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北前
文/肖凤
银城北街,岔分为:正北街、小北街、北外街,而“三北前”位于三街交汇之处,故称之“三北前”。“三北前”非豪门古宅,也非文物经典,它只是普通民众乐于津口的一间上下两层的茶馆,至于为何得此名,我想多半是因地理位置之故吧!好像从我记事起,它就在那里了,至今已有四十余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银城地处蜀川内腹,远离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贫穷落后,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人们劳苦一天之后的闲暇,极是无趣,而男人们又不善于家长里短地绕舌,于是乎,交换海阔天空谈资的最佳场所便是茶楼、酒肆。酒肆一般消费非浅,不是尘间小民所能日日负担得起的,故他们喜欢在茶楼里扎堆。我想,或许“三北前”是应当时市场需求而产生的吧!非也,据老一辈人说,“三北前”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了,至于早到何时,就无可考据了。
记得那时,我概有五、六岁之约,客居城中伯父家,无论冬夏,雨晴,每日清晨五点半,伯父就会端着一个大白瓷盅盅,并在里面放上一小撮茶叶,咿咿呀呀地哼着小曲向“三北前”颠颠而去,仿佛那儿有什么勾着他的魂儿,有无尽的欢喜似的,一年四季,除家中有大事发生,定不会缺席。
当年很是不明白,“三北前”有什么好,那么吸引人。伯父似乎也不是很懂茶,白瓷缸内壁层,有黑乎乎的茶垢,毫无美感可言,而且,伯父喝茶像牛饮,看似也不懂品,或许他并不是为了喝茶,而只是单单喜欢“三北前”而已罢了。
“三北前”又有什么好呢?抱着十二分的好奇,我央求了很久,伯父才同意在某一天早上带我去过一把泡茶馆的瘾。
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早上,天空飘着细细的雨滴,雨里夹着微末雪粒,一粘贴到身上就化成了水珠,湿乎乎的,让人更冷了。伯父本不打算带上我,禁不住我再三的苦苦哀求,他紧了紧我头上的围巾,抄过一件非常旧的军大衣披在身上,敞开下摆,把小小的我裹在他的腋下,在昏暗得有些桔红的路灯下行走,他的脚步是轻快的,与冬的僵硬一点也不相符。
家离“三北前”并不远,虽说逆着风,但还是一会儿就到了。伯父跺了跺脚上的水,把大衣取下抖了抖,横在右手臂湾里。我从昏沉沉的黑暗中钻了出来,好奇地打量着“三北前”。茶楼里此刻已是人满为患,每张八仙桌周围,围满了熟悉的,陌生的男人,有年老的,有年壮的,没有青年,也没有女人、孩子。桌上一律是齐刷刷的白瓷缸,有的上面印着ⅩⅩ纪念之类的字;有的上面印着一个男性工人的图像;少有几个是印有牡丹花那种,每个茶缸 都冒着热气,整个茶馆看似有了一种云里雾里的朦胧之态,一群男人天南地北、狐朋鬼怪热烈地说着,甚是喧嚣,小小的我并没有体会到茶与茶馆的美。楼下已无坐了,伯父一边与街房邻人打着招呼,一边引着我向茶馆的楼上走去。
楼上,按现在的说法,算得上雅座。临街一面是雕花对开窗,窗上镶有明亮的玻璃,窗因雨而关着,雨水像一条条小溪从上而下地流动着,最后在尾空处悄然落下,隔上一阵,就会有“啪”的一声响,似人的一声叹息,让我产生了一种惋惜的错觉。伯父与我对坐在一张靠窗的空桌前,堂官拎着一个长着长长的,长长的嘴唇的开水壶跑过来,扭着身子,从背后倾斜出热气腾腾的开水,瞧他那熟练的手法,便知是位老堂官了。听伯父说,他会很多式筛茶手法,具体是些什么,不记得了。
楼上的茶客都不怎么高声说话,看上去有些儒雅,他们或静静地听着雨声,或端着面前的青花盖碗,一手掀盖,一手托底,小口一呷,砸吧砸吧嘴,让茶水在口腔里滞留一会,然后咕噜吞下,像是把生活里的百味狠狠品味一番,最后和着苦累,无奈一口吞下,刹那间,静享这片刻安宁。或许来“三北前”的茶客们,并不是为了喝或者品,他们或许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得半刻之闲,抵十年尘梦,喝完之后继续去尘烟中,操持一家老小的温饱。
或许像伯父,及伯父之流的一家之主,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或失落或彷徨,总有些不能与人说的苦闷和惆怅,于是在“三北前”茶馆的喧嚣或宁静中反复品咂,吞咽,好似想把世间万千烦恼在此刻,一点一点地消化掉,让心灵拥有片刻安宁,才能重新披甲上阵,为父母,子女的温饱而战。“三北前”于责任在肩的男人来说,是一片灵魂栖息的港湾,是他们浮生偷得片刻闲的乐趣,怪不得伯父如此勤勉。
如今,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物质生活水平早已今非昔比,“三北前”的生意大不如前。银城的新茶楼比比皆是,紧跟时代需求,推出了许多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精巧雅致的茶具,红茶、绿茶、养生花茶,品类繁多的茶叶品种,茶水更是用从山上采来泉水冲泡。茶楼现已多作为商业谈判之地用,完全失去了“忙里偷闲,苦中作乐”的作用了。
现代人开始亨受旅行生活,在千山万水,楼台亭阁之间释放琐碎生活中的烦恼,由于电视、电脑、手机,自媒体的普及,民众坐于家中就可知晓天下事,并通过短信、微信参与意见,不再困顿方寸之间释放苦闷。
“三北前”已随着时光远去,它或许还在,还在上一代某些人的记忆里。不知,今日的青年是否还需要一个“三北前”呢?我想或许是需要的吧,不再是形式上的,而是精神里的一亩荷田,一缕清风,一轮月明。
作者简介:
肖凤,笔名:青衣。四川岳池人。曾在多个微刊平台,报刊发表过散文、诗歌。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