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逝去的青春
一一《梦回青山》读后感
文/李巧艺
《梦回青山一一湖南邵阳知青回忆录》经过顾问李兰君,编辑部主任朱鹏涛和陈建湘、龙国武两位主编三个月的紧张的策划、组稿、编辑、审改,终于2022年7月上旬付梓了。
由于疫情情况,此书几经辗转到我手中已是2022年12月上旬了。
从快递手中接到沉甸甸的,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梦回青山》一书,我便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地从头至尾,把每篇凝聚着每一位知青心血和智慧的泣血之作,认真地拜读了一遍。
本书收录了74位作者撰写的74篇当年上山下乡的回忆文章和25首诗歌,征集了40余幅具有时代特色的黑白照片。 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歌,一幅幅图片,追忆着远逝的知青岁月,实录着艰难的知青生活。
读罢。掩案沉思,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的思绪随着一篇篇回忆文章穿过时间的隧道,重新又回到了青山,重新又回到了当年无望的崢嵘岁月。
书中每篇文章无不是当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挑水,砍柴。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修理地球的真实写照。现实太骨感。当时由于政冶条件以及多种缘故,他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力,失去了就业机会,错过了恋爱与婚姻的最佳年龄。现在想起,仍不免泫然。
五十年 世事沧桑,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当年懵懂年少的知青,如今已成为须发花白的老者。
文如其人。我仿佛听到他们一颗颗激烈跳动的心,我仿佛看到一位位为了祭奠曾经逝去的青春,已经到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老知青,戴着老花镜在伏案奋笔疾书。
曹禺有一句话:“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说我把人说清楚了。”著名的大文豪都这样说,何况我们这支笨拙的笔说得清吗?
当年知青中不乏有相对的幸运者。但当下有句很火的话说得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生活从来都不容易。”世上任何事情没有绝对,静好的岁月同样也不存在。要有天时地利人和,要有人遮风挡雨或者保驾护航才能实现。像当年小小年纪,人生地不熟。不但“壁上挂团鱼,四脚无靠档。”还在团鱼身上背了个沉重的大包袱,其艰辛可想而知。
我们都是一起下过乡的知青战友,千帆过尽,风景看遍,饱经风霜坚强挺过来的“看透生活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勇士。
最后衷心感谢李兰君、朱鹏涛、龙国武、陈建湘等无私奉献的编辑部成员!《梦回青山》的问世,为中国知青文化增添了一笔珍贵史料。“千年文字会说话。”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群知青群体的存在。您们做了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历史会感谢您们!
李巧艺2022年12月16日修改于北京寓所
【作者简介】
李巧艺,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县作协会员,现为城步县退休教师,退休后方入文坛。作品散见于纸媒体《苗岭文艺》《新花》《小学生作文辅导》《文萃报》等报刊杂志及“苗乡城步”、“人网网络”“当代文艺”“湘楚山地文学”“美篇”等网络平台。作品曾获全国散文大奖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