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回医疗在边陲(下)
6、整治山寨卫生
我们就这样,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对坝荷大队13个生产队进行普查,耗时22天。在我们深入村寨普查的这段时间,王金医生他们在三连的支持下,已经搭建了接诊室、化验室、手术室,并开展了首批接诊。
周队长召开会议,总结分析普查的情况:有820人接受普查,普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普查人群中男性450人,女性370人。百分之百有蛔虫,百分之九十有疟原虫,百分之六十患风湿病;女性百分之九十四点六患妇科病,百分之六十有性病。还有42人患各种疾病,需立即治疗。有19人已重病卧床,生活不能治理。
坝荷山缺医少药,群众大面积不健康和亚健康的情况,令医疗队员们震惊、难过和深感责任重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毛主席“6·26”关于“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非常必要、非常正确、非常英明。
大家认真讨论,找出影响坝荷山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原因。周仪生队长归纳为6条:
1,
卫生环境恶劣,长期人畜混居,大小便无厕所,随地乱解。下雨天寨子中污水橫流,晴天风一刮,满寨子乌烟障气,病毒到处飘散;
2,
不讲卫生的生活习惯导致疾病丛生。吃饭用手抓,且饭前不洗手;
3,
住的条件差,除傣族是竹楼,人离地面居住外,爱伲、瑶族的床铺都直接铺在地上,瑶寨又都在水沟边,地面长年潮湿,造成人人风湿,个个腰腿疼痛;
4,爱伲山寨的公房恋爱习俗造成性病和普遍的妇科病;
5,无医无药的情况十分严重;
6,生产方式极端落后,刀耕火种,每年毁掉大面积原始森林,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也破坏了生存资源。
针对严重影响坝荷山群众健康的6个罪魁祸首,医疗队决定釆取9条措施:
1,
广泛宣传卫生知识,让广大群众自觉养成讲卫生、防疾病的良好习惯;
2,
动员群众建牲畜圈养,挖厕所,大小便入坑,尤其大便不能随地乱解;
3,清理寨内拉圾,输通住房周围污水沟;
4,建议取缔恋爱公房;
5,建议爱伲窝棚和瑶族住房避开水沟,或疏通房舍阳沟,让房内保持干燥;
6,医疗队巡回医疗,至少十天内到各小队一次,为群众送医送药,防病治病;
7,对重病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全部接到医疗队住院治疗或转院到勐腊县医院和我院治疗;
8,为坝荷培训一批赤脚医生,至少一个寨培训一名,留下一支永不离开的医疗队;
9,为坝荷大队建一个卫生室,请示医院,调设备和药品,以解决坝荷大队
缺医少药的局面。
这9条措施,除第6条和第9条我们有主动权外,其它7条,条条都是难上加难的事。
医疗队党支部号召:全体党员要迎难而上,坚决打开工作局面!
话到好说,干起来真是太难了:你宣传要讲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群众说:我们吃水要到山脚背,哪来这么多水?你动员挖厕所,大小便入坑,群众哈哈大笑,挖什么厕所,我们满山遍野都可以方便,找那种麻烦干什么?你号召打扫寨落环境卫生,群众揺揺头:我们活路都忙不赢,哪有闲功夫;你叫疏通阳沟,保证排水,群众说,我们住在山头,就是洪水漫天,也淹不到我;你让撤公房?这是爱伲山千年不变的规矩。培训赤脚医生?全大队文盲占百分之九十几,没有一个初中生,初小生都才三四个;不砍山林,咋种旱稻?群众生活从哪里来?
难啊!难!每一条都难于上青天。


巡回医疗途中
没有困难还要我们来坝荷山干什么?139人在困难面前从来都是说“不”字,我们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139人都是一往无前,决不后退半步的。为了坝荷山各族人民群众的健康,就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们也在所不辞。
在乱如麻的局面下,周仪生队长说:先从挖厕所开始,打开突破口。
说干就干,就从坝荷寨开始, 因为三连在坝荷就有两个厕所,粪便作为农家肥,用于种蔬菜和各种瓜果,菜蔬长势喜人。由于有三连作示范,坝荷寨群众对于建厕所能够接受得了。我们先在寨子东、南、西、北,选点挖了四个公厕,再推广到其它寨子。
医疗队从麻木树供销社买来锄头、砍刀,除正常巡回医疗和接诊外,加班加点、大干苦干,先挖坑,砍木棍铺上,盖棚挡雨。费了十天,终于建成了四个厕所。然后一家一户去动员群众大小便入厕。群众也不反对,听了只是笑。
过了几天,医疗队派人去检査,各个厕所都是干干净净的。问群众,他们说:“不习惯,解个便还要跑那么远,我们一出门就可以解小便,每棵树丛都可以解大便,去厕所多麻烦?再说,你们挖那个坑能装多少?窝满了咋办?(爱伲山寨刀耕火种,不用肥粪)还得要人挑走。”
群众说的, 有些方面我们还真的没考虑到。连队种有菜地,粪水可以用来施肥。我们就把生产队长请到三连,看三连种的蔬菜。队长告诉我们:“山寨群众不种菜,要吃菜时,到竹林中剝竹笋,到森林中摘木耳,在水沟里捞青苔”。我们说:“你们不是种稻谷吗”?队长说:“爱尼人种的是旱谷,烧了山后,撒上谷种就不管了,到谷子黄了就收割,用不着粪肥。”
那时是集体生产,我们和队长交流了几天,终于说服了队长,让他带领群众在寨子边开上几块田, 种植水稻试验一下。我们医疗队队员大多来自农村,可以作技术指导。队长同意。我们就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指导社员挖梯田,
梯田造好后,我们组织群众将寨子里的粪泥挑到田里,从傣族寨找来水稻秧种上,一个月水稻就转青,比旱稻生长得好多了。群众见了很高兴,造田种水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们还指导群众种红著、种花生、种蔬菜,改变刀耕火种的生产习惯,也把粪肥的归宿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
小小瑶族童女承担带弟妹重任
爱伲山寨,牛、马、羊、猪、狗,全是散放。寨中牛屎、马屎、猪屎、狗屎到处都是。要改变这种习惯,谈何容昜。我们只能釆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发动基本群众,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大队赤脚医生九岗家就住在坝荷寨。他是坝荷大队原大队长,因年龄大了,又懂点草药,公社就免去了他大队长职务,让他当赤脚医生。九岗虽不当大队长了,但威望还在。我们就动员九岗建圈,圈养牛、马、猪、羊;九岗跟着我们,对医疗队很友好,他就按我们说的办。又动员他的亲戚干,一家接一家,一户带一户,全寨21户,有13户对大牲畜实行了圈养。
这些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觪决问题,群众工作是艰苦而细致的,更需要现身经历。
有一天,坝荷寨一个11岁的少年突然肚痛,遍地打滚,被急送到医疗队。周队长和医生们一检査,“蛔虫。”几粒驱蛔药服下去,那孩子就要解大便。医生们用便盆接住,几十条蛔虫, 互相钩绞,长的有几寸,短的寸余。一会儿孩子就不叫痛了。
医生们就用这些蛔虫作实例,让群众来看,又给他们讲这些虫子是怎样钻进人的肚子的。这样一讲,我们的卫生知识宣传就有人相信了。
面对取得的突破, 医疗队并没有满足。我们知道,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
7、坝荷山上第一例大手术
在坝荷,139医疗队成了人民群众眼中的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马迁山寨富玉沙大嫂,肚子上长了一个大包,已经十多年了。开始只有鸭蛋那么大,渐渐的富玉沙的肚子就象端着一个大盆,近些年已卧床不起。医疗队巡回医疗,发现富玉沙的病情,周队长决定,把富玉沙接到坝荷山治疗,要让富玉沙重新站起来,恢复正常人的生活。
富玉沙被抬到坝荷医疗队接诊室,医生们进行会诊,富玉沙是良性肿瘤。要让富玉沙重新站起来,就必须手术切除肿瘤。
手术摘除?谈何容易。到哪里去为富玉沙手术?送县城?不要说80多里密林小道爬山下坎的,富玉沙经不住折腾,就是到了麻木树, 去勐腊县城那一百多公里土公路, 没病的人都会被颠簸得死去活来,就别说富玉沙这样的重病人了!
难道就这样眼睁睁看着富玉沙等死?不!决对不!这不是139人的风格。139人决不会让一个病人痛苦,更不会让病人去等死。王金医生说:我们就在坝荷山为富玉沙做包块切除手本。

全心全意为边疆各族人民服务的139野战医院医疗队
在坝荷山做肿瘤切除术?这真是说起好玩哦。坝荷山有什么条件?那间简昜手术室,还是医疗队自已设计、自己制作墙板箱筑的土墙壁;墙壁上挂的挡尘布,全是医疗队员们的床单;手术床是医疗队自做的竹床。这里没有电,手术照明只能用电筒。像这样的手术条件,一般的清创、包扎,切除个阑尾,还可以凑合,做富玉沙这样大的肿瘤切除术,谁敢打包票?再说,血源从何来?没有血源作保证,这种手术谁敢做?
在周仪生队长的主持下,医疗队医生们把一个个问题分解,提出克服的方案。为慎重起见,周队长派王金医生回医院汇报。
院党委十分重视,派两名外科医生,备了一应手术用品,到坝荷山协助医疗队手术。王金还从县城买了十支五节电筒,一箱电池,以及手术需要物品。
在王医生回院的几天时间里,医疗队进行了动员,人人参加配血,准备为富玉沙手术提供血源。三连听说医疗队要为富玉沙在坝荷山做手术,知道医疗队人少,血源难以保证,罗连长就找到周队长,要求让三连干部战士与富玉沙血型合的参加配血。
边防部队任务特殊,不管干部战士都化验过血型,连队有豋记,所以把富玉沙血型一对照,全连有33人血型可用。周队长皱紧的眉结舒展开来,他激动地握住罗连长的手,连声说:“感谢三连,这下我们就更有决心了”。
考虑到边防部队的实际,周队长把血源分三块,先是医疗队员,次为三连连部官兵,如果前二批都不够,再动用前哨的战士。因为边防前哨担负着巡逻执勤任务,不能过多干挠边防战士执行任务。
血源有了,氧气怎么办?叶发祥和小冉说:我们到麻木树公社去背。这两个来自农村的大力士,在九岗家借了两个背架,到麻木树医院背来两瓶氧气。
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在一个天高云淡,阳光灿烂的上午,坝荷山开天劈地第一例手术开始了,坝荷山数十名群众一清早就把手术室围得水泻不通。
王金主刀,医院派来的两名外科医生参与,周队长现场指挥,麻醉、输氧,开刀、输血。手术进行了7个小时,富玉沙重达17斤的肿瘤被切割下来,手术室内外一片欢呼,紧张手术的医生护士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富玉沙手术成功了!麻醉有效期一过,富玉沙清醒过来,摸着癟下去的肚子,眼泪夺眶而出。她的丈夫乌微也跟着喜泪横流,这个爱伲汉子,扑通一下跪倒在王金的面前:“感谢毛主席派来的神医,139医疗队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活菩萨” 。


准备手术物资 手术中
在医疗队精心护理、治疗下,只短短15天,富玉沙就康复出院了。
富玉沙出院那天,爱伲山寨像办大喜事一样,马迁寨全寨群众敲锣打鼔到坝荷山来接富玉沙出院,坝荷寨几十男女自愿集结欢送,鞭炮齐呜,人声鼎沸,热闹非常。 富玉沙家杀猪宰羊,庆贺富玉沙重生,感谢共产党,感谢139医疗队,感谢三连,感谢山寨乡亲,硬是把我和周队长、王金医生及几个医疗队员生拉活址拖到家中,千恩万谢。
8、把边疆人民的疾苦放在心坎上
139医疗队的同志们,在执行毛主席“6.26”指示,为边疆各族群众服务中,谱写了一曲曲爱民歌谣。
医疗队队长、主治军医周仪生,在医疗队既是领导,又是队员。每次出诊或下寨巡回医疗,他都身先士卒,同志们知他体质弱,又有胃病,都想让他在接诊室工作,以免爬山涉水,饥一顿饱一顿加重他的胃病。周医生总是说:“没啥大不了的事”。边说边走在头里。
泡竹普瑶族寨青年鲁弄,到山里劳动,,脸被犲狗抓伤,送到医疗队,军医王金和化验员冯炽伟,冒着生命危险,进深山、下江边,釆药制膏。需要植皮,战士小徐撸着袖子,请求献皮,王医生含着泪,从小徐臂上取下一块皮给鲁弄植上,修复了鲁弄被撕破的脸。魯弄说:“139医疗队不仅保住了我的脸,还给了我一个完整的家”。原来,魯弄巳定了婚期,如果那脸上的大口子不及时医好,他还能如愿娶到心爱的姑娘吗?
加布托寨的爱尼族大爷班达,已是65岁高龄的老人。他到山上去砍烧禾柴,不幸从悬崖上摔下半崖中,垂吊在岩上的一棵树上。那树枝承受力极弱,随时都有可能被压断,班达生命危在旦夕。

任医疗队指导员的我 我(左2)和战友们在一起
我带着几个队员,火速赶到出事现场。不看则已,一看惊心动魄。班达吊在一棵树上,这棵树离山头有20多米,下面是万丈深渊。
护士叶发祥请战,“指导员,我下去救大爷,我是共青团员”。
医生、护士们举起右手,争着要任务:“指导员,我们去。”
同志们争着、抢着。我看着医疗队的同志们,眼中转动着泪花。说:“同志们,都不要争了。小李、小冉你们把粗藤抬过来,找一棵大树打好结子,你二位负责牵引藤条;王医生,你作好准备,伤员一吊上来,你就组织抢救。各就各位”。说着,我把藤条往自己的腰上捆。命令道:“放藤条”。两棵藤条缓缓地放下。我被吊在空中,无巴无靠,时而象秋千晃荡,时而象顽猴蹦跳。我拉着山岩上的树枝藤条慢慢靠近班达。负重着班达的那棵小树,根须已被拨出,正发出嚓嚓的断裂声。情况危急到顶点,我用一只手拉着岩上的一丛树枝,一支手抓住班达的裤带。此时,担着班达的那棵小树连根拔起、掉下万丈深渊。我只得双手紧紧抱住班达,任凭藤条在空中打转。随手将另一根绳索捆住班达,两人紧紧抱在一起。
掌握绳索的小冉他们,见机急将藤条提起。王金医生迅速把抢救药箱打开。
班达被救上来了,我却因此负了伤。全身20多处被碰伤和擦伤,手臂还被划了一个20多公分的口子,鲜血汩汩往外流。
医疗队队长,主治军医周仪生,不顾年大体弱,哪里有病人,他就出现在哪里。
布里寨妇女都春,腿部长了一个脓疮,周仪生每天都上山釆草药,定时到布里寨为都春换药。一天,天上下起瓢泼大雨,都春心想,这么大的雨,周队长不会来了。谁知,周队长还是冒雨按时赶到都春家中,为都春换了药。都春赞叹道:“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好人,解放军医疗队比亲人还亲”。
秀花山寨大爷达丹,患有严重的哮喘,走路、干活都很吃力。秀花山寨离坝荷有40来里,且要下一山爬一山又下一山,周仪生每星期都要到秀花寨为达丹治疗。一次,周医生因抢救一个病人,从早忙到晚,等抢救的病人病情减轻了,脫离了危险已是下午5时。周医生把诊所工作交待给孙晓霞,带上叶发祥,背着药箱就往达丹家跑。直到夜间11点才赶到,按时为达丹作了治疗,达丹感动得泪流满面。
一天,雷雨交加,盘新龙寨跑来一个青年,说他们寨中一社员在山上砍树时,不慎被树干压着了,生命垂危。周仪生连雨衣都来不及穿,叫上王金和黄建新,就钻进了雨帘,跑步直奔出事点。伤员巳奄奄一息,王金医生实施口对口呼吸,黃建新根据周医生指令,注射强心剂,终将伤员抢救过来。当时治内伤的药不够,周医生一面安排王金他们处理外伤,带着两名青年,不顾坡陡路滑,进深山釆草药。回到寨子,又亲自煎药给伤者服下。
象周仪生这样把群众疾苦装在心里,一个心眼为边疆各族群众服务的事迹,在医疗队比比眥是。
军医孙晓霞,早就到结婚年龄了,婚期定在“8·1”,可组建医疗队时,她坚决要求参加,并和男朋友商量,把婚期推迟。来到坝荷山,孙医生不畏艰难险阻,长年累月奔波在坝荷大队山山寨寨,走进一栋栋傣家竹楼,出入于一个个爱伲窝棚,送医送药到瑶寨山庒。她泼辣、雷励风行,哪里有病人,她就出现在哪里。一天,孙晓霞刚从云头山回到坝荷点,气没喘一口,水没喝一杯,听说傣族寨一个妇女病重,又带着马利群、黄建新向关累田坝奔去。

兢兢业业工作的医疗队员马利群
马利群算是医疗队年纪最小的,但她干什么都很好强,哪里最艰苦,她就去哪里。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 一天下午,医疗队所有的医生、护士都离医疗队住地去巡回医疗了,只有马利群在坝荷点接诊室, 秀花寨群众请路过的坝荷寨一个大爷带信给医疗队,说寨中有十多人突然腹泻,有几个还很严重。
是等其它人回来再去,还是自已赶快去为群众送医送药?马利群深深懂得,病情就是命令。她来不及多想,收拾一应药品,就朝秀花寨跑。 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钻进无边无际的大森林,这要多大的勇气?就是大男子汉,孤身一人在几十里无人烟的森林里走,都难免心虛害怕呀。我们的马利群心中想的是群众,是人民的疾苦。由于马利群及时赶到,把药送到一户户病人家中,有效地止住了痢疾蔓延,使群众减轻了病痛。事后我们问她,你一个人在森林中走,不害怕吗?她说:“当然怕。但一想到十几个病人需要治疗,就什么也顾不了了。”
多么扑实的语言,多么崇高的境界。
化验师冯炽伟,从入寨以来,天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有的常规检验我可以帮他一下,主要的就靠他一人。坚持了两个月,他真病倒了。高烧39度几天不下,还要坚持工作。后来昏倒在化验台上,同志们将他急救苏醒过来,他又扑上化验台。
护士黄建新的母亲病重期间,她的亲人接连给她发了六封电报。医院批准黄建新回家探亲,照护母亲。黄建新拿着电报和医院准假的条子,抺去了泪水,将电报往怀里一揣,又投入了紧张的为群众防病治病中。
医疗队人人的事迹都可以写一本书,都可以谱一曲歌。这,就是毛主席派来的139医疗队,这就是人民子弟兵的缩影!
9、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医疗队
139医疗队,把坝荷山各族群众的健康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时时事事想着边疆人民。
对于坝荷山缺医少药的情况,医疗队员们感到歉意。他们说,解放都20多年了,这里还连一个医生都没有,决心为坝荷山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医疗队来到坝荷山后,首先把三连和坝荷大队的卫生室建设放在第一位,他们向院党委申请,无偿向边防三连卫生室和坝荷大队卫生室,提供了上千元的药品和医疗器械。
有了卫生室,还得有懂业务懂技术的人才,才能让药物和器械发挥作用。
大队的赤脚医生九岗,祖辈懂得些草药,传授给他,他就用这几位草药,为当地爱尼人治病。
说九岗行医,其实他除了认得七八种草药可以治病外,其他什么都不懂。医疗队就把九岗编入医疗队,让他同医疗队一起出诊,一起巡回医疗。教他把脉,教他使用听诊器,教他认药名,教他打针。每遇一个病人,医疗队的医生们就耐心地给他讲,这是什么病,什么情况引起的,用什么药治疗,一样一样地传授知识。


与赤脚医生培训班学员在一起
九岗不识汉字,人又上了年纪,学起来非常吃力。王金医生就叫九岗把床搬来和他住,一有空就给他讲医疗卫生、防病治病的知识。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传、帮、带,九岗还真学到了一些本领。诊病有四五分准确,治疗也比较能掌握要点了。。
另一个赤脚卫生员米干,是个亭亭玉立的爱尼女青年,是爱尼山寨第一个小学生。她小学毕业,坚决要求回家乡,为家乡人民服务。这为医疗队把技术留下来,有了实在的依托。医疗队把米干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帮助她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针对坝荷山常见的疾病,医疗队让米干跟随孙晓霞医生学习,让她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各种疾病的珍断和治疗过程。她不懂的,军医们就一件件,一样样地教,直到她弄明白为止。
按照医疗队工作计划,医疗队在坝荷山建起了卫生培训学校,每个生产队选送一名有文化的青年,每个前哨排选派一名战士到卫生培训学校学习。
培训医生、护士,可不是那么简单。各生产队选来的人,全是小学二三年级文化程度的青年。他们有的连汉话都说不了几句,药名特别是英文更看不懂。
针对这些实际,我们采取以下措施:一,先从提高文化知识入手。由我担任文化教员,从教识字入手。为了让各族派来的培养对象能认识汉字,我编制了课文,请九岗当翻译。九岗不仅会讲爱伲话,还会说瑶语、傣语。我教一个字,由九岗用爱伲、瑶、傣语给学员翻译。这样,还是有很大效果的。但是由马利群教的英语,由于九岗听不懂英语,他无法理解和翻译。马利群就用实物和挂图教。一个单词要教很多遍。认识一个药名,要好几天。有时,小马沉不住气,我总是鼓励她:耐心施教,一定会出奇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耐心的帮助,参加学习培训的17个学员,都能认得一些常用汉字和英文药名。二,由周仪生医生、孙晓霞医生讲常见病防、治知识,结合坝荷大队常见的疟疾、钩端、蛔虫等疾病,用实际病例讲解如何诊断、如何用药;由冯炽伟教看显微镜里的各种原虫,不断提高参加培训人员的学习热情。三,由黄建新、马利群、叶发祥教治疗方法。为了让学员们尽快学会打针和针灸,黄建新、马利群、叶发祥还让学员在他们身上练习、找准注射体位和扎针穴位。四,带领培训人员下村寨,一边为群众防病治病,一边让培训人员实际操作。如到藤篾山,有个爱伲群众发高烧,时冷时热。周医生就先问学员:“这是什么病?”学员有答感冒的,也有答发烧的,也有答患疟疾的。周医生就从病人的各种表像告诉学员:“这就是典型的恶性疟疾”。这样教、学,学员就记得牢实,掌握诊断知识就来得快。
藤蔑山派来学习的爱伲姑娘乃嗄,只读过二年级,人很聪明好学,唱得一嗓子好歌。孙晓霞、黄建新就和乃嗄交朋友,向乃嗄学习唱爱伲歌,白天黑夜带着乃嗄为病人治疗,使乃嗄进步很快。

认真培训每一个学员
怕良寨的山央,是个16岁的小女孩,才读过三年级。开始来接受培训,对学文化、学英语,感到吃力,借故回家就不愿再来了。我和孙晓霞、马利群几次到她家,劝她回学习班,她就是不愿参加培训。就在此时,山央的妈妈患急性胃肠炎,痛得遍地打滚。山央跑到医疗队,周仪生医生和叶发祥赶去了,只服一次药,山央妈妈就不痛了。周仪生借机对山央说:“如果你学到了诊断知识,就知你妈妈是急性胃肠炎,按病情给她服几颗药,就不会让她痛得这么利害。”山央妈妈也动员她回培训班参加学习。
就这样,小山央又回到培训班。每天听课都专心致志,实际操作时勤问、勤练、勤记录。很快,山央就能诊断一些常见病,也能说得出要用什么药治疗。
医疗队象一台孵化机那样,为坝荷培训了一支永不离开的医疗队。课堂上、书本上的知识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实践。医疗队采取边教学边带着实践的方式培训,大胆地放手让学员们动嘴问,动手操作。
为了使医疗队撤走后,小手术能在坝荷开展,军医王金决定教米干学外科手术的技术。这当然是很难的。王金就买来活狗,由米干操刀,王医生看,指点怎么操刀,怎么手术,怎么缝合。为教米干学习手术技术,王医生整整买了20条狗。医疗队的同志们戏称:“王医生既带了徒弟,又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在139野战医院医疗队的精心传、帮、带下,一支坝荷山永远不走的医疗队培育起来了。坝荷山缺医少药的状况也已成过去。毛主席“六·二六”指示,在祖国西南边陲开了花,结了果。
每当人们提起这一切,都会翘起大拇指,夸赞139野战医院边疆医疗队是“山寨红医兵”。
10、奔赴救灾第一线
1975年9月中旬,雨,倾盆大雨,天像被捅破一般。
勐腊县瑶区公社告急, 南腊河暴涨,百年不遇的大暴雨从天而降,洪浪滔滔,瑶区人民经受着史无前例的煎熬。
瑶区与坝荷是近邻,勐腊县革命委员会命令139医院边疆医疗队紧急赶赴瑶区抗洪救灾。医院通知我们:“轻装急行军到麻木树。”
救灾如救火!我们只带随身日用品,连滚带爬从坝荷山奔向麻木树。医院驾驶班方孝驾驶嗄斯车到麻木树接到我们。并告知:医院正组织第二批赴坝荷山医疗队接替我们的工作。
车到红旗公社,去瑶区的公路已被洪水冲毁, 我们只得弃车攀行了。之前,医院已派人将救灾药品和消毒液送到红旗公社,我们整顿了一下,女同志背着药箱,男同志背着消毒液,负重前进。
雨不停地下着, 道路崎岖而危险,被洪水冲毀的路,大坑小凹,高一步低一步,步步艰难。脚在泥坑中跋踄,每一步都要费很大力气,鞋子常被陷进泥溏里,拔都拔不出来。

洪灾就是命令,我们逆行前进,赶往瑶区,投入抢险救灾中
走到中途,连小路都被洪水冲断了,傣族群众架着独木舟来接我们。坐了十多分钟的小舟,又下舟步行。脚跋在稀泥中,脚颈生痛生痛。我们顾不得这些,心中想的是尽快赶到瑶区,投入抗洪救灾。走到下午6时,到了一棵大树下(2009年139战友重返勐腊,到望天树风景区, 映像中就是当年我们路过的地方),我们是又饥又饿,只得靠着大树,站在泥泞中,嚼几口干粮。
路越走越艰难,天渐渐黑了下来,向导都无法确认路怎么走,我们只得先派人同向导一起探路,能走通了就用电筒发信号,大家跟上;探路不成功,又调转头来再探路。就这样,艰难前行。有的地方,水淹到胸脯;有的地方,无路可走,只得脚手并用,爬着走。
好不容昜到了瑶区勐陇,我们被县救灾指挥部指定,在勐陇寨安顿下来。勐陇生产队队长岩香,把我们分散安排到6户傣族竹楼住宿。
我们刚放下背包,就接到勐腊县抗洪救灾指挥部通知,力图瑶寨还有十多名老乡被困在洪水中,其中有一名重病人。我叫上王金、孙晓霞、马利群、叶发祥背上药箱,拿上电筒就跟着抢险队出发了。
走了一段路,就见漫无边际的滔滔洪水。指挥部准备了两个大竹排,我们分乘竹排,每个竹棑由6个傣族群众划着,我们也不知道力图寨在什么方向,有多远,只得由竹排随它去。竹排行着行着,一个大浪打来,竹排发出咔咔响,捆挷竹排的绳索有几根被打断。有人大喊一声:快挷上!我们迅速将打断的绳索接上,避免了排毀人落水的状况发生。
经过几个小时与洪水搏斗,竹排终于接近力图寨。由于浪太大,竹排无法靠岸,我们也顾不得水深水浅和浪高水急,冲下竹排扑向寨中。

在瑶区公社
力图寨大多数人已安全转移,只有10多个老头老奶,他们恋家就是不走。我们也不管他们情不情愿,一个背一个,硬把群众背上竹排,运送到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安全转移。
那个病人是个中年瑶族妇女,患了重感冒,一量体温,39.7℃度,医生们赶快用酒精降温,打针,输液,转移。直到浚晨5时,我们才返回勐陇。一个个累得精疲力尽,全身像散了架一样。 第二天一早,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到安置灾民点,为群众体检、消毒、送医送药。
到第八天,洪水渐渐退去,灾民们不顾一切返回自己家园,医疗队的任务就是确保洪灾后病疫不泛滥。我们背着消毒液,一个寨子一个寨子,一家一户消毒,给群众送去预防疫情的药品。为不让一个群众感冒,每到一寨, 医疗队都要釆草药熬汤剂,“强迫”灾民服下。
接着就是帮助灾民恢复家园,恢复生产。为灾民建房、造田、插秧、播种。
我们在瑶区抗洪救灾一个多月,圆满完成各项医疗保障和救灾任务 。
由于我们离开坝荷山后,医院的第二批医疗队已经上山接替了我们的工作,于是我们奉命与县抗洪救灾指挥部一起班师回营,从而结束了一年多来的医疗队战斗、工作和生活。
医疗队从瑶区完成抗洪救灾任务,回到医院解散后我决心用医疗队的事迹撰写一篇长篇通讯。
我把一年来医疗队在坝荷山为各族人民送医送药的事迹疏理一遍,并查看日记,认真思考,反复提炼主题,写就长篇通讯《山寨红医兵》。
《山寨红医兵》寄出不久,被新华社发了通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华语广播电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解放军报》、《光明曰报》、《健康报》、《后勤通讯》、《国防战士》报、《云南日报》等14家报刊、杂志登载。
医疗队的这段历程,几十年来一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永远。
(校编:李翔昌)

作者简介:
余泽江,蒙古族、作家、大专文化、中共党员、贵州省毕节市人。1968年11月入伍,历任战士、卫生员、政治干事、指导员、战地新闻报道组长、昆明陆军学校政治教官。1985年4月转业,历任主任、局长、书记;秘书长。一生以爬格子为己任,著有长篇小说《三节草》、《惜别凤颈桥》、《贤妻似镜》等;记实文学《淬炼年华》、《山路弯弯》、《有故事的人生》等;编著《七星关区史志人物选》、《密林一三九》、《七星闪耀》等大型文献;成书有《泽江获奖作品选》、《泽江散文集》等作品。2009年退休,现居住毕节市七星关区麻园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