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这样认识冉淮舟的
作者||张泽文
一
那是一九七五年的麦收前,全国正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我被派驻到旧城公社工作队任队长、旧城公社党的核心小组组长,代行党委职权。后任命为公社党委书记。旧城,顾名思义就是高阳的老城,明朝洪武三年,这里发大水,才搬到现在的高阳城。高阳是千年古县,志载,西汉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O1年设县,曾为高阳国,高阳郡。现在,高阳县和雄安新区接壤,原属的北龙化乡已划入了新区。明末清初这里的纺织工业便誉满燕北赵南。

二
传说上古的颛顼帝二十岁初始这里称帝名为高阳,人杰地灵啊!我去旧城时,北面和东西土城墙还依稀可见。我到旧城不几天,就听说这个村出了个作家叫冉淮舟,他的家在东街路北的小巷子里住,他的胞兄冉渤舟在村里务农。冉淮舟就读于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1961年毕业后,供职在天津文联,任《新港》月刊编辑,《天津文艺》编委、编辑部副主任,铁道兵文化部创作组创作员,组长兼文化科长,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教师。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三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底,我调回县城,任中共高阳县委党校副校长。第一次见到了淮舟的长篇小说《建设者》。巜建设者》是作者冉淮舟基于自己参与"三线建设"工程经历而写出的工业题材小说。本文结合小说原型,并旁参其它有关"三线建设"的史料,通过对史料与小说的对读,从小说的人物形象设定,讴歌了那个时期我国产业工人,不畏艰难险阻,为大干快上钢铁的拼搏精神和不甘落后他人的英雄骨气。

四
跟冉淮舟第一次谋面那是一九八六年的事儿。这年夏秋之交,他陪着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和夫人刘沙从北京一路经任丘到高阳,还要到蠡县、安国和晋县的小樵村。这个小樵村是吕老脱离东北军,将691团易帜为人民自卫军,挥师冀中抗日的地方,从此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一九三七年十月,吕老率部攻克了高阳城。所以他对高阳有特殊的感情。吕老在高阳住了一周的时间,参观了纺织工厂和企业,说高阳变化好大哟!还记得吕老的夫人刘沙要尝尝家乡的曲莱醮酱,招待所的师傅们在地里挑来了曲菜,这顿午餐吃的清淡爽口,大家都很高兴。

五
一九八六年春节前,我收到了淮舟从北京寄来的两本他的著作。一本是《那年那月》,是纪录了他随吕正操和夫人重游冀中故地的点点滴滴,吕老所到之处干部群众热情场面,特别是健在的老村领导和老房东激动氛围,其情其景尤其是冀中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吕老感慨万端,赞不绝口,热泪潸然。一本是《吕正操回忆录》,这个是淮舟和吕老的夫人刘沙共同协助吕老著成的。书中吕老回忆了他戎马一生,从一个旧军人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的峥嵘岁月。他最难以忘怀的是那如火如荼的战斗场面,那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那可亲可敬的冀中人民,特别对牺牲了的战友们那至诚至厚的革命情操,历历在目,老在脑子里萦怀,怎么也挥之不去。
六
《灿烂与迷茫》一书,是淮舟与朱海燕合著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纪录了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五年李铁映任辽宁省委书记兼海城县委书记时,海城几年来改革的风貌和海城人民命运的变迁。该书成稿打岀小样后,淮舟把小样寄给了我,说让我帮他校对一遍,我深知,这哪里是让我校对,分明是让我学习这种纪实性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调动语言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不久付梓成书寄我后,再捧读其作,感到特别的亲切。
七
跟他联系和见面最多一年,是他和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杨啸先生在一九八六到八七年间编剧并来高拍摄电视纪录片《平原诗篇》,我陪他们在高阳活动了好几天,他们的辛勤工作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我最喜欢这部作品的主题歌《多少次雁來雁去》,由著名作曲家傅庚辰作曲。词中写道:五十次雁来雁去,五十次花开花落,五十次冬雪夏雨,五十次秋收春播。路已不是当年的路,河已不是当年的河,田野已不是当年的田野,村落已不是当年的村落。当年壮士们的豪气,已化做云天上灿烂的长虹;当年烈士们的鲜血,已化做大地上火红的花朵。

八
一九九零年到九三年间,淮舟往来高阳颇多。他在家乡旧城村北的公路边筹建一个平原书屋,吕正操将军为书屋题写牌匾,《平原书屋》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格外引人注目。书屋里摆满了高阳籍的作家和曾在冀中抗日时英雄人物的回忆录。比如,刘绳。出生在高阳县孟仲峰村人。曾先后任《战友报》社社长,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社长,八一出版社社长。刘绳长于传记文学写作,曾为《聂荣臻回忆录》编写组组长。著有《留给后世的故事》、《聂荣臻在晋察冀》、《平原人家》等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为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留下了丰富的史料。还有女作家崔旋的回忆录《过去并不遥远》,齐岩的《夕下拾零》和罗云的《热土与亲人》。在其影响下,家乡业余作家白正出版了《白正诗集》,续玉虎写了《我骑一匹桃红马》和张泉渌的《弯弯的小河》等一批作品面世。

九
《留给后世的故事》是冉淮舟和刘绳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这部书是准舟一九八七年八月一日寄给我的。书的扉页上写道:谨以此书一一献给我们亲爱的家乡;并纪念抗日战争五十周年。
全书共555页。书中收录了杨成武、吕正操、程子华和史立德四位在冀中指挥抗日的将领的题词,收录了抗日将领和军民与敌作战的十五幅珍贵照片。吕老的夫人刘沙在序言中写道:冉淮舟和刘绳,是在冀中生长起来的作家,在他们童稚的心灵中,孕育滋长着对英雄故土的眷恋。他们勤奋好学,又有严谨求实的作风,冀中这块抗战文学的沃土,势将产生更多更好的作品,把我们带回到抗战时期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诚如吕老在题词中说:这是一部冀中人民坚贞不屈英勇抗敌的史话,它将激励着我们世世代代为人类幸福和共产主义而奋斗。

尾声
啰嗦了九章,似是言犹未尽。淮舟寄给我以及让其侄子白正捎来著作还有十多部,比如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论孙梨的文学道路》、《津门信简》、《平原文学信稿》、《论冀中平原的抗战》上下《家乡的故事》、《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等等,都未言及。我在问自己,是否还想再写九章呢?


作者简介:张泽文,微信名抱水翁,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人。高级政工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楹联协会会员、保定市作协会会员、高阳县作协名誉主席,湖南宁乡市诗散文协会理事。编有《纺织之乡•高阳》《戏曲之乡•高阳》《留法勤工俭学发祥地•高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