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锡 山 文 学 笔 会
一一忆一座逝去的高海拨锡矿山上在1991年5月的那次难忘笔会
作者 邵春生
矿藏挖完不再生,矿山无硔(读汞音指矿砂)逝青春。物质不灭飞虹去,唯留旧照思故人。
"硔"是什么,矿石打细经摇床用水洗选出来的矿砂。矿釆完了,何来硔呢。
时间白驹过隙,老"马矿"巳硐老山空逝去。
这是一座有几千年开釆史并记入中国一部大书《史记 地理志》的古老矿山。从现代矿业发展史记录1736年算,也有288年的大规模开釆,是云南锡务公司历史上的一座老矿山。现在退出有色历史舞台逍失了。矿山逍失了,空壳的苍老矿山如一座空穴般巨大坟墓,兀立在哀牢群山之中的天马山下的石丫囗。
历史的风云飘远了,人们不在去理会它,当她把矿藏奉献得体无完肤时,用经济价值的正眼去审视吋,有谁还会去看它一眼了呢。但存在于矿山的文化历史却不会消失,而且会历经苍桑乆乆难忘。

而我在翻看几张老照片,在这座献了青春又献终身的许多日日夜夜却是让我的魂灵无法忘记她。因为我的青春,热血,汗水,以及我的坑哥坑姐们的生命,脊骨忠魂在炮烟粉尘和致癌的氡气,氡仔体沤泡中,永远凝固成撑起釆场的支柱,撑起矿山的顶梁柱永远永远地倍葬在矿山山腹中,这样才让逝去的矿山成为一座有灵魂的高耸云天的巨大墓碑。
不能忘记的是1991年5月,馬拉格矿举行的那次"锡山笔会"的记忆……
从笫一张照片中,你还能从照片上认识这些文学友人吗?还认识这几位老师吗?

这次锡山文学笔会在马拉格党委支持下,矿部提供食宿,车辆及一切生活所需。细到包括矿山会场布置,下坑参观的安全防护衣服、水鞋、照明矿灯,安全注意事项培训等等。矿山生活桔燥,供应要从矿山开车到市里去购买,为了尊重回族、用的饮具如铜锅等都要认真擦洗干净另起炉灶,认真做回民食品。
这个笔会有来自红河州十三个县市和云锡各厂矿的彝族,哈尼族,回族,汉族,傣族,苗族,补拉族等各族文学作者45人,对住处都特意配上水烟筒和蒙自刀烟等。这是名付其实的笔会,参会作者每人至少带上新创作的稿子两篇。由省作协和《边疆文学》知名作家张永权,欧之德,屈宁等几位老师们面对面,一篇篇,一个作者一个作者的指导,作者们认真听取老师们意见,又互相交流研究后,静心认真地修改稿件。同吋也让十三县市作者及云锡其它厂矿作者进一步解了云锡矿山的矿工们艰难困苦中奋斗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次馬拉格矿举办的"锡山文学笔会"是矿党委,矿部主办下授权馬矿"幼犊文学社`全权承担这次笔会的筹划与安排,矿山各部门积极支持。
这是"大笔会"由一群"小矿工"办的创举!这是马拉格锡矿党委及矿部放手发动矿工自已参与矿山群众锡文化活动的实例。让本矿的矿工自已来组织开创的一次生动的文学活动。
这张照片,是请来指导笔会的锡都文学著名老作家王梅定老师(中穿中山装者),和省里知名作家张永权老师,欧之德老师,屈宁老师,以及还有老作老:马明康,南马,贾恩霖,牛俊秋,艾扎,艾吉,王建业,舒永胜,苏世勇,莫独,李贵禄,等等相聚马拉格大凹塘(矿部)的合影。这是留给历史的珍贵照片。
这次笔会前后进行十三天。认真改出了一批庆祝中国共产党七十周年庆诞辰的稿子。这是一次难忘的、笔会时间最长的、值得记忆的笔会。是云锡百里矿山历史上第一次矿山笔会!
从策划接待按排一切食宿生活,各种活动交流以及整个笔会流程。组织坑下参观,特别组织阴山营火晚会,用七十盏矿灯(电石灯)在松树林点亮一片灯火,让晚会更具矿味特色。 这次笔会是马矿"幼犊文学社"提出并报告马矿党委和马矿矿部。矿党委和矿部很重视:认为矿工是矿山主人又是企业文化的主体,是矿山生产建设文化建设最活跃因素。调动矿工积极性是矿山建设的主旨。因比召开党委会和矿部办公会专门研究。很快得到马矿党委和马矿矿部批准,作为企业矿工文化的重要活动,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
党委和矿部把这个笔会交"幼犊文学社"承担办理。可把<幼犊文学社>社长邵春生和一伙幼犊们忙坏了。也乐坏了
矿山高寒,生活艰苦。省里知名作家老师毅然踏上矿山泥土,倾心倾情于锡矿山的这一群锡矿工业余作者暨红河州的这批青年作者们,都是一次大的实实在在的培训与潜心修改作品的笔会。也是对矿山<幼犊>文学作者们的成长助力关怀,是对一个老矿工彝族诗人邵春生担任笔全权责任的最大信任与礳砺。
光阳任冉,岁月流逝,一切都已尘埃落定。这座老矿山已永远在有色金属王国中消亡。只有企业文化留下的痕迹还会有一絲余波遗韵。这是文化的魅力吧!
三十一年一瞬间呵!
岁月为现在已滿82岁,但当年忙前忙后,担当应筹笔会的那个老矿工的苍桑暮年被付予他多种疾病。尽管如此,他仍然矿山牵情依依,对矿工们坑哥坑姐情浓浓,笔耕在夕阳将逝的晚年,暮年对已逝去的马拉格锡矿不知还有多少回忆。
(注:图片资料由作者提供)
作者 邵春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