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的粽子
文/陈巧泉
今年端午节前夕,我收到各种各样的粽子,可谓缤彩纷呈美不胜收,可惜,中看不中吃,全在微信上晃来晃去。真正能解心馋嘴馋的还是小叔初三日送来一挂婶子包的花生粽和豆沙粽。
婶子从小在农村长大,在农村长大的女人可以说人人都能包得一手好粽子,什么牛角粽,四角粽,五角粽,大粽里头套小角粽,全不在话下。
但,把粽子包得最好,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曾在我家当过一年多保姆的金莲。
她是一个苦命人。二十八岁就守寡,婆婆叫她招赘一个人进来撑起这个家,她死活不肯,怕四个孩子过遭罪的日子,她便把自己当作男人了。山上,田里,样样农活都干。家里的洗洗涮涮,缝缝补补,一日三餐全是她婆婆包揽下来。应该是女人干的事,她反而少有插手。
那年,她刚来我家时,家务活不大会做。拖地板搞得到处是水,半天也干不了;洗电饭锅,用钢丝球刷刷几下把不沾锅的凃层刷去了一大半;擦个玻璃窗反而把玻璃弄成个麻花脸;煮一日三餐的饭菜更不用说,多少米放多少水都搞不定,烧出来的菜全家人没一个愿意吃。我本想立马辞退她,但又见她为人挺实诚,对孩子也极其耐心,这样的人我信得过便留下她,家务活慢慢教她就是。可日常里她做的每件事确实让我皱眉头,便免不了自己动手,我脸上不悦的神色让她很尴尬,很惶惑。但她脾气特别好,会隐忍我的火气,我发发牢骚数落她几句,她也不吭声,相处时间长了,她也知道我是刀子嘴豆腐心,不往心里去,后来,她的家务活也慢慢上手了,彼此间相处得还算融洽。
那一年端午节快到了,金莲对我说:"嫂子,今年我来包粽子吧。"
"就你?"我吃惊地打量着她。"试试吧。"她一脸平静。
行,就让她试试,如果她包不下来,我顶上去便是,正好,我也喜欢包粽子,当年下乡时,我也曾与农妇村姑们一起做过这活计。 她说:"要什么馅?豆沙的,红豆的,肉馅的,我都做得来。"她先把糯米淘净后加少量的水浸润着,又加入一点食用碱,糯米便像小米粒的颜色一样淡黃,放了少许的盐,试一试咸淡后拌入一些花生米。
然后,她把洗好的粽叶在滚水中焯一下放在脸盆里,把粽丝扎成一束,挂在窗前的一根钉子上。她抽出两张粽叶,大的在外,小的在内,两片粽叶头尾相对,然后把粽叶弯卷成一个圆锥状的三角包,往里面舀上一勺糯米,轻轻地放在手心上掂一掂,压一压,右手抓住粽叶往下一折,便包好了。她抽出一条粽丝,往粽子中间缠上两圈紧紧一勒,就勒出个束身的小蛮腰来,打了个活结,四个角硬挺挺的,粽身撑得紧绷绷的,没有一点儿皱折,这样的粽子煮出来一点都不会走样。看着她那行云流水般的一套动作,我不禁暗暗称奇:这粽子包得好,是我所见到的包得最漂亮的粽子。若不是我在旁边看着,打死我也不会相信平时笨手笨脚的她居然有这么一手。
这时的金莲全然没有平日的木讷,话也多了起来,动作很是麻利。
她说,每年在端午节时包粽子是她最快乐的时光。村里的叔伯妯娌,小媳妇都会请她来帮忙,特别是要把粽子外送亲友的,非要请她亲自动手才行。
说话间,我也想搭把手,可我觉得手生,圆锥形三角包那儿做得不够紧致,封口处漏出糯米粒,往金莲包的十几个整整齐齐一般高低的粽子一挂,碍眼得很。金莲一见,不客气地解下那粒粽子,说:"去!去!站一边,看看我是怎么包的!"说话的语调底气很足,是那样得不容抗拒。这下子轮到我尴尬了,平时她有事情干不好时,我也是对她这么说话的。
我知趣地在旁观看,她像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一样,神情专注陶醉,脸上挂着笑。一个个粽子一般大小,挂得一般高低,像一个向日葵的花盘一样,挤挤挨挨排列有序,看得真爽眼!
当她举着剪刀剪去一些长出来的粽叶和粽丝头时。翠绿色的一盘坨粽子幽幽地泛着光。
我赶紧打她的下手去,烧了一锅快沸腾的水,要把粽子往锅里投。金莲一见,急了!她把一锅热水倒了。我问:"怎么啦?"金莲说:"煮粽子要冷水下锅,这道理你不懂!想想看,浸泡过的糯米粒软,熟得快,滚水下锅,外面一层很快熟了,里面就夹生了,不管煮多久都煮不透的。这些道理很简单,我做多了,自然就明白了,就像地里的农活,我没有一件拿不起放不下的,村里哪一个男人不服我?"
我一时语塞,她有意无意地把日里受到的委曲还给了我,话里有话地暗示我:我能做得好的事情你未必能做得好。十个指头有长短!
我一下子对她改变了印象:其实金莲是个能干的女人!只不过生活角色和环境完全不同而已。
她又告许我,包粽子的糯米不能浸泡太久,否则,煮出来的粽子太软烂,没嚼劲!
当粽子煮了近四个小时后,金莲把一整挂粽子垂悬在窗前,热气腾腾的粽子香味便家里家外地飘㪚开来。
我尝了一个粽子,咸淡适中,花生米入口即化,碱味恰到好处,软糯中又有嚼劲。确实好!我便向金莲翘起了大姆指,连声称好。这是我第一次夸她,夸得她笑意盈盈,喜不自胜!我忙叫她往楼下我的好友家送粽子,吩咐道:"你要告诉她是你包的。"
一年多后,孙女可以下地走路了,金莲回乡下老家了。后来,我捎信叫她来我家玩几日,陪她上街买了一套衣服送给她。她又一次为我包了一挂棕子,这一次包的是豆沙粽,味道也很可口。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她的音讯,好不容易在同事那儿打听到她的女婿,他说,他丈母娘到长乐一带做保姆去了,那年她快六十岁了。我心里经常记挂着她,但愿她能找到一个好东家,不对她横挑鼻子竖挑眼,把她当家人看待,她这一辈子没享过几天清福。
每年快到端午节时,我都自己包粽子,我按照金莲教给我的方法包,勉强包个差强人意,无论如何比不上她包的粽子。其实,何止粽子呢!很多方面我都不如她。
我心里有一个愿望,我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她,让她再为我包一次粽子,并亲口告诉她,她包的粽子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粽子!
作者简介:
陈巧泉,笔名:了然。1952年生。文化程度初中。知青身份。古田县作协会员。热爱写作,讴歌生活中向上向善的人与事。曾发表散文十余篇。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