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水教育
文/刘晓鹏
从小就猜关于水的谜语,从“没有颜色没味道,世界万物都需要”、“喝了没滋味,脏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这样直白简单的谜面,到“载得动千斤木材却载不动一粒沙子”这样从力学角度而出的谜语,可以说,水伴随着世界的生长,须臾不离,其中任何一个人的生长过程,无时无刻不在与水打交道:一日三餐离不开水,生活起居离不开水,工业农业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水,甚至人的体内如果缺水就会呈现出病态让人痛苦。可见水是何其重要!人们的生活中水无处不在。关于水,无论是从其实用价值的角度,还是从其观赏价值的角度,从古至今,人们把它与人、与品格精神相联系,生发出了丰富的想象,诗篇、歌赋、丹青、词曲······无不感慨地赞赏和颂扬,其精神财富堪可与日月同辉,其思想内涵堪可与天地同在。水,成了智慧的象征,恒久的化身。在这条永不枯竭的智慧长河中,《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则可称得上是其中最为闪亮、被称为智中上智的箴言名篇,为世代炎黄子孙推崇备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就是善的极致就如同水一样,水泽被万物但又不争,处常人不屑甚至鄙夷的低洼之地,不在乎卑微低下,也会用自己的身躯把它填平。做到这样就是极其接近道了。
是啊,水,可以在小溪里散步,能够在池塘里睡觉,会在江河里奔跑,还会在大海里弄潮。在小溪里就是小溪的模样,到池塘里就是池塘的形状,遇圆则圆,随方就方,流到低洼之处就是坑洼的模样;遇冷会凝结成晶莹剔透的冰凌,加热后会升腾起如烟似雾的水蒸气。它永远没有属于自己特有的形状,但是又是任何形状——盛它之器是什么样,它就会是什么样。如果单独只说一滴水,它就是圆圆的形状,它是叶尖滚动的露珠,即便是刚刚滴下的瞬间由于重力作用而被被拉扯成椭圆,也不会影响它马上回复圆圆的模样。水,就是这样,善变又固守自己。说它是至柔,又永远都没有失去自我的本质。
它在小溪里散步时,能走到无法涉足的夹缝罅隙,浇灌那一方土地,滋润那里的植物,奔走跳跃,缓急有致,或丁冬淙淙如弹琴奏歌,娱人自娱,醉人心扉;它在池塘里睡觉时,让莲花静静清香地绽放,平静地任由鱼儿虾蟹在它的怀抱中自由嬉戏;在江河里奔跑、在大海里弄潮时,又会澎湃咆哮如雄狮怒吼,震耳发聩;还会气势磅礴成从九天而落的瀑布,附带抛洒出飞花溅玉的碎屑一帘——它是千变万化的精灵,创造着平凡的神奇,它是能在任何地方行走,却没有腿脚的生命。
当它走在平川,就如浩荡大军从容齐过;当它遭遇千仞立壁,也没见它低头退缩,蓄积起力量奋力冲刷,高耸立壁也会应声垮塌,万千碎片随流而下,尖锐锋利的棱角在水中碰撞滚爬,岁月无痕,经年渐成圆圆滑滑、大大小小的鹅卵在水下;如果石壁过于强大,它才不会强攻硬打,绕个弯儿,沿任何一条岩缝或小径曲折,任凭迂回环绕蜿蜒百折,也丝毫不会停歇。它,就是这样,只要能走就会继续向前,一直走低就是路的延伸,谦虚礼让不与任何事物争高下,装满了容器却从不夸耀。消除了挡路的困难,不会居功狂慢;曲折走出困境,也不炫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苦道。当水走过干旱之地,它的前进更是举步维艰,每移寸身就会被干旱的土地吸收,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浸润,向远处和四周推进。但是它从不放弃,一直坚持着一点一滴努力地前进。
水,能以各种形态利益万物,而从不索取,不求回报。在地面上流动灌溉庄稼,又在空中蓄积成云朵看人间气象,需要时化作雨水甘露降落人间,有时又变幻成轻盈圣洁的雪花飘撒。在地上,到空中,去江河,循环着永恒,演绎着变形,所到之处,只见它给予和馈赠,人间处处繁盛。偶尔胡闹翻腾泛滥成灾,也是对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的回敬,警示人们好好治理。就是因为它从不争夺,甘愿处下,万物才都争不过它,以弱胜强,保持着永久,生动地揭示了真理。
水至柔,也因至柔而至强。它以柔弱之躯流动,任何坚硬刚强之物也无可奈何。膂力过人的勇士双手能拨千斤,对于水,也是无能为力,不信就请试试用双手扒水,任凭力气再大,也不能把水分为两半;任何刀枪剑戟之利器能够称雄于天下,到了水的面前也会把威风拿下。“箭射枪打没有洞,刀砍斧削没有缝”说的就是它以至柔赛过刚强显而易见的实例。
“水滴石穿”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状如露珠的檐下水滴竟让磐石穿孔打洞,天然形成的圆弧比人工机械开凿更显功力,谁也不能不叹服于以柔克刚的奇迹。更有高压水刀切割钢板、玻璃,瞬间显现水性在现代科技人为管理下无与伦比的威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刚柔并济。
从水想到人,想到世界,想到教育。
教育,本来就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作为万千老师中普通的一名,不可能会做出什么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就像辽阔海洋中的一颗水珠,弱小、微渺,但是对于一只蚂蚁,它可能就是一方可以游弋的池塘,身躯虽小,也能折射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我们完全可以拿出自己的力量,把水作为榜样,让水的品质为我们导航,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营养。所有水珠手挽手,肩并肩,汇集成广阔的海洋,成就如水的教育,柔韧、刚强,悠远、深长……
教师角色的定位,要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尊者形象,不要总是维持师道尊严的模样,在师生感情之间筑起阻隔心灵的高墙。要善于改变自己的形象,需要教导时,慈爱如母,严厉如父,有师长的模样;有时也可像朋友一样互相信任、提出忠告;还可以成为孩子们的好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在共同感受成长的律动中收获欢乐。像水一样避高走低,处于下方,蹲下身子,放低姿态,与学生心灵处于同一条线上,思学生之所想,学生才乐于打开心灵的大门,接纳老师的来访,师生平等对话,教育才可能实现通畅。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才能顺利地沿情感的沟渠流淌,使育人没有阻挡。
传授知识,教师得有渊博的储备,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融会、提炼、指点,让老师的一泓深潭化作汩汩清泉,流进学生的心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风暴迅猛席卷,新兴领域日益细化多元,传统意义上知识的积累逐渐难以应对现代知识多方面海量的扩展,在某些方面师不如生的现象也悄然出现。教师应当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和着发展的节奏,把视觉的触角伸向更加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边学边教,边教边学,让自己成为一台能够自动汲水的“机器”,不断更新储备,让流泻的清泉更加鲜活有生命力。以自身对待工作不断汲水的态度和方法影响学生,与学生共勉共进,像水一样,生发出绵绵不绝的动力,从柔弱的涓涓细流流淌到能够自我汲取的汹涌澎湃。
教师的心胸要想海洋一样宽广。孩子们年龄尚小,有时任性胡闹不听管教,正说明他们需要教导,教师要敞开心胸一律接纳,遵循规律多想办法,与家长联系共同监管教育,打开心结化解矛盾,力争使学生的成长阳光明亮不被阴影遮蔽。
对于教育过程中反复出现的顽固问题,教师一定要耐心细致,拿出滴水穿石的精神,仔细分析精心打磨,看清风向准确把舵,一路上也许要绕过九曲连环十八弯,要历经千般磨难,但是把学生顺利渡到鲜花盛开的彼岸,纵使汗流浃背也心甘情愿。
水,从远古流到现今,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浓缩了人类的精神。在21世纪的蓝天下,我们用水的精神传递教育的火炬,燃烧起学生心中飞扬的梦想,让他们身上带着良好的教育痕迹,再如水一般流向社会,流向各条战线各个角落,以水的意志和品质创造如水一般恒久活力的新天地。
教育如水,如水教育!
作者简介:
刘晓鹏,女,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将近三十年,热爱生活,在教育生活中善于观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喜欢思考,记录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闲暇时间,读书游览,感悟人生,以此丰富生活,丰沛情感,让忙碌的生活在心灵的后花园中憩息,有乐有趣,更加充实饱满;积极参加投稿,向诗词文友学习,争取有所提高。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