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兰·托马斯( 1914—1953 )肖像
【诗人简介】
狄兰·托马斯( Dylan Thomas,1914—1953),二十世纪英美杰出诗人, 1914年 10月 27日出生于英国南威尔士斯旺西。 1925年进入父亲所在的文法学校学习并开始诗歌创作,在随后的十年间留下 200多首诗歌习作及感想。 1931年诗人从中学毕业,成为当地《南威尔士晚邮报》的记者 。 1933年伦敦《新英格兰周刊》首次发表他的诗作《而死亡也一统不了天下》。同年伦敦《周日推荐》发表了他那首成名作《穿过绿色茎管催动花朵的力》。 1934年因前一年发表的成名作荣获“诗人角”图书奖,年仅 20岁的他得以在伦敦出版第一部诗集《诗十八首》 引起轰动,英国文坛各路批评家赞誉迭出。 他继而出版《诗二十五首》( 1936)、《爱的地图》( 1939,诗文集)、《我呼吸的世界》(诗文集, 1939,纽约)、《青年狗艺术家的画像》( 1940,短篇小说集)、《死亡与入场》( 1946)、《诗合集1934—1952》(1952)、 声音剧《乳林下》( Under Milk Wood, 1949— 1953) 。 1953年 11月9日,他在纽约做第四次诗歌巡回朗诵期间,不幸英年早逝,年仅 39岁。 1982年, 英国伦敦西敏寺名人墓地“诗人角”纪念狄兰·托马斯的诗行地碑揭幕,上面镂刻着他的名诗《羊齿山》( 1945)的名句:“时光握住我的青翠与死亡 /纵然我随大海般的潮汐而歌唱。” 狄兰·托马斯一反英国诗歌的理性色彩,撒泼一种哥特式的蛮野,表现自然的生长力和人性的律动;其个性化的 “进程诗学”, 围绕生、欲、死三大主题, 兼收基督教神学启示、玄学派神秘主义、威尔士语七音诗与谐音律以及 凯尔特文化信仰中的德鲁伊特遗风。他一生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语词手段——双关语、俚语、 隐喻、转喻、 悖论、矛盾修辞法以及辅音押韵、叠韵跳韵、 谐音造词法 及词语的扭曲、回旋、捏造或创新, 以一种杂糅的 超现实主义 风格 掀开了英美诗歌史上的新篇章。狄兰·托马斯诗歌 作品的影响力已波及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电影、电视、卡通等大众媒体,他像一颗流星划过“冷战”时代晦暗的天空,作为一代人叛逆的文化偶像熠熠生辉,永不磨灭。
诗人翻译家海岸在2022年上海书展分享 《狄兰 ٠ 托马斯诗合集1934—1952》
最 初 1
最初是那三角的星星 2 ,
一丝光的微笑穿越虚空的渊面;
一根骨的枝干穿越生根的空气,
物质分叉,滋养原初的太阳;
密码在浑圆的空隙里燃烧,
天堂和地狱融合,旋为一体。
最初是那苍白的签名,
三音节,微笑般繁星闪烁;
随之而来水面上留有印迹 3 ,
月亮戳上一枚新脸的印记;
血触及十字架和圣杯 4 ,触及
最初的云彩,留下一枚记号。
最初是那升腾的火苗,
点点星火点燃所有的天气,
三眼的红眼星火,迟钝如花;
生命萌发,自翻滚的大海喷涌,
隐秘的油泵自大地和岩页
闯入根须,催动青草成长。
最初是词语,那词语 5
出自光坚实的基座,
抽象所有虚空的字母;
出自呼吸朦胧的基座
词语涌现,向内心传译
生与死最初的字符。
最初是那隐秘的大脑。
在音叉转向 6 太阳之前,
大脑接受思想的囚禁与焊接;
血脉在滤网里抖动之前,
喷涌的血迎着光的气流
飘洒肋骨最初的爱 7 。
[1]写于1934年4月,更早的版本见于1933年9月,收录于诗集《诗十八首》。诗题《最初》典出《圣经》,在和合本《圣经·旧约》起首中译为“起初”,在《圣经·新约》起首中译为“太初”。诗人狄兰•托马斯呼应《圣经》,描述造物主的创世。详见译者的著作《狄兰·托马斯诗歌批评本》。
[2]原文“the three-pointed star”(三角的星星),指的是三位一体的圣父、圣子、圣灵,也指伯利恒(耶稣诞生地)之星。
[3]“水面上留有印迹”(the imprints on the water),典出《圣经·旧约·创世记》1.2,既指“上帝的灵在大水之上盘旋”,也指 “耶稣在( 加利利) 湖面上行走”的神迹,典出 《圣经·新约·约翰福音》6:19 。
[4] “圣杯”( grail ),最初指用来收集十字架上受难耶稣的鲜血的杯子,后来遗失。在凯尔特神话中,寻找圣杯成为一个神圣又伟大的主题。
[5]“最初是词语,那词语”(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the word),此句完整出自《圣经·新约·约翰福音》1.1,和合本译为“太初有道”,冯象新译修正为“太初有言”。该句式在此诗五个诗节的首句重复出现。
[6]第五节第三行中“the pitch was forking to”(音叉转向)源自“pitchfork”(音叉),其定出的音高(pitch)常用作 调制音律的标准;第一节第四行中“fork”是动词“分叉,分化”,是狄兰·托马斯常用的双关语。
[7]原文“The ribbed original of love”(肋骨最初的爱),蕴含《圣经·旧约·创世记》里亚当用肋骨创造夏娃的故事。
魔鬼化身 1
魔鬼化身为一条会说话的蛇,
他的花园伸展亚西亚中部的平原,
在时光成形时,螫醒循环的周期,
在原罪成形之际,分叉蓄胡的苹果 2 ,
上帝,动了手脚的 3 守护人,打那走过,
从天国圣山漫不经心地贬下他的宽恕。
当我们陌生地面对牵引的大海,
一颗手工月在云中略显圣洁,
智者告诉我花园里的众神
一株东方之树 4 结出孪生的善恶;
当月亮驾驭狂风升腾
野兽般黑暗,苍白甚过十字架。
我们在伊甸园识别隐秘的看守,
在大地非凡无比的早晨,
圣水无法冻结一丝寒霜;
在硫磺号角吹开神话的地狱,
在太阳整座天国的子夜时分,
一条蛇浪迹在成形的时光。
[1]写于1933年5月16日,1935年8月11日经缩减以《周日之诗》为题发表于《周日推荐》,收录于诗集《诗二十五首》。诗题《魔鬼化身》既指向毁灭的撒旦,也指向救赎的耶稣,表达基督教神格一位论派思想。
[2]伊甸园的“蓄胡的苹果”(the bearded apple)更具性的诱惑,出自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内·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1898-1967年)的画。
[3]原文“fiddling”(动了手脚的),指上帝操纵魔鬼撒旦毁了伊甸园,与末句中的“fiddled”构成双关语,指一条蛇在时光里“浪迹,无所事事”。
[4]原文“an eastern tree”(一株东方之树),指能辨善恶的智慧树,“eastern”(东方的)谐音“Easter”(复活节),构成双关语。
为何东风凛冽 1
为何要等东风凛冽,南风送爽
风井 2 干涸枯竭
西风不再溺毙在风中 3
才会知晓季风千百次地
吹落带壳的果实;
为何蚕丝柔软,石子伤人
那孩子一整天地询问,
为何夜雨和乳血可一并解渴,
他得到的却是一个黑沉沉的回答。
杰克寒霜 4 何时降临?孩子们问。
他们的拳头可否攥紧彗星?
除非他们的尘埃,忽高忽低,
在自个的眼神里撒下绵绵的睡意,
黄昏挤满孩子们的幽灵,
白茫茫的回答才会响彻在屋顶。
万物皆可知:星星们的劝告
呼唤些许内涵,随风同行,
尽管那满天星斗散发疑虑
不息地绕着天空之塔旋转,
直到消散才依稀可闻。
我听出内涵,“满意”
仿佛摇响一只手铃穿过回廊,
“没有答案,”我知道
无法回答孩子们的呼求,
有关回声、寒霜之人以及
幽灵般的彗星,越过举起的拳头。
[1]写于1933年7月1日,1936年经修订发表于《新英格兰周刊》,收录于诗集《诗二十五首》 。诗歌主题探讨神秘宇宙的不可知性。
[2]原文“windwell”(风井) ,指希腊神话中风神 埃俄/罗斯(Aeolus)的风洞。
[3]威尔士处在英国西南信风带,大西洋从西南吹来温暖湿润的空气,所以“east chills and south wind cools/And west’s no longer drowned / in winds”(东风凛冽,南风送爽/西风不再溺毙在风中)的内涵与中国有所不同。
[4]“杰克寒霜”(Jack Frost),即为严寒,一种拟人化的说法。
插入歌曲 《葡萄还是毒药》
基于狄兰·托马斯诗歌译文《耳朵在塔楼里听见》
谱曲/演唱:Sarah ChL(李程) 编曲:刘道文
耳朵在塔楼里听见 1
耳朵在塔楼里听见
手在门上抱怨,
眼睛在山墙上看见
挂锁上的手指。
我该打开门还是独自
逗留到死去的那一天
也不让白房子里的
陌生人的眼睛看见?
手,你握住 2 的是葡萄还是毒药 3 ?
远在一片瘦弱的血肉之海
和骨岸环绕的
岛屿之外 4 ,
陆地静卧尘嚣之外,
丘陵淡出意念。
没有鸟儿或飞鱼
惊扰这片海岛的宁静。
耳朵在岛上听见
风像一团火掠过,
眼睛在岛上看见
船只起锚驶离了港湾。
我该奔向船只
任风撩起我的发梢
还是逗留到死去的那一天
谢绝任何水手的到来?
船,你装载的是葡萄还是毒药?
手在门上抱怨,
船只起锚驶离了港湾,
雨敲打沙砾和石板。
我该放进那位陌生人,
我该迎接那位水手,
还是逗留到死去的那一天?
陌生人的手,船只的货舱,
你握住的是葡萄还是毒药?
[1]写于1933年7月17日,1934年以《我敢吗?》发表于《伦敦约翰周刊》,收录于诗集《诗二十五首》(1936)。此诗一方面从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小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No Man is an IslandEntire of Itself)获取灵感,另一方面又坚持诗人写作秉持一种孤独的心态,“塔楼”(turret)即是孤独的诗人的象征。
[2]全诗三处“hold”为双关语,兼具“握住”与“装载”之意。
[3]原文“poison or grapes”(葡萄还是毒药),代表生还是死。
[4]原文“Beyond this island bound/By a thin sea of flesh/And a bone coast”(远在一片瘦弱的血肉之海/和骨岸环绕的/岛屿),化用自约翰·多恩的小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塔尖鹤立 1
塔尖鹤立。一座鸟笼的雕像。
石砌的巢穴不让羽毛柔软的
石刻鸟群在咸砂上磨钝它们尖脆的嗓音,
刺穿水花四溅的天空 2 ,俯冲的翅翼落向水草丛,
鹤爪浅涉浮沫。报时的钟声骗过监狱的尖塔,
像逃犯时而骤降一阵雨至神父,至流水 3 ,
划动双手游泳的时刻,乐音飘向银白色的
水闸和河口。音符和羽毛一起跃自塔尖的钩口。
那些鹤翔的鸟群全由你挑选,跃回成型嗓音的
歌声,或随冬天飘向钟声,
却不随喑哑的风一路浪子 4 般漂泊。
[1]写于1931年1月27日,1938年发表于芝加哥《诗刊》前做了较大的修订,收录于诗文集《爱的地图》。诗题中的“塔尖”(spire)象征诗人,以“鹤”(crane)为代表的“鸟群”指向诗篇,详见译者的著作《狄兰·托马斯诗歌批评本》。原文“crane”(鹤;鹤立),兼具名词与动词。
[2]原文“the spilt sky”(水花四溅的天空),指鸟群俯瞰水池,可见天空间塔尖的倒影。
[3] 原文“rains on that priest, water”(一阵雨至神父,至流水),典出英国诗人济慈的名诗《明亮的星》:“流动的海水神父般工作(The moving waters at their priestlike task)”。
[4] 原文“prodigal”(浪子),典出《圣经·新约·路加福音》15:11-32一则“浪子回头”的故事。
二十四年 1
二十四年唤起我眼中的泪水。
(埋 葬 死人 2 ,唯恐她们在分娩阵痛 3 中走向坟墓。)
我像一位裁缝 4 蹲伏在自然之门 5 的腹股沟
借着食肉的阳光
缝制一件上路的裹尸布 6 。
盛装迷死人 7 ,肉欲开始阔步而行,
殷红的血管满是钱币 8 ,
我沿着小镇 9 最终的方向
前行,直到永远。
[1] 写于1938年秋,同年12月发表于《今日文学与生活》,题为《生日献诗》。诗人生日诗系列中的一首,诗题《二十四年》,出自英国著名诗人 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的一首十四行诗 ,详见译者的著作《狄兰·托马斯诗歌批评本》。
[2] 原文“bury the dead”(埋葬死人),典出《圣经•新约·马太福音》8:22。
[3] 原文“in labour”为“分娩,临产阵痛”与“艰难劳作”的双关语。
[4] 原文“tailor”(裁缝),象征“创造”与“毁灭”,像希腊神话里的命运之神,有一把“命运之剪”,量体裁衣,缝制生命之衣,详见译者的著作《狄兰·托马斯诗歌批评本》。
[5] 原文“the natural doorway”(自然之门),指通往子宫的入口,开启生死大门。
[6] 原文“shroud”(裹尸布,寿衣),典出多恩(John Donne,1572-1631)的《死亡对决》( Death’s Duell )。
[7] 原文“dressed to die”仿自习语“dressed to kill”(盛装迷死人),此处“die”(死了)为双关语,兼“已达性高潮”之意。
[8] 原文“red veins full of money”(殷红的血管满是钱币),静脉里流动的红细胞仿佛尽是钱币。另“veins”兼具“静脉”与“矿脉”双关。
[9] 原文“elementary town”(小镇),指向子宫或坟墓,其中“elementary”兼具“初级的,基础的;元素的”内涵,隐含世上的一切不过是尘土等基础元素转换的结果。
死亡与入场 1
在燃烧弹即将爆燃前夕 2 ,
有人正濒临死亡
至少你最挚爱的一个人
总算明白得告别
狮子和烈火 3 般飞扬的气息,
在你不朽的朋友中
有人愿扬起风琴,尽管视作尘土
勃发地诵唱对你的赞美,
一个 4 内心最深沉的人闭口缄默
永不沉没或终结
他无尽的伤痛
众多伦敦已婚夫妇渐渐疏离的伤悲。
在燃烧弹即将爆燃前夕,
你的双唇和钥匙,
紧锁或打开 5 ,遇害的陌生人迂回行进,
一个最不了解的人
你北极星上的邻居,另一街区的太阳,
会潜入他的泪水。
他在雄性的海洋濯洗他雨水般的血液
因你个人死亡而大步疾走,
他用你的水线缠绕他的世界
让空壳的喉口塞满
每一声哭喊,自从
第一丝光亮闪过他霹雳般的眼睛。
在燃烧弹即将爆燃前夕,
死亡与入场开启,
伦敦这波 6 远近受伤的亲人和陌生人,
寻找你单一的墓穴,
众敌手之一,熟知
你那颗明亮的心
黑暗中注目,颤动着穿越锁孔和洞穴,
终将扯起雷电
遮蔽太阳,插入,开启你幽暗的钥匙,
热浪 7 仅逼迫骑手后退,
直到至少还有挚爱的人 8
逼近你黄道带上最后的参孙。
[1]写于1940年夏,发表于《地平线》( Horizon ,1941),后收录于诗集《死亡与入场》(1946)。诗题《死亡与入场》典出多恩(John Donne,1572-1631)最后一篇布道书《死亡对决》( Death’s Duell ,1930),基于英国面临德军的空袭,担心从子宫趋于坟墓的死亡即将入场。
[2]“在燃烧弹即将爆燃前夕”(on almost the incendiary eve),指德国对英国伦敦的空袭导致的大火。
[3]原文“lions and fires”(狮子和烈火),典出《圣经·旧约·士师记》14:5–6和15:4–5参孙搏杀狮子、火烧橄榄园的故事。
[4]原文“one”,指“一个”人或指一种死亡。
[5]原文“locking, unlocking”(紧锁或打开)及下节的“锁孔”(locks),均为双关语,也指大力士参孙(Samson)的头发,他的力量所在,迷惑他的妓女大利拉(Delilah)解开他的长发,认人剃去,克制了他的力量。
[6]“波”(wave),既指“轰炸”,也指“电波”、“血汗”、“眼泪”。
[7]原文“sear”(烧灼;热浪),指的是二战德国对伦敦实施空袭引发的大火。
[8]原文“one loved least”(至少还有挚爱的人),死亡或上帝。
我的技艺或沉郁的诗艺 1
我的技艺或沉郁的诗艺
施展 2 在寂静的夜晚
此刻唯有月亮在肆虐
酷爱者 3 躺在床上
满怀一身的忧伤,
我在吟唱的灯光下辛劳
不为抱负或面包
或为在象牙台上
招摇并兜售魅力
却为内心最深处
极其普通的回报。
我不为傲慢的家伙
铺开浪花四溅的纸笺
除了肆虐的月光
也不为高耸的逝者
他们自有夜莺和诗篇
却为酷爱者写作
他们怀抱岁月的忧伤 4 ,
既不赞美或酬报
也不留意我的技艺或诗艺。
[1]写于1945年夏,发表于《今日文学与生活》( Life and Letters Today , 1945),收录于诗集《死亡与入场》(1946)。此诗表达诗人狄兰٠托马斯创作的态度与理想,,详见译者的著作《狄兰·托马斯诗歌批评本》。
[2]原文“exercised”(施展;操演),语义双关,既要施展技艺,又可强调“写作”这门手艺可是一门不断演练的体力活。
[3]原文“lovers”不单单指“情人”,宜理解为广义的“酷爱者,爱好者”。
[4]下阕“their arms / Round griefs of the ages”(他们怀抱岁月的忧伤)以及上阕“With all their griefs in their arms”(满怀一身的忧伤)中的“arms”为双关语,既指“臂膀”,也指1945年的“战争”,故而引发“岁月的忧伤”。
十月献诗 1
这是我迈向天国 2 的第三十个春秋
醒来我听到一丝声响传自港湾及毗邻的树林
传自贝壳聚首、苍鹭布道的
堤岸
黎明召唤着
海水的祈祷、海鸥和白嘴鸦的鸣叫
千舸帆影一声声拍打渔网密布的岸墙
催促我启程
那一刻
小镇 3 依然沉睡,我却已起身。
我的生日始于这一片水鸟
那林中翻飞的鸟群翻飞我的名字
越过农庄以及白色的马群
我起身
在这多雨的秋天
走出户外,过往的岁月纷至沓来。
潮水高涨,苍鹭入水,我取道
越过边界
而城门
依然紧闭,尽管小镇已醒来。
春天的云雀在云海翱翔,
道旁的灌木丛栖满一群啁啾的黑鸟
十月夏日似的阳光
照耀着
这片崇山峻岭,
这儿气候宜人,甜美的歌声突然
在清晨飘入,我漫游其间,倾听
雨淋湿那嗖嗖
寒风 4
从我身下刮向远处的树林。
苍茫的雨落在小小的港湾
淋湿海边那座蜗牛般大小的教堂
它的触角穿越云雾和城堡
猫头鹰般褐黄
而所有的花园
在春夏季节某个故事里一起绽放
远在边界之外,云海云雀之下。
我在此赞叹
生日的
神奇,气候 5 却已开始转换。
从那片欢乐的国度转向
随另一片气流向下,蓝色变幻的天空
再次流淌那夏日的神奇
挂满苹果、
香梨、红醋栗
在此转换中,我如此清晰地看清
一个孩子遗忘的早晨,他和母亲一道
走入阳光 6 下的
寓言
走入绿色教堂的传奇
再次聊起孩提时的乡野
他的泪水灼热我的脸庞,惺惺相惜。
这就是森林、河流和大海
一个男孩
在逝者聆听的夏日里
向树林、向石块和弄潮的鱼儿
低声倾诉他内心欢乐的真情。
那一份神秘依然 7
生动地
在水中,在鸣禽中歌唱。
我在此赞叹生日的神奇
而气候开始转向。男孩在此长眠
他欢乐歌唱的真情在阳光下
燃烧。
这是我迈向天国的
第三十个春秋,一个夏日 8 的正午
山下小镇的叶子,沾染十月的血色。
哦,愿我心中的真情
依然歌唱
这翻转时节高高的山岗。
[1]写于1944年,1945年发表于《地平线》,后收录于诗集《死亡与入场》。这是 一 首诗人写于拉恩的生日诗。
[2]原文“heaven”(天国),在狄兰·托马斯笔下有生与死双重的含义。
[3]原文“town”(小镇),指拉恩,至今还保留着中世纪围墙的古迹。
[4]原文“the rain wringing / Wind”(雨淋湿那嗖嗖/寒风),仿自习语“rain-bringing wind”(携雨的风)。
[5]“气候”(weather),更指二战时局的氛围。
[6]原文“sun light”,将“sunlight”(阳光)拆开来用,“sun”(太阳)在狄兰•托马斯笔下蕴含谐音词“Son”(圣子),指耶稣。
[7]原文“still”,语义双关“依然”和“静谧”。
[8]原文“summer”(夏日),这首诗出现春夏秋三季节诗性共存。
羊齿山 1
此刻我重回青春,悠然回到苹果树下 2 ,
身旁是欢快的 3 小屋,幸福如青翠的青草 4 ,
幽谷之上星星布满夜空,
时光任我欢呼雀跃
眼中的盛世一片金黄 5 ,
我是苹果镇的王子,坐上马车多么荣耀,
从前 6 我拥有树林和绿叶,君王般气派,
一路雏菊和大麦,
沿岸是为风吹落的阳光。
我的青葱岁月逍遥,谷仓间声名显赫,
幸福庭院欢歌笑语,农庄仿佛是家园,
阳光不再青春年少,
时光任我嬉闹,
蒙受他的恩宠金光闪耀,
我是猎手,我是牧人,青翠又金黄,牛犊唱和
我的号角,山岗上狐狸的吠声清越又清凉,
而安息日的钟声
缓缓地漫过圣溪的鹅卵石。
阳光泼洒一整天 7 ,多么明媚可爱,
旷野干草高及屋脊,烟囱腾起旋律 8 ,
嬉戏的空气,动人又湿润,
星火,青翠如青草。
纯真的星空下,夜幕降临,
伴我回家入梦乡,猫头鹰驮着农庄远去,
月光泼洒一整夜,蒙福马厩房,我听到
夜鹰衔干草飞翔,马群
光一般闪入了黑暗。
随后农庄醒来,像位流浪者身披白露
归来,雄鸡立在肩头:那一天阳光普照
那一天属于亚当和少女 9 ,
天空再次聚拢
那一天太阳浑圆无边。
想必那一定是在淳朴的光诞生之后
世界初转的地方,出神的马群温情地
走出低声嘶鸣的绿马厩
奔向颂扬的旷野 10 。
崭新的云彩飘过快乐小屋,我荣幸无比,
在狐群和雉鸡间漫步,幸福似爱心长相随,
一遍又一遍在阳光下重生,
我漫不经心地奔跑,
心愿越过一屋子高高的干草,
我了无牵挂,与蓝天玩起游戏,时光
寥寥地任其转动旋律,几首晨歌,
在孩子们从青翠趋于金黄之时,
只因恩典追随他,
羔羊般洁白的日子里,我了无牵挂,时光
牵着我的手影,随冉冉升起的月光,
爬上栖满燕子的阁楼 11 ,
也曾无心入眠,
我听到他随旷野高飞,
醒来发现,农庄永远逃离无儿无女的土地。
哦,我也曾青春年少,蒙受他的恩宠,
时光握住我的青翠与死亡
纵然我随大海般的潮汐而歌唱 12 。
[1] 1945年9月诗人在威尔士卡马森郡(Carmarthenshire)布兰库姆(Blaencwm)写下这首缅怀纯真年代的《羊齿山》,也伴随成长过程的感伤。同年10月发表于《地平线》,收录于诗集《死亡与入场》。“羊齿山”指安•琼斯姨妈位于斯旺西的农庄,原文“Fern Hill”拆分自“Fernhill”(弗恩希尔),一个英国化的地名。
[2]原文“now as I was”(此刻我重回),一种句法的悖论,糅合此刻与往昔的开场白;“now”(这时,此刻)可用来讲故事或过去的事情。“young and easy”(青春,悠然),仿自习语“free and easy”(自由自在),用“young”代替“free”,意谓青春年少才能无忧无虑,才能获得充分自由。“under the apple boughs”(苹果树下)典出《圣经·旧约•雅歌》8:5,一种表达男女情爱的委婉语,也是“ 青春与情欲”的象征 。
[3]原文“lilting”[欢快的,轻快的(曲调)],一种通感的修辞,小屋的气氛仿佛音乐般美妙,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快乐的童年时光。
[4]原文“happy as the grass was green”(幸福如青翠的青草),典出《圣经·旧约•诗篇》103:15,与第5节“happy as the heart is long”(幸福似爱心长相随)一样,“幸福”是一种抽象的难以再现的心境,与具体可感的“青草”、“爱心”巧妙地联结。这两个带头韵的词组,第一个“the grass was green”译成带头韵的“青翠的青草”,第二个词组的头韵未能译出。狄兰·托马斯的诗歌存在大量的头韵,有些诗行能复原,有些无法做到。
[5]原文“golden”(金黄)紧随第二行的“green”(青翠)。“green”贯穿全诗,共出现七次,突显诗歌的主题。如果说“green”代表生机盎然的春天,“golden”则代表收获成熟的秋天。
[6]原文“once below a time”是“once upon a time”(从前)的镜像句,一种超常规的词语搭配,这种错位与倒置也符合儿童的心理。
[7]原文“all the sun long”(阳光泼洒一整天)及同诗节中的“all the moon long”(月光泼洒一整夜),都是一种超常规的偏离语法规则的搭配。
[8]“烟囱腾起旋律”(the tunes from the chimneys),一种通感修辞,烟雾升腾仿佛乐音变幻。
[9]原文“Adam and maiden”(亚当和少女),“maiden”不一定是夏娃(Eve),也可指巴比伦异教传说中的“狸狸女神”(lilth),强调儿童的天真无邪。
[10]“颂扬的旷野”(fields of praise),实指“羊齿山”农庄里的草坪,虚指基督教世界的伊甸园,也指古希腊传说中的埃律西昂田野(the Elysian Fields),异教徒心目中的极乐世界。
[11]“栖满燕子的阁楼”(the swallow thronged loft),夏末燕子准备迁徙,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12]原文“though I sang in my chains like the sea”(纵然我随大海般的潮汐而歌唱),“chains”指的是受月亮引力牵制而形成的潮汐,也有人理解为“锁链”。
(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版,2022年第2次印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2021年海岸在上海思南书局 ٠ 诗歌店签售 《狄兰 ٠ 托马斯诗歌批评本》
(外研社双语版2014年版,2022年第9次印刷)
海岸与读者在2014年上海书展庆贺 狄兰 ٠ 托马斯百年诞辰
海岸 ,复旦大学中澳创意写作中心诗人,复旦大学文学翻译研究中心翻译家,著有诗集《挽歌》(台湾,2012)《失落的技艺》(澳洲PUNCHER & WATTMANN,2020)《蝴蝶•蜻蜓》(欧洲POINT Editions,2020)《狄兰•托马斯诗歌批评本》(专著,2021)等,译有《贝克特全集:诗集》(合译,2016)《狄兰•托马斯诗选》《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狄兰•托马斯诗合集》(雅众诗丛,2021)等,编有《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归巢与启程:中澳当代诗选》(合编,2018)等。上海翻译家协会“STA翻译成就奖”获得者(2016),曾应邀出席“第48届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之夜”(2009)、“中国青海湖国际诗歌节”(2009/2019/2021)等海内外诗歌活动。
声明:本文所用之配图,如无特别说明,均取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涉侵权,向原作者致歉,并请联系编者删除。
《南方诗歌》2021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1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2-3月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4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5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6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7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8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9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10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11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12月目录
韩少君:磕头上路
“品鉴”:王士强|朱涛诗歌读本
宋 琳:梼杌与围城
“他山诗石”:岩子 译|里尔克诗选10首
阿华:人间珍贵
以公心求玉质——鸿山.玉和祥杯首届南方诗歌奖进入评审阶段
窦凤晓:雪野,空有其白
一地雪:在微光中
苏楷:想像中一些遗失的陆地
轻鸣:三行诗九首
成都锦瑟:伪善的雪
涂国文:一颗还能愤怒的心脏多么值得赞美
云岑:衰退植物园与合成器大脑
“品鉴”:朱涛&唐诗人|风暴的脸色
姚辉:住在钉子内的孩子
余怒:《鳗》第一辑(3)
严彬:时光之尘(组诗)
陈建:抒情诗人历代记
王晓露:五月的罂粟花
“他山诗石”:远洋 译|阿莱桑德雷诗选
“90℃诗点”:陈先发&张媛媛|洞穿记忆的九个切口
林子懿:从机器映射出调的人民原子
王春芳:现实总在秘密的流淌(系列组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