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之赞
作者:刘森林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我读过的初中语文上有一篇《青山翠竹》的课文,文章作者与内容已基本无印象,但这篇课文的题目就象一幅美景图映在我的脑子里,以致几十年都不曾忘记,很多时候隐隐约现,似乎成了自己心中向往的一个地方。
近日无聊,慢步深圳街道,无意相遇“翠竹公园”,心中甚喜。
据介绍:翠竹公园以山地丘陵为主,最高峰海拔153.24米。园内的各式建筑突显竹文化特色,约2公里长的公园主道环绕整个山体,6条登山道互相连通,直达山顶观景台,可远眺深圳美景。
我们从西门进入公园,左转沿宽廠平坦的柏油路前行,两边的翠竹或高或低、或疏或密,如异乡见故友,夹道欢迎。有的几根翠竹互相拥抱,情同手足;有的青竹黄竹同框,尤如和睦的全家福;有的青竹挺拔,那未脱的苞叶,酷似身披风衣的侠客;有的老竹面如黄钟,劲节虬龙,凸显精神。天地造化,植物也具人性。
行至山南面,有一段陡峭的石墙,石墙上采用浮雕的方式描绘了与竹有关的典故。
取题李白《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意境的浮雕,画面中的童男童女,憨态可掬,形象鲜活饱满,令人遐想。

取题“竹林七贤”,让游人看到了三国魏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等七位文人,在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的场情,令人神往。
公园主题以竹为基调,全园贯穿竹的观赏、文化、科普等,形成竹类大观园。
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雪、沥雨经风,倍受中国人喜爱。古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随”。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在公园东侧有一文化长廊,以科普的方式,从历史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竹文化对精神生活方面的贡献。
竹,作为一种绘画符号,萌生于隋唐,勃兴于宋代,清代达到竹绘画创作高峰。北宋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世尊为墨竹绘画鼻祖。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等,明代的王绂,夏昶等,清代的石涛、郑板桥、吴昌硕等,都是树一代画竹新风的画竹大家。

竹,作为一种文学符号,是中国古代诗人咏不尽的对象。诗佛王维曾写道:“闲居日清静,修竹自植栾。嫩节留余葬,新丛出旧阑。细枝风响乱,疏影月光寒,乐府裁龙笛,渔家伐钓竿。何如道门里,青翠拂仙坛”,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绘竹画卷,突出了竹在风中、月下及仙坛旁的风姿绰约,既形象地再现出竹的形式,又生动地勾画出竹的神韵。
竹,生殖力旺盛,作为一种图腾符号,被人们赋予送子和延寿的神秘力量。在中国流行着“夏种树,冬种竹”的诞辰礼俗,竹成为婴儿诞生的一种重要符号。西南少数民族彝族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开天辟地的太古时代,有一个蓝竹筒中爆出一个人来,他的面貌似猴类,初生出就会说话,其名叫亚槎,住在地穴……”彝族人认为其祖先由竹所生,族人与竹有血缘关系,视为“祖竹”而加以崇拜。
竹与松、梅被誉为“寒三友”、与梅花、兰花、菊花被誉为“四君子”。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符合造园要求自然、纯朴的潮流,是古典风格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竹,更是一种品格符号。竹子挺直、坚韧、有节、四季常青被赋予“浩然正气”的指述意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种人格符号。不少文人墨客以竹自喻,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中国不仅是竹的故乡,也是世界竹文化发源地。从远古时期到现代文明社会,竹制生活用品、竹制工具、竹制艺术品、竹制建材,一直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指出:东亚文明从前被称为“竹子文明”,而中国则被称为是“竹子文明的国度”。
在公园东侧也建有一文化廊,在这里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自有人类文明以来,竹类植物在应用与开发方面的文明进程,让我们领略到竹的前世今生。
竹之美———音韵之美。竹是中华民族民间乐器的重要制作材料,被列为中国古代音乐分类“八音”之一。甚至常用“竹”代表管乐,用“丝竹”代表音乐。竹笛、竹箫、竹号、尺八、喉管、竹板、竹口琴、切克、竹琴、渔鼓、竹鼓等各种竹制乐器琳琅满目。
竹之美———食材之美。竹笋是中国传统的山珍之一,被誉为“蔬食第一品”。我国有200种以上的竹笋可供食用,其中品质优良的竹笋有50多种,如毛竹、麻竹、早竹、雷竹、五月季竹、黄甜竹、龙竹等。

竹之美———工艺之美。在蔚为大观的中国工艺品之中,竹制工艺品是颇有特色且种类繁多的一类。拥有大批闻名遐迩、制作精湛的作品。如自贡竹丝扇,成都瓷胎竹编,梁平竹帘等。竹雕刻也十分成熟,出现了“嘉定派”和“金陵派”两大雕刻流派。
竹之美———建筑之美。竹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在南方竹乡,尤其是岭南,竹楼不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玩乐之所,而是寻常百姓的居室。少数民族的竹楼房舍如壮乡的竹楼,一直延绵至今,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世界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竹之美———服饰之美。竹对中国人的衣饰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衣着是无言的文化。竹子根据自然界的春夏秋冬,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还有用竹编织成竹衣。早在3000年前,人们就用竹子来制作防雨用的竹鞋、竹斗笠,一直沿用至今。
竹之美———器具之美。日常器物为人们的创造物。竹材被中华民族大量用来制作各式各样的日常生活器物。竹制日常生活器物构成一幅别致的中华民族生活风俗图和中华文化景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生活艺术化的日常情趣。竹材被广泛用于竹制饮具、竹制家具、竹制生产工具等。如:
文具类的毛笔,笔筒等;
家具类的竹椅、竹床等;
厨具类的碗筷杯勺等;
还有男人用的烟杆、女人用的梳篦、文人的纸扇、老人的拐杖等等;竹,就象一位慈祥的老人对我们的生活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包容和关怀……
步出公园回首远望,心中感叹:好一幅“青山翠竹”风景画!
在返回租住房的地铁上,我情不自禁的在心中默念:“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咏竹》是革命烈士方志敏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讲述了尽管眼前压力很大,困难重重,但终究有雨过天晴的一天,到时候还是昂首挺拨,与天同高。
不经意间走进翠竹公园,不经意间又学到了与竹有关的知识,在耳闻目染中,似乎扩宽了自己的胸怀,增加了见识,净化了心灵。仿佛走进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心怡境地,仿佛与竹有了缘分,又仿佛感觉到竹就是我的良师益友。记得多年前我曾拟过一副咏竹联,在此不仿作为本文的小结:
掘土即日便有节,
凌雲之处仍虚心。
2022年11月
写于深圳龙华

作者简介:
刘森林,湖北省监利市人,退伍军人,共产党员,曾做过人武、行政工作。喜欢读书,在网络文学平台上发表过诗歌、散文,退休后在深圳打工。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