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窃读
文/孙丽
最惬意的窃读,是在冬日的被窝里。太阳在暮色里下山去了,屋子像漏了风似的有无数条破绽,寒风从那些看不见的缝隙里灌进来,寒气逼人。母亲将未燃尽的木炭装入“汤婆子”——暖手炉,再裹上一层布,放进被寒风冻僵了的被窝。我在母亲的监督下早早入睡。父亲是老师,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家里藏有不少好书。临睡前,我总会挑一本喜欢看的小说书,掖在枕头底下,待母亲离开,欢天喜地蜷缩成毛毛虫一般,把书搁置在弯曲的双腿上,脚尖陶然颠着“汤婆子”,一手紧紧握住分量不轻的手电,一页页地翻读,把认识的不认识的字囫囵地吞下去,直到手痛脚麻,再换一个姿势,家里那只扯着洪亮大嗓门为四邻八乡报时的“三五牌”台钟每隔半小时敲一下、每隔一小时敲二下的金属的撞击声,也被我挡在了被窝外。寒风刻骨似的刺痛我的双肩,窗外那一轮清冷的明月爬到半空后的树梢,时间晃悠晃悠到深夜了。这样偷看,要伤着眼睛,父亲是坚决的不允,像胜利者收缴俘虏手中的兵器一般要收缴我手里的书,我把书匿在身后,脚步往后移去。孔乙己偷了书,鲁迅也不过这么说了一下:“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那个幼小的我,不懂得《阿Q正传》所意涵着深刻含义,学着孔乙己的样子:“被窝里读书不能算偷……窃读!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父亲无奈,不能由着我随心所欲,在床头边上,支起了一个三角形的木架,木架外面糊上一层牛皮纸,白炽灯悬在木架里,比太阳月亮还温暖、明亮。偶尔亮起,能够照亮整一个童年和童年里的所有记忆。这,大概十岁多的时候。
父亲的纵容,使我的窃读大胆起来,晨起、课间、夜眠,凡是客观条件存在,总要饱餐一下课外书带给我幸福的味道,好像不可或缺的一日三餐那般重要。到后来,我的窃读惊心动魄。记忆最深刻的是初一的数学课,把小说书夹在数学书里面,合成一本,然而,竖起来,装模作样地听老师讲课。这样子,只能坚持十多分钟,手臂自然酸痛,下垂到桌肚里,头也瞌睡虫似的低伏下去。纵然,打起一些精神,听老师讲一会儿课,那魂立马又被小说情节摄走,欲罢不能。时间一长,秘密藏不住,老师从讲台上下来,走到我身边,故意清清嗓子,咳嗽一下,沉浸在小说情节里欲死还生的我茫然地抬起头,老师嘴角往上一扬,露出洁白的牙齿,眼睛似笑非笑,比厉声呵斥严肃沉重,面红耳赤的我只能舍下摄我魂的小说。读书那会儿,理科都是强项,上课认真听讲就能应付考试参加学校竞赛,数学似乎更简单。数学的理论和公式枯燥、简单、乏味,实在与小说的跌宕起伏、曲折波澜难以抗衡。然而,这窃读,像毒品一样令我着迷、兴奋、上瘾,欲罢不能。不多日,这魂又被那瘾吸走,故技重演,老师看我不影响出类拔萃的成绩,由着我任性妄为。现在,自己做了“伪”老师,揽了一份重任在肩,唯恐误人子弟,容不得学生做细微的小动作,更不要说窃读什么的。至今,回忆起来,惭愧和感激交替——年少时光的窃读对老师是多么不尊重,但老师那份豁然的情怀成就了今日弄文舞墨的我——还能够将启发式写作教育在我手中星火点燃。
若说窃读的那份紧张、暗喜和欢然,点点滴滴私藏起来,甜甜蜜蜜储存成一份岁月的醇香。这岁月的醇香里,再添一份她人窃读的快乐,这醇香无比温厚、宜人。
中考前夕特别紧张,紧张到吃饭、睡眠都潦潦草草。大家赶食堂如赶集似的,匆掠的背景忽左忽右,唯恐错过了最佳时间。小跑着去食堂,捧着饭盒,嘴上还小和尚似的念念有词。我故意落在远处,饱尝那些唇齿间书写的墨香和火急火燎的碎步从青石板发出的音律。“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窗口看你。”卞之琳的这情诗,用在这里也有十分的韵味。夜晚,在学校宿舍,熄了灯以后,开始热闹,每个被窝透出手电的光,好像萤火虫被关在一个密封的空间,而这个空间恰恰裂了一条大大的缝隙,光线跟着这缝隙大摇大摆地飞奔出来,淡淡的光晕氤氲成一份别致的朦朦胧胧,我斜偎在这一份隐隐约约的光晕里,把手枕在后脑勺上,书丢弃在床的另一角,闲适地闭上眼睛,飞出满心的窃喜去倾听从每个床铺迸溅出窸窸窣窣的翻书声调,铿锵而起、倏然回落。谁也不在意这样的时候,唯独我在意,在意这一份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翻书声细密地包围我、沐浴我。这窃读,惬意到无以伦比,竟然令我舍弃自己的窃读去品尝这份特别的美丽。有时候,会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中朦胧睡去。这一切,常常是我怀念那青春岁月一个极其充足的理由。
窃读,几乎霸占我所有的闲暇时光,可以浪漫一下、温馨片刻、饭后茶余时分,都为书中人的悲欢离合而悲喜交加。世故人情,一概与我无关。吃饭就简、节日淡忘,都是常事,比如说今天晨起,嘴里含着红枣当早餐,思想在文字里舞蹈。要说窃读带来最大成就,应是孕期那一年,常常挺着大肚子,偷偷地躲进静悄悄的图书馆,与三三两两的人,在书的包围里,尽情畅游在无边无际的浩瀚的文字里,饱览诗韵。中秋佳节这富有诗意的节日,也未曾缺席。这份可掬的憨态,是给未出世的孩子最好的礼物——她在妈妈的肚子里开始窃读,窃读十月,将收获天空一般深邃、大地一般厚重、大海一般无垠的富有。
经年后,窃读人的面部表情、动作神态,读懂一个一个真实的内心,发现自己在渐渐地逃离现实,更愿意与书为伴、倾心相交。这亲密,带着诗一般的柔情蜜意,如胶似漆。2003年去香港,飞机的起飞、落地和途中的颠簸置若盲闻,昏暗的机舱似乎亮若星辰,我埋头于心中的明亮,如痴如醉地饕餮《读者》的盛宴 。旅途归来,所有带去的、买来的名贵的和不名贵的全塞在一个旅行包里做托运,下机后,哑然发现旅行包被窃。剩下的是对香港的记忆、随身携带的双肩包,包内除了存储身份证之类的票夹和一串钥匙,便是《读者》合订本。一同前往的朋友惊讶于我的淡定。淡定,是因《读者》在。
作者简介:
孙丽,女,60后,绍兴市上虞区人,曾是上虞区作家协会会员。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诗歌、散文并撰写理论文章,在各报刊杂志上发表、获奖。十万余的散文、诗歌欲校稿出版,正创作长篇小说《五月祭》。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