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教为什么这样重要
文/王文元
我孙女王若枫最爱听我讲故事。在学龄前,除了玩、唱歌,几乎天天要我给他讲故事,上些年纪的老人多爱讲过去自己小时候听过的狼呀老虎呀等虚拟故事,缺乏故事情节,好多故事她也听不懂,慢慢地就不愿意听了。我也感觉给孩子们讲这些没有意义。幼儿正是需要灌输有故事情节,并且能激励孩子,并且具有正能量的故事,以温暖和诱导儿童的心灵。后来我为了让孩子懂得“知苦方知甜”的基本道理,便有意识地把自己真实的历史当成故事,讲给她听。在她上小学的前一年,有一天,她起床后难过的要哭,又难为情地不起来,奶奶去叫他吃饭,她突然给哭了,也没敢起来,问她为什么?她吞吞吐吐地说,我又尿床了,很是难过,大人知道孩子开始有自尊心了。我听了后就对孙女说,小孩子尿床怕什么,又不是你故意的,你刚六岁多,尿一次床怕什么,爷爷当兵十五岁时还尿炕呢。孙女听后,急不可待的问我,爷爷你怎么那么大还尿床呀?我说小时候家里穷,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羡慕八路军的小兵,多次要求也当了小兵,孙女说啊!爷爷15岁就当兵了,你那么小能做什么呀?我说一开始在营部当通信员,领导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吃得饱还穿上了新衣服。孙女又问打过仗吗?你害怕不?我说你听我讲呀。那是1947年冬,我们部队奉命往北京、天津和保定外围各野战军送新兵,在行军路上,敌人的飞机扫射轰炸,再加上傅作义的骑兵追赶骚扰,进进退退,有时一口气就要跑十几里地,自己受了伤都不知道。她问爷爷那你不害怕吗?怎么不和他们打呀?我说:我们带的是新兵没有武器,警卫连人数很少,敌人冲来我们就是只有躲着跑。有时白天为躲避敌机就隐蔽休息,晚上夜行军,冬天两个多月都在行军路上,累的精疲力尽,除了两脚起泡,还生了疥疮,每到宿营地,就先是上药烤疥疮,吃完饭,往炕上一躺就睡着了,我经常是尿了被子自己也不知道,行军时比别人多背好几斤,孙女说那为什么,夜里尿几次炕都不知道,被子湿了又不能晒,比别人多背几斤尿呗,孙女听了开始哈哈大笑,停了一会又哭起来了,我问她为什么哭呀?她说你那么小能背动吗?那得多累呀!我说你听啊,老战士总是给我开玩笑地说,怎么昨天晚上又下雨了吧,就是说尿炕了吧?我那时只是红着脸,真有点害臊,难为情地低着头往前走,什么也不敢说。毕竟都是战友,知道我尿湿的被子重,大哥哥们都抢着为我扛枪,背背包,他们都很理解和同情我,更没有人批评我的意思,怕我难过,还有的大哥对我说,我刚当兵的时候也尿炕,还对我说晚上要少喝水;有的说以后我起来解手时,也叫你好吗?我说好。你知道吗,这事虽小,都充满了战友们的情谊,互相关心,互相照顾。那时每天行军,晚上都要住新村,没有屋子就在草垛里睡,条件很差,每天都是穿着衣服睡觉, 早上起来就用雪洗洗手脸;早上有小米饭吃,而中午行军路上每个人就带一点炒小米,饿啦就在休息时,坐在背包上,吃炒米,渴了就团一个雪蛋吃。孙女好奇地问我,连菜都没有怎么吃得下呀?我说饿 了吃什么都香。还有你不知道的事呢,孙女讲爷爷快说什么事呀?我说:那时因为条件差,几个月也不能洗衣服,人们身上都生你根本没有见过的小虫,孙女说爷爷是什么虫呀?你快说呀。我说是“革命虫”,孙女啊了一声说什么叫“革命虫”呀?怎么这么怪的名字,爷爷你快说呀!我说那个时候大家对虱子的幽默称呼,它专咬人吸血,那个艰苦年代,当兵的没有身上不生虱子的,只要坐下来,就都会在墙上蹭痒痒,捉虱子。只有在休整时间才会洗衣服,水煮衬衣灭虱子。说到这里,我又说还有你害怕的呢,孙女说快说呀,是不是打仗受伤了?我说伤是受过,但是很轻。但是在47年冬天我满身感染上脓包疥,无法走路,领导让我躺在马车上,这时正是隆冬腊月,大雪纷飞,几个小时后到了宿营地,我完全失去知觉,冻成了像冰棍一样,是同志们从身上扫去半尺厚的雪以后把我抬下来,经过抢救才得以生还。孙女听到这些眼含泪花,还不时地问这问那。从那以后我就经常给她讲我们老一辈小时候,受苦受难和怎么受日本鬼子蹂躏压迫的事,特别是告诉她不要忘记过去,记住老人们过去的苦,长大了才会好好的学习。孙女很是听话,她不停地说,爷爷我一定记住你说的话,好好学习。
孙女七岁那年,离上学还有几个月,就成天背着书包,喊着我要上学,我要像爷爷奶奶那样好好学习。不错,孙女就是在我们不断给她讲过去的艰苦故事,才给了孩子不怕苦,好好学习的坚强意志。她开学以后,上课认真听讲,遵守纪律,很快就被选上班长,小小年纪的责任感,让我们都很吃惊,班长是持有教室钥匙的,只有每天早去开门,下学锁门,比其他同学天天早去晚归,家人们对她这样做也经常给予鼓励,使她心里觉得甜滋滋的。在老师建议与她主动要求学弹钢琴时,大人都说那是很苦的,每天都要弹几个小时,而且还不能耽误学习。孙女说,这算什么苦呀,爷爷小时候除了上学,还要回家到地里干活推碾子,当小兵成天行军打仗,条件那么差,学习还那么好,我的条件比爷爷奶奶好多了,我一定要学。事情真的使我们感到意外,在她学琴的几年里,顺利提前通过省1--10级的考试,而且功课在班里总是考前几名,年年评为三好学生。教琴的老师都感到有点意外,建议她到北京考“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这是全国重点附中,各省的尖子学生才去那里参加考试。有的学生几年都不能考取。不是吗,在进考场时,有一个东北女孩,已是第三年进考场的学生了,对孙女说,你小小年纪, 是第几次来考啦?孙女说是第一次,那女孩说,你别费劲了,我两年都没有考上,我看你是瞎费劲白花钱。孙女听了默默无语,只是一笑了之。考完之后,我们都不抱太大希望。几天后让人意外的消息传来 ,从榜上看见孙女王若枫考得了第一名,好多人都说奇了,了解情况后都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嘛。有人问情况,孙女却对同学们说,我学习的动力就是老人们给的,我只不过是把老人们的苦化作了我勤奋学习的力量,我绝不会辜负老人们的一生辛苦。真的像爷爷说的“能吃苦不怕苦才能做成事”。在附中三年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考“中央音乐学院”时,按说难度更大,而孙女却没有一点愁容,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我有爷爷当小兵克服困难的那股劲,还怕什么。不错果然考上了。孙女的话不多,用事实验证了什么叫“知苦方知甜”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 孙女在“中央音乐学院”五年里,孙女说为从老人身上受到启发与鼓励,经常看爷爷写的“我的一生”《回忆录》和诗词歌赋,看后知道他们这一生所受的苦难,为革命勤奋努力,视死如归的劲头,并在最艰苦的年代被评为“卫生战线红旗标兵、省劳动模范、模范党员,我看后不由地泪流满面,特别是爷爷写的“知苦方知甜的人生感悟”,也让我感动,给了我很大鼓舞,也成为我努力学习的原动力,五年本科成绩优秀,还经常拿到奖金。今年毕业后考研究生时,全国各地近200人又考取了第一名“状元”。在学习的同时,孙女总想着老人们省吃俭用供我上大学,很不容易,为减轻老人的负担,在上大学期间,还经常利用节假日,不论五冬六夏,给数名拟考“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进行辅导,学生散住北京市各处,孙女往复颠簸,早出晚归,不惧疲劳,充分表现出她自幼养成能吃苦耐劳的性格。
无论是谁,人们都会从苦中找到信心和得到力量,懂得了这个道理,特别是年轻人就会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说这是一个人的“无价之宝”,可以说教育孩子们难就难在这里 。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不管做什么,信心和毅力总得要有催化它的动力,动力有主动,有被动,怎么才能让他主动、自觉,这确实是一门学问,也是家教的核心,是每个家长都应该认真思考的。在这里我要提醒家长的是,你千万不要溺爱孩子,什么都顺从他(她),什么家务劳动也不让他做,总是让他怀有优越感,事事高人一头。如果这样做了,就是在给孩子吃摧毁他的慢性毒药,是在用软刀子剌伤他的心灵。作为家长而是要有意识针对性的讲述老人和先烈的光荣历史,让他在幼小的心灵里,就懂得德义双全修身的重要性;同时,经常让他多在苦和劳动(家务事)中锻炼,养成能吃苦让人的好习惯。这才是送给晚辈的最好礼物和资产;相反,溺爱、娇生惯养,有错不纠,任其自由任性,这会适得其反,反而是在不知不觉中,给他以后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与痛苦。当他(她)长大懂事了,反过来会是怨恨长辈害了他。
王文元,男,88岁,47年参军,学历大学,主任医师,离休在家。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