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奇白马寺
文/常强强
洛阳之名闻之如雷贯耳,且不说它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的城市;也不说龙门石窟璀璨着艺术的天空;单那巍峨之山,清莹之水早就将这座天下中心的城市蕴养得充满意灵气,宛如仙境,君不见贵如国花的牡丹就此地尽快情地舒展着它的国色天香,妖艳风姿,让每一个来过这里的人都对这座城市心生情愫,留恋往返,而我的洛阳之旅则将目光放在此地的白马寺。
白马诗位于洛阳东十千米处,属汉魏时期的故城之地,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进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永平11年,汉明帝梦见金人,飘飞若仙,于是人去西域祈福求佛拜神。三年后,使者归来洛阳,带回了经书、佛像,甚至还请到了两位高僧。于是,在都城建寺院进行安置。由于当时驮载经书及佛像的是马匹,便以白马为寺院之名,这样,白马寺也就成为了中国佛教发源地,距今已经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
与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名气极旺,建筑精美的艺术珍品一样,白马寺也命运多舛,在漫长的中华历史长河中,屡经战乱破坏,人祸毁损,却又数次重修,越发鼎盛。白马寺建筑颇为雄伟,这从明清修葺遗留的寺院格局与建筑规模可窥一斑。朱红色的门楣上嵌着刚健遒劲的“白马寺”三个青石题刻,据说是东汉遗物,为寺中最早古迹之一。山门之外有仿古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等建筑,尤其惹眼的是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同真马相当,为宋代圆雕石刻代表,形象温驯,模样俊逸。山门为明代所建,并排三座拱形门,代表解脱之意,佛教称为涅磐门。跨进寺内,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罗列着五座大殿,两旁的偏殿则基本对称。寺中第一殿天王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此殿进深三间,阔有五间,四周绕有回廊。殿内两侧泥塑四大天王像,样貌威武,威风凛凛。中央佛龛中则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像和昂然伫立的韦陀天将,一个生动有趣,一个脸色严谨,相背而处,不禁让人忍俊不禁又深思不已。之后是大佛殿。此殿供奉三尊大佛:释迦牟尼、摩诃迦叶、阿难。据说这是“释加灵山会说法像”,来源于摩诃迦叶在法会上悟透释迦牟尼的“不立文字”佛言,创立禅宗一脉的故事。三尊左右为拿经卷文殊与持如意普贤菩萨,后方则是观音菩萨像。此殿有一口古朴大气,惹人注目的大钟,近两米高,重数千斤,饰盘龙花纹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吉祥语,并且附诗一首。此钟和当时城内东大街钟楼上的钟音律一致、相生共鸣,民间流传着“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佳话,为洛阳八大景之一。接下来是悬山式建筑“大雄宝殿”。殿内塑的是三世佛、护法天将及十八罗汉像,皆神态各异佛像慈悲,护法威严,罗汉俊朗。大殿的后壁上还镂刻着五千余尊栩栩如生的微型佛像。往后接引殿为寺内最小殿宇,供着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间菩萨、大势至菩萨,为清代塑像。最后的毗卢阁是一组庭院式建筑。在寺中位置最高,长43米、宽33米,高5米。供奉着“华严三圣”。两侧的配殿则是当初西域高僧迦叶摩腾与竺法兰的庙堂。观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气势非凡,庄重肃穆。寺内到处古树成荫,四时落英缤纷,更添佛国祥瑞,净土气氛。
齐云塔上回望,数千年的时光已将这座古寺打磨得无比精致、甚为安详,佛法的神奇,将历史的辉煌与沧桑,建筑的恢弘与灵韵,文化的悠长与坚韧融为一炉,演绎出别样的传奇,使之千古蔚然,名扬四海。
作者简介:
常强强,中华辞赋社会员、河北省音协文学会会员。著有新诗集《红尘有约》、古体诗集《长河古韵》、歌词集《风铃轻吟》等。作品散见于《歌曲》、《词刊》、《教育研究》、《苍岩文艺》等刊物。多次在征歌征文比赛中获奖。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