了京杭运河南北通航的咽喉,漕粮北运的枢纽。到了清代,又增建了通济闸、福兴闸,惠济闸也成了这三闸的总称。由于清口地势高,水位也高,漕船沿运河北去必须经过惠济三闸,逐步提高水位,三闸水位落差一丈有余,水流湍急,漕船过惠济三闸完全靠人力拉纤需要三天时间。由于运口入清水位落差大,不仅迂缓难行,而且危险很大,断缆沉舟之事经常发生。面对如此反复无常、威力无比的大自然异常力量,人们在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情况下,常常求助神灵保佑,特别希望冥冥之中有力量更强大的神灵在危险之际来拯救自己,保佑自己。惠济祠崇祀天后,官民客商
为求安全过闸,都把希望寄托在惠济祠的天后奶奶身上,皆弃船上岸到惠济祠烧香祷告,祈求“大奶奶”的保
护”。“大奶奶”有坐像和睡像,前殿神龛内的“大奶奶”坐像为硬身坐像,篆香楼
内的“大奶奶”则是软身塑像,可坐可卧。据云“大奶奶”心地善良,只要信徒敬香求告,无不灵验。惠济祠终日香客云集,烟雾缭绕,如此盛延续百年之久。
惠济祠历经洪灾、战乱的涤荡,最终于“文革”中彻底被毁,但惠济祠深厚的文化内涵仍然吸引无数海内外的善男信女前来朝圣膜拜。时值今日,且不时有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和日、韩等国客人前来进
香。
寄名于淮扬菜中的楚州天妃宫
惠济祠顺里运河东去四十里是楚州河下镇。明清时期,河下“盐、漕、河、关四利咸沾其益”,商务鼎盛,为全国的重要的商务集散地,在楚州河下镇的月湖原有著名的灵慈宫,妈祖在元至元年间封天
妃神后,沿海州、县建庙祀奉。明德年间改灵慈宫为天妃宫,供奉妈祖。康乾以后,随着盐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古镇的地位随之提高,外地在淮经商、做官者日渐增多。为了联络乡谊,维护同乡人在
淮的利益,各地在淮人士纷纷建立自己的会馆。侨居淮安的福建商贾建立了福建会馆,馆址设在天妃宫,又称福建庵。
日月沧桑,如今天妃宫早无踪迹,然天妃宫蒲菜却名闻遐迩。因天妃宫所处月湖水域,其淤泥较深,且土质松软,所以蒲菜鲜嫩爽口,故天妃宫与淮扬菜文化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香火延绵的众兴镇天后宫
运河出惠济闸入清黄交汇处,穿过黄河入上运河西去四十里是古泗水国桃园县,现今的泗阳县城众兴镇,运河穿城
而过,在运河畔的古骡马街上现今保存有一片古建筑,称为天后宫,也叫“闽商公馆”,旧时为道观供奉天后妈祖。为三
进五开间制式,现存有前后大殿。前大殿前壁上镶嵌“河清”、“海晏”两块古石碑,祝愿天下太平之意。后大殿石柱、石础刻工精巧,保留有闽南建筑风格,金丝楠木梁柱雕花精美,工艺高超。据东南大学教授李新建考据,此建筑应建于清初,有三百多年历史,被列入大运河文化遗存,是运河申遗项目之一,也是大运河中段上(淮安至泗阳)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妈祖文化建筑,作为妈祖文化在苏北腹地传播的重要实例。
清朝年间,泗阳众兴镇作为漕运要冲,官家、商人、漕帮船家行船走马的盘桓之地,或南去过三闸经历风险,或北来惊魂未定,都有祈祷求盼的心理需要,有福建人在骡马街建宫供奉海神,始称“天妃宫”,后随康熙帝赐封改称“天后宫”。天后宫香火旺盛,延绵三百年,历经抗日战争、“文革”破坏数次劫难,天后宫的前大殿和后大殿至今未毁,得以保存。近年,天后宫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定为佛家道场,经佛家集资和善男信女捐助,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对天后宫进行了初步修复,2005年恢复了供奉妈祖的祭祀活动。2009年9月泗阳佛教协会会长、天后宫住持一行前往福建湄洲岛妈祖祖庙,寻根谒祖,和祖庭建立了联系。
经过几年的弘扬诠释妈祖泽被四海,德孚古今的浩浩天威,昭昭圣德,信奉者日众。2008年开始修复山门、钟楼、鼓
楼。2009年春开始对后大殿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修
复,恢复了历史原来面貌。同时塑造一尊高9米9石雕妈祖圣像,现在已经竣工,妈祖圣像给人以端庄肃穆,灵气隽永之感,2009年举行了盛大的开光典礼。南京、淮安、宿迁、连云港等地信众和在苏北发展的部分福建、广东、浙江、台湾客商齐聚泗阳天后宫,弘扬妈祖文化,同祈普天年年平安,岁岁福祉,扬天后,壮圣威,同结善缘,共襄盛举。


历史上,清代是妈祖信仰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国家大事,唯祀与戎”。整个清代对妈祖大加封赐褒爵,将妈祖由天妃晋为天后、天后圣姥,并列入国家祀典,使之更为神圣,推动了妈祖崇拜登极时代。备受皇帝与朝臣的崇敬,这与清朝政权视漕运、河工为国家要务,事关国计民生,维护政权统治的重要性有着很大关系,还由于苏北地处黄淮运交汇的特定地理位置对国家的特殊作用分不开的。
康熙六次南巡,每次必到清口,巡察河工、漕运之余,他多次到惠济祠,虔诚奉祀,并“累封天后”。康熙崇奉天后为后世皇帝做出了榜样,雍正、乾隆、嘉庆皇帝也都崇奉妈祖,而对妈祖的褒封则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嘉庆皇帝于皇家御园圆明园内仿江南规制建立惠济祠。他始终心系于斯,诚惶诚恐,一日未敢懈怠崇仰天后,颁发祭文,令地方官于春秋两季虔诚致祭,列入祀典,完成了清代崇仰妈祖的完备定型的格局。
在一些民众的心中,妈祖娘娘她是惠济众生的慈祥娘
娘,有求必应,不仅仅是中国宗教史上的可亲可近的随时为民众造福的神祗,更是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女神,亦是中华民族的保护神。在雍正皇帝将妈祖娘娘敕赐为“天后圣姥”以后,天后的种种善行的传说植根于民众的朴素的情感之中,具有苏北黄淮运泗交汇地区的鲜明地域特点和较高的文化价值。而由此形成的独特的当地民俗文化现象融入了中华妈祖文化之中,这片热土生民则在精神上受了妈祖的神灵的惠泽。

(此文2010年1月10日发表于《淮海晚报》(淮安风情)专版)

作者简介:
朱耀武(耀五、跃武),1962年出生于清江浦一书香门第。自幼受家父教导与家风薰陶,喜文习艺,尤爱中华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史。静读周易悟经典,修心养性向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