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的猎刀
文/张华诗
古老的兴安岭里住着鄂伦春族人。
我是鄂伦春族后裔,奶奶、爸爸、妈妈仍住在小兴安岭刺滨河畔。在客厅墙上挂着一把猎刀,是爷爷用过的,刀库【刀鞘】上的铁箍锈迹斑斑,在家人心目中却是无价之宝。
生机盎然的春天,小兴安岭披上红艳艳达紫香花的时节,爷爷骑着雪青马,沿着刺尔滨河追捕射伤的犴,突然传来隐约的救命声,寻声找去,见一位老汉身上流着血,虚弱地倒在地上。爷爷见状,忙为老汉包好伤口。老汉告诉爷爷:一清早,几个背着枪穿黄色衣服的人将我刺伤,抢走了肉干和貂皮。爷爷听后,怒火直往上涌,胸膛都炸裂了。爷爷压了压火,一边安慰老人,一边暗暗记下背着枪穿黄色衣服的人。老汉为感谢救命之恩,从腰间掏出刀库带着美丽花纹的猎刀,送给了爷爷。
当第一场冬雪降落在刺尔滨河畔猎场的时候,爷爷忙不迭的带着心爱的猎刀、猎枪,骑着雪青马出围打猎,生怕错过狩猎的最好时机。山峦起伏,树高林密,白雪覆盖的幽静森林中,藏着紫貂、银狐、香鼠、犴达罕……野兽多得像天上的星星一般数不清。一声枪响,惊起一群群飞鸟野鸭,两只狍子倒地,白雪被染得鲜红鲜红的。爷爷手里的猎刀上下飞舞,恰庖丁解牛,不一会儿被肢解的狍子被驮上了马背。爷爷脸上浮现出久违的笑。
爷爷继续朝着熟悉的远方前行,穿过一片片白桦林,越过一座座高山。不知走了多远,忽然传来激烈的厮打声,爷爷急忙下马,悄悄隐藏在大树后,看到三个身穿黄色衣服的人,正在与两个过路人扭打在雪地上。穿黄色衣服的人明显占了上风。爷爷想起老汉的话,抽出猎刀一跃而起,刺中一个又一个穿黄色衣服的人。过路人看呆了,爷爷身手敏捷如电,不费摧毁之力,三人瞬间毙命。过路人回过神来,向爷爷道谢并说出事情经过。穿黄色衣服的人抓他们当劳工,幸亏爷爷及时出手相救。三个人越说越亲近,结拜成兄弟。
两个过路人是抗联战士,和爷爷说了现在国内局势,爷爷听后毅然加入了抗联队伍,当向导、送情报、运物资、救伤员等。一次,指导员胳膊中弹,深山老林缺医少药,情急中爷爷把猎刀在火上烤了烤,用猎刀把子弹剜出来,指导员没打麻药,紧咬牙关,汗珠直淌,爷爷用鄂伦春族特有的方法止血,伤很快就好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爷爷救了很多伤员,成为远近闻名的“魏一刀”。
1953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下,鄂伦春族人走出了深山,结束了“食兽肉、穿兽皮、住撮罗子”的游猎生活,搬进了镶有玻璃的木刻楞【木头垛房子】房子,成立了鄂伦春民族乡。鄂伦春人彻底告别了“御茅为屋,充饥肉作粮”,“冰雪婴儿孽,蓬高孕妇床”的穷困。爷爷用赞达仁【民歌一种】自编自唱了一首歌:
旧社会啊,
鄂伦春在山林中生活,
穿着兽皮做的衣裳,
吃着晒干的肉干,
饿一天啊,饥一天的,
过着不稳定的生活。
新中国诞生了,
党和毛主席拯救了我们的民族,
我们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里,
沐浴着党的光辉,
到处撒满幸福欢乐的笑声,
我们自由美好地生活着。
过去的苦难,今天的幸福,承载了鄂伦春——神奇的民族。
我是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猎刀精神地刻在我幼小的心里。天真烂漫的我唱着祖辈的歌谣,幸福地生活在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里。吃穿住行无声地变化着,免费上学,免费医疗,从原生态到高科技,实现农业现代化,鄂伦春人尽享城市生活。
小时候,爸爸常常嫌弃我是个女儿身,说我不能象儿子一样,继承祖辈的传统。我从小立志,一定不比男孩差,我一直努力学习。14岁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成为鄂伦春族的骄傲。后来,考入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转眼间,我在北京学习生活已经有五年了。
在北京的日子里,我独自走在求学的路上,看着这个繁华的大都市,感觉自己的渺小,岁月的无情。生活这位不讲情面、不可违背的老师让我懂得了,这个世界不是我以一己之力就可以改变什么的,正相反世界在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改变了我。我像是漂浮在茫茫人海中的一叶孤舟,不问时间,不问由来。
正当我迷茫时,有一个声音唤醒了我,使我没被世俗淹没。这正是猎刀出鞘的声音,它让我尘封的记忆被唤醒,爷爷朴实的教导日渐清晰。我的身体里流淌的血渐渐沸腾。是啊,鄂伦春人是无畏的、是不屈不挠的、是善良友爱的。民族的传承,历史的教训是不会允许我退缩、迷茫的。无论世俗带给了我什么,我都会回报以善良、勇敢、乐观。
北京,是祖国的心脏,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故宫、天坛、景山、北海,记录了皇家建筑的恢弘;南锣鼓巷、什刹海、前门大街,承载了新老文化的交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汇集全国最为著名的学府;中国国家图书馆,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大图书馆……
我在北京读书,不知不觉喜爱上北京的文化古韵、当代风貌……像畅游小兴安岭原始森林样,让我流连忘返。我会倍加努力学习,用文化知识这把猎刀,做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建设者。守护东北这块黑土地,守护中国粮仓。
珍藏记忆中最后的猎刀,将成为我心中不朽的图腾,时刻警醒着自己,完成我的历史使命。
***************************************************************
作者简介:
张华诗,黑河市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在《白桦林》、《文化范儿》上发表。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