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下浩--重庆的最后老街
原创首发
文/申力(重庆)签约诗人
主播 花之语
今天一早陪楹联协会几位老先生去看龙门下浩街被拆迁前的最后风光;龙门浩在长江南岸,两大巨石峙立江中,各书龙门两大字,巨石间狭小只能容小舟通过,故有鲤鱼跳龙门之说,又有鲤鱼化龙门的笑谈;龙门右有大碛黄鱼岭,江水自西南来,横扫碛澳,水脉汹涌,江心中的回旋由如满月;古时的巴人称小港为浩,浩在龙门回水,盘马弯弓之处。
重庆的东水门大桥的南桥头正在龙门浩腰身,是一座汽车、轻轨、人行通道三合一的长江大桥,这是近年的杰作。下了轻轨,从龙门浩码头沿两山之间的一条大路往上攀缘,一条上南山,宛延南去云南,奔贵州;道路两旁商铺林立,过下浩街,穿过上浩,经过上浩新街就上了南山的黄桷桠镇了。
在龙门浩码头,沿石梯向上攀爬处的路口,有山神和土地守着,攀过陡梯,半山腰有一段平缓的山路,再回首看江面,风光无限,此路名望儿路,路边有一亭阁,称望儿楼;这是古时候父母在此眺望行船的儿子何时回来的地方;下游不远处有一夫归石,是妻子盼望丈夫归来的地方。长江这生命之水,可想在当时多么的险恶。
下浩街很古老,斑驳陆离的墙面随处可见时光留下的痕迹,破败的房舍,光滑的石板路,苍桑的街道,古老的黄桷树,与现代的高楼大厦和南滨路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只有一栋栋衰老的房屋向来人诉说着当年的历史。街头巷尾有一些手绘的地图,看上去很粗糙,却画得很仔细,黄色的底子是那么的不情愿淡出人们的视线。
漫步下浩街头,繁华已经不存在,“拆”及“此处危险”的红色字样显示着重庆的这条老街,在不久将彻底消失。
踏进老街,一切都很陈旧,只有阳光是新的,仿佛进入了一个宁静的世界,参天的大树,斑驳的树影和爬满巴壁虎的老屋是老街的见证。在这里如一坛老酒,一杯老荫茶,感受到老重庆厚重的风味与酸涩。街上人不多,当地人差不多早已迁出,为数不多的学生在那里写生,还有听说龙门浩要拆迁了,前来采风的记者和不少中老年人来此怀旧拍照,不久前龙门浩的老住户自发地住持了,回家看看的百家宴,来怀念自己童年、少年、中年、老年在此渡过的酸甜苦辣岁月。
一处形势象教堂的宅院,门楣上书“宝风画院”,原来是梅忠智等画家在此办的书画院;小巷深处还有一年轻人办的书吧,书吧外墙爬满了绿绿的藤蔓,门前散漫的小花盆五颜六色,凹凸不平的石磨在阳光下很显眼,古朴典雅的小房子里陈设了很多书籍,三室两厅布置得很合理,书画室充分利用了采光,在里面作画写字很合适。
穿斗青瓦房,竹木夹壁墙的房屋散落在老街,几个年轻人利用这些资源开了咖啡厅与音乐吧,清新的店堂仿佛穿越了时空,静谧的环境与城市里的嘈杂,形成两个不同的世界。
街中有一小吃店,山城的味道也许就附在这锅碗瓢盆上,散发着历史与现实相互交融的气味,刺激着我们的嗅觉与味蕾,各种家常菜,味道还不错;隔壁是一家卖怪味花生的店铺,牌子上写非遗传承,尝尝还是小时候吃过的那种麻辣酸甜的味道;有名的熊家大院贴着此处拆迁,旁边小面馆香味扑鼻。
房屋沿山势而筑,街道顺山势而建,人在街中行走,如在山中穿行,面对苍桑的老街,不由一声长叹,一幕幕,如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让人感叹时光的流逝,老街是否还能保留重庆老城最后的记忆......
作者简介
申力《明心文学》签约诗人!笔名:申维希。重庆人,喜好涂鸦,曾在重庆文艺、星星诗刊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数百篇,在各种文学平台上发表作品数百篇。
主播简介
花之语《明心文学》常驻主播!酷爱诵读,作品发表在多家网络平台。徜徉在诵读的海洋中充实而快乐,希望在诵读中,传达生命的情感,温暖人间。
———————————————
投稿须知
1,投稿作品必须是原创首发作品。谢绝敏感话题以及违反投稿条例,禁止一稿多投,文责自负,本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
2,关于稿费,读者赞赏金额少于20元不予结算,文章发布七天后结算。第八天起,后续赞赏不再计算发放。没有赞赏金,不足20元的没有稿费。赞赏超过20元60%为作者稿费,带有诵读的作品,赞赏超过20元作者40% 主播20%为稿费。40%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稿费以微信红包形式发放,请加总编微信,方便发放稿费。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3,投稿视为同意此规则,诚邀广大文学爱好者投稿。
投稿题材以现代诗,诗歌,短诗,微诗,散文,随笔,五言,七律,词……
4,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总编删除!
投稿请加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