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285期
2022年第111期

我家后花园的阳台边,长着一棵10多米高的木瓜树。从院外远一点的地方看它,就像一个哨兵笔直站在那里,守护着我的家。
这棵木瓜树是什么时候栽的,记不清了。反正2018年春节,我大孙子从波斯顿回来广州时,它就已经长在这儿有好几年了。我记得当时他回到家的第6天,站在院子里,用他不连贯的娃娃语,指着这棵木瓜树问:“爷爷,这是什么,长得怎么高?”我说:“这是木瓜树,会长果的树”。
在南沙生活10多年间,我们家栽过几桩木瓜树。大多数木瓜树,长到四年左右,不是生白粉病,就是被台风淘汰了。只有它是个特例:不仅长得高、结果大、时间长(超过7年),而且越长越茂盛。朋友们来到我家,只要一见到它,都会惊叹,说从来没见过长得这么高的木瓜树,都可以申报吉尼斯纪录了。
殊不知这棵木瓜树差点就保不住了。在它长到我家阳台二至三楼之间高的时候,对它的“留去”我和爱人意见不统一:我的意见是木瓜是空心树,一般长到六、七米高就不安全了,而且与它同时栽的另外两棵树,早已老去了,把它砍掉算了;我爱人的意见是,它虽也和其它木瓜树一样生过白粉病,经过多次台风折磨,但都挺过来了,而且越长越结实,砍了它有点可惜。我俩各执己见一时争执不下,为此还特意征求常来我家后院喝茶的邻居,叫他们帮我们拿拿主意。邻居们的意见是不要砍掉,但为了保证它的安全,可在它的腰身中间,绑个“安全带”,把它固定在阳台的围栏上,让它继续作贡献。如今几年过去了,这棵不肯老去的木瓜树不仅没有“倒下”,而且长得越来越高,快要越过屋顶了,还仍然像一把绿色的大伞撑在我家后院,为我们家遮阳避雨不吝献瓜。
木瓜是有灵性的:你对它好,呵护它,它就会敞开心扉拥抱你,“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它会用自己的方式回报你。过去栽木瓜时,我们只注重了它的结果,没有在意它的成长过程。其实,仔细观察它,欣赏它,你会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和无尽的知识。
木瓜属灌木或小乔木,生长随季节变化。春天,木瓜给它施点肥,经过暧洋洋的太阳照耀,它会慢慢长出小小的、细细的嫩绿芽。它的树叶是一簇簇地长,一簇有八片叶子之多。木瓜叶子表面长着一层绿绿的细绒毛,从远处看,就像出征的战士身披着一层军绿色的轻纱,显得英姿飒爽,飘逸挺拔;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夏季,它的叶子渐渐长大,会变成碧绿青翠的叶子;到了秋季,木瓜叶像变魔术一样,仿佛一夜之间就成了多姿多彩的了:有深红色的,有深绿色,还有红黄相间的。挺有意思的。
木瓜开花又有另一番风景。它花单生叶腋,后叶开放,花瓣形状为倒卵形;花梗短粗,状似垂丝海棠。它的花骨朵虽是白色的,但开花后,它的花瓣却会变成黄颜色的。神韵变化不输桃花,姿色娇艳不输海棠花。
木瓜花没凋谢完就会长出像青枣一样的果实,慢慢会越长越大,长到青芒果那么大了,就会开始慢慢变成淡黄。这时摘一个下来,一打开就会芬芳四溢,香气扑鼻,沁人心脾。
木瓜是很好的美食,它营养丰富,味道清甜,富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在广州被誉为“百益之果”、“水果之王”、“万寿瓜”。
我家这棵不肯老去的木瓜树,每年贡献的硕果不会少于10个。这些果,一部分送给朋友、邻居分享;一部分我们会把它当水果、蔬菜食用,或煮稀饭、蒸(做)羹喝。无论哪一种吃法,都是佳肴美味。如果把它做成咸菜,虽没有榨菜的细嫩脆口,也没有黄瓜的碧绿清脆,其酸爽可口却胜过白萝卜;如果做成蜜渍或木瓜银耳羹,不仅入口糯滑,而且糯滑中透着木瓜的清香,见到它,能叫你垂涎三尺。
难以置信,在我家后院靠近阳台边一点点的地上,能长出这么高、这么香甜,一年结好几次果的木瓜树!但有一点不用疑惑:这是跟我们对它的精心打理,特别是木瓜树本身有一种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分不开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人和木瓜树一样,只要“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坚持自信,就一定能演绎出人间“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来,创造不一样的奇迹。

本文作者:李林平(笔名:森林):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曾在企业市场报社、深圳商报社、致富时代杂志社任记者、编辑,担任过致富时代杂志社社长、广东期刊协会理事等职务。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农垦》《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深圳商报》《佛山文艺》,中国作家网、国际诗词网、广东作家网、广东散文诗网、凤凰网等多家报刊、网络媒体。其中《最小村庄小弯里》《故乡的那棵老槐树》等作品,入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2019-2020年卷。先后有通讯、散文、杂文、歌词、小说等作品获多个省级以上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