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察望诊秋毫端 脏腑调理妙回春
--- 记中医耳穴传人乔晓珑老师
耳穴诊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祖国中医药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耳脉”的记载,《内经》则较详尽地论及耳与经脉、经别、经筋、脏腑气血的关系,以及藉耳诊治疾病的经验。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目而走空窍,……其别走于耳而为听……”后世医家对于耳廓诊治疾病的机理也有很多探索,如《太平圣惠方》载有:“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气血……则耳聋,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有络于耳。”…… 所以,当人体任何一处发生病变时,都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耳廓穴区。故耳穴被誉为是人体健康的“照片”,是人体经络的“开关”。
耳穴及其诊疗法,就是采用耳贴、针刺或灸等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源于中医学,但又融合了现代的解剖学、生理学,既与祖国医学的脏腑、经络学说有着密切联系,又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不可分割。其作用机制,祖国医学力求从脏腑经络的角度进行阐述,现代医学试图沿神经体液学说的方向进行探讨,二者的理论均具雏形,还有待于形成完整的体系。1957年,法国医学博士P•Nogier发表了世界上第一张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为耳穴诊治疾病提供了更完善的理论基础。
清平乐 · 赠耳穴传人乔晓珑老师
蟒龙渊下,蛰隐磨鸿爪。春夏秋冬习古法,技艺阐扬光大。
艾炙针刺醉麻,按摩吹振贴压。国粹前程似绵,杏林添补奇葩。
作者:沈靖州
本文,将向大家介绍一位“有态度的人,擅长自学”的耳穴老师乔晓珑。
乔晓珑老师,行武出身,通过十几年的时间、钻研耳穴技术,一路和自己死磕,如今已是中医耳穴界的大拿,经他手医治、调理、治愈的病患不计其数:轻者有失眠、干燥症患者、重者有中风后遗症、长年卧床的腰腿伤患者、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的调理。
2012年,乔晓珑去北京拜著名的“世界耳穴之母”黄丽春大师为师,并多次参加黄老师的耳穴培训班,这可以算得上是他正式从事耳穴行业的起点,但确实不能是说他参加几次高级的培训,就给了他从事耳穴行业的信心,他自己上完培训课后,也在心里犯着嘀咕:耳朵那么小,怎么找得到那么多穴位?
真正让他心灵促动和下定决心的,是几张美国士兵在战地互相按摩、贴压耳穴的照片。他说他也曾经当过兵,看到两个美国士兵在那么恶劣的环境里、娴熟地运用我们老祖宗的传统技艺,而我们自已却没有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我们怎么能把这项手艺给丢掉呢?从此,他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将耳穴的神奇,用我的手做出来,发扬出来~”。
乔晓珑说他自己是一个挺纯粹的人,只要下决心做一件事,那真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下决定后,便一直在耳穴的路上逛奔。...... 他向自己提了一项要求,每天至少要用耳穴就诊20个人,这个看似简单的练习计划,他严格执行了2年多。 有一次,天色渐晚,乔老师数了数当天的就诊数,才做了12个人,没达标啊?怎么办?他走在街上心想:没完成20个人就不回家,他抬头看到街边一家扬州足疗店还亮着灯,便走进去,挨个给那里的服务人员做起耳穴诊治。
平时,哪儿人多就去哪儿,自己的耳朵上贴着的耳穴贴就是最好的广告招贴,哪怕是站在公交站台上等车,如果有好奇的人看过来,没聊两句他便主动为人医治,“来,我来给你看看”。坐在出租车上,他会先观察出租车司机的右侧耳朵,然后开口就问“你是不是颈椎不太舒服,我来给你看下”。这些经历,现在看来真是太疯狂,但,正是这种对耳穴的痴迷成就了他。
乔晓珑说在研究耳穴技术的过程中,自己从不缺韧劲,不缺吃苦精神,但仍然有畏难情绪。 2017年,随着他对于耳穴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他想,既然耳穴起源于中医,那么中医理论对于耳穴诊治,一定存在重要的作用。可是,中医那么浩瀚,我能学得会吗?
2017年9月,他去参加山东中医药大学的马月香教授的中医基础课,课上老师教的内容很深,凭他当时的理论功底吸收率很有限,但马教授课上说的一句话,再一次为他的学习树立了信心。马月香教授说“什么是中医?中医就是流传在民间的一些简单的,有效的治病方法。既然是简单的,那就是人人可为的!”...... 乔晓珑说他非常感谢这位老师,虽然他们只有一面之缘,对于其他学员来说,这句话或许一闪而过,可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如同暗夜点燃了一粒火种,成了他自学中医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一事通,百事通。当乔晓珑在实践了数以万计的病例之后,他对于耳穴诊疗,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稳固扎实的理论和治疗框架,此时的他,不论看到什么都会和耳穴联系起来。比如,他在宽阔的马路上驻足之时,看见车辆在身边高效、有序地穿梭着,他便联想起人体的五脏,居于中间位置的脾脏就像是十字路口的大圆盘,是身体能量的中转站,负责将能量向位于其它方位的各个脏器传输。......
专注,永远是一个人的能量来源。乔老师在埋头研究耳穴技术的阶段,几乎为耳穴“掏空”了自己,常常主动跟外界中断联系。 当他在耳穴这个行业的时间足够长,经手的案例足够多;当遇到患者出现的症状、是自己没有遇到过的,或者自己施治的治疗、暂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时;当在探索成长的路上遇见一系列失败,前途不明朗时,他都会将手机打到飞行模式,在手上拿上一瓶水,一个人默默地苦思冥想、找寻方法;一个人翻阅书海、寻求新的知识;一个人坐上几个小时,反复思考总结 ......“每一个攻克下来的困难,都是自己的经验,只有不断实践、学习、交流,才会有收获,谁也拿不走 ” 。乔老师总是这么告诉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