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薯的回味
文/唐盛明
好多年没有品尝红薯的滋味了。
深秋时节,我参加户外爬山,从猴子窝穿行去紫山冲,还未爬到山腰就已浑身冒汗。看见前边几丘梯田种了红薯,一位老农正在躬着身子挖红薯,于是想买几个生红薯解解渴,便问老农红薯多少钱一斤,谁知他摇摇头说不要钱,你可以随意吃。我接过了他递来的一只生红薯,借着山谷流淌的涧水把红薯洗净,一口咬去,虽有甜甜的味道,却是又硬又脆,像吃板栗。人啊在饥渴的时候,吃什么东西都有味,我咀嚼生硬的红薯,犹如品尝鲜美的水果。就这样,吃着老农送的红薯,不禁又回味起过去那吃红薯的清苦岁月。
我的老家叫唐茹冲,因为中间有个茹字,茹者,薯也,这兴许是个笔误,但说明了唐茹冲与红薯颇有渊源。这里地势较高,历来灌溉靠天,所以水田不多,山坡荒地栽种红薯也在情理之中。第一次听大人说起红薯,缘于夜晚抓了偷红薯的贼这件事。那是刚刚度过大饥荒的六十年代初,集体食堂被解散,人们缺吃少穿。初秋的一个夜里,堂伯起来上茅厕,发现离小院子不远的地里有人在偷挖红薯,便叫了包括继父在内的几个兄弟,将那个偷红薯的贼逮个正着,狠狠打了他一顿。据说偷红薯的人就是附近沙子冲或芹菜町的,其实红薯还未成熟,可见当时饥饿的程度有多严重。我那时还懵懵懂懂,对种植红薯和为什么有人偷红薯,暂时还弄不明白。只是从那以后,我就格外留心起红薯来了,并喜欢跟着继父和母亲到地里插红薯苗或挖红薯。
稍大一点,便学会了辨认红薯。我看见继父和小院子的叔伯们种的红薯,多为白皮白心,少有红皮黄心的,前者生吃甜脆,煮熟不粉不香,后者生吃脆硬,煮熟又粉又香。这一年继父和叔伯们种的红薯大丰产,一时半会吃不完,他们就想着挖地窖收藏。继父将地窖挖在生产队牛栏前的黄土坡边,等完全挖好以后,叫我坐在竹子编织的畚箕上,用绳索套住先放下去,随后把一筐一筐的红薯吊下,我在地窖里慢慢地码堆。我看地窖口子狭窄,里面宽敞,冬暖夏凉,是个绝佳的储藏室。红薯放在里面,不用担心腐烂。
上学读书以后,才听老师讲述过红薯的知识。红薯,又名甘薯、番薯、山药、地瓜等,一年生草本植物,平卧地面,叶片为宽卵形,花冠呈漏斗状,具地下块根,形似纺锤,外皮土黄或紫红。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和减肥等功效。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记载,“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食之可长寿。中医视红薯为良药。怪不得,大人总跟我们说吃红薯如何如何好,你看用红薯喂狗长得油光水亮呢。然而,对红薯赞美的诗文,从古至今我还没有读到过,只知道现代文学流派中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那不过是想证明他们土生土长罢了。由此看来,红薯只是作为一种杂粮食用,它既登不了设宴迎宾的大雅堂,更上不了文人骚客的大手笔。
可是在那个年代,田里种的谷子产量不高,家家户户全靠红薯贴补,有时候还能抵作半年的食粮。当时倡导着这样一句口号,“农忙吃干,农闲吃湿”,意思是说春插、双抢和秋收属于农忙季节,家庭主要劳力该吃米饭,因为干农活要靠力气,其余时间喝稀饭或吃红薯。我家人多劳少,单靠继父和母亲挣工分,也分不了多少谷子,所以只有吃红薯的份。好在母亲对红薯的吃法动了脑筋,譬如有煮、焖、煨等,煮红薯要放汤,焖红薯要放少量水干蒸,煨红薯呢,则把红薯放入灶里或烤火盆里煨熟,无论哪种吃法,香甜味俱佳。母亲心灵手巧,还将红薯煮熟,做成红薯粑粑和红薯片,晒干或油炸,留着过年时招待客人。即使红薯有多种吃法,时间长了也会产生厌恶。关于吃红薯,有一件事至今令我感动和难忘:母亲考虑到继父在家里是主要劳力,每天干农活很辛苦,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正在读书和长身体,于是在每晚焖红薯时蒸了一大碗米饭,给继父和我吃,母亲自己和几个姐妹一律吃红薯。当我看着姐妹眼巴巴羡慕我吃米饭,心里实在过意不去,便执拗地要求母亲只蒸继父一个人的饭,我也和姐妹一道吃红薯。我生来胃口就好,吃红薯吃的身体也很棒。记得离开家到大村甸区中学读高中时,每次还带一些生红薯或蒸熟的红薯去吃。直到我高中毕业在椒山小学当民办教师以及考上大学,才渐渐脱离了那段吃红薯的苦日子。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到户,少有的喜悦洋溢在小院子乡亲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到了收红薯的季节,家家户户忙碌着、快乐着,把收获的红薯变着法儿保存保鲜。由于地窖的红薯开春气候变暖容易坏,因此,每户只会将一部分形状完好的红薯堆放在地窖里。那时候红薯卖得比较便宜,所以除了挖烂的和小个的红薯用作喂猪外,将那些稍大的红薯洗干净,用粉碎机粉碎后制作成淀粉。唐茹冲的红薯质量好,不管是用红薯制成的淀粉,还是用淀粉制成的红薯粉条都是远近闻名的。再往后,外出打工的潮流遍布三湘,小院子的年轻人多到外地打工挣钱,没有人再种红薯了!憨态可掬的红薯逐渐淡出了农家的餐桌!可没想到它又摇身一变,价值倍增,竟风靡为城里人爱吃的健康绿色食品!
这人也有点奇怪,对失去的东西反而留恋起来。是啊,多少年没吃红薯了,我却像害了相思病似的,在梦里一遍又一遍回味着红薯的香甜。只有出差住宾馆吃自助早餐,或者参加宴请上点心时,方才见到红薯、芋头等杂粮,尽管已不是过去那般味道,我却非常珍惜。前几年有一次,我带着小女儿在冷水滩街头玩,遇到了烤红薯的摊子,小女儿要我买烤红薯给她吃,一问价格才知道已经卖到每斤10元了,我有点舍不得,只买了一个不大的红薯,剥开皮像蛋黄般的漂亮,看小女儿吃得津津有味,一股红薯特有的香味扑鼻而来,诱得我直咽口水。红薯叶在过去是喂猪的,现在却成了餐桌上的时蔬,于是我时不时买一把红薯叶回来,让妻子洗好用油鲜炒出来,比空心菜和其它蔬菜都好吃。这几年我家开了一个卖本地土特产的小店子,从江永和蓝山进了大量红薯片,还比较受人欢迎,我和妻子也品尝了几片,的确又香又脆。
前不久,生活在县城郊区农村的姐姐,听八十多岁的老母亲说我很想吃红薯,便扛着一袋自家种的红薯送我,母亲当晚煮饭时蒸了一大碗,是红皮黄心的那种,我、妻子和小女儿都特别地爱。我吃着又粉又香甜的蒸红薯,过去的经历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只是姐姐和我已渐渐变得老了。
呵呵,如今品尝红薯,品出的满是艰辛与温情!
作者简介:
唐盛明,湖南永州人,为省作家协会会员、省诗词协会理事和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在省、市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学作品600余篇(首),多篇(首)作品在全国和省市级获奖。散文《家乡的立夏蛋》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届“海峡情”征文比赛优秀作品奖,《寻觅浯溪》、《谨致囚鸟》和《诗意栖息的老山湾》被收入《中华散文精粹》,《河那边的岩笛山》《漏秋的日子》发表于《民主》、《湖南散文》等刊物。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