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顽童
文/许世孝
小人物传奇
返老还童,不过是美好的愿望。人上了年纪,仍然童心未泯,还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便可达到鹤发童颜的效果。
我们村有个外号叫老顽童的。一听这个名字,就会想到他一定活泼。古语,老要精神少要乖。活泼自然是优点,但要做到活泼而又可爱,就不那么容易了。老顽童的可爱之处,就是脾气好,不知道生气,从没给谁红过脸。来到世上五十多年了,因为个头还是长不高的缺陷,一直没结过婚。再加上他的性格跟小孩子似的,嘻嘻哈哈没个大人样,老顽童这个外号,按在他头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像老顽童这一类型的人,大抵都讨人喜欢,死后的盖棺论定也是,某某是个好人,一辈子没有脾气。
比如,老顽童刚理完发,剃个光头,人家就会拿他开玩笑,不管什么场合,用巴掌照他头上“啪啪”打几下,说:“剃头不告讲,搂头三巴掌。”更有甚者,还把他的头夹在腿裆下戏弄。这种带有侮辱性的玩笑,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而老顽童只是“嘿嘿”笑笑,双方都不伤和气。
有另一种人,整天阴沉着脸,沉默寡言,给人的印象老谋深算,也让人提心吊胆,对此,大多采取的是远而疏之为妙。大家习惯把人的性格归结为:沉稳,跟阴险是孪生子;而活泼,则是忠诚直爽的同义词。像老顽童这种人,是没有内心世界的,七情六欲全表在脸上,透明得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特别他那张嘴,口无遮拦,似鸭子跑进茅厕里,尿里也呱嗒,屎里也呱嗒,心里咋想就咋说,不计后果。这种人没有坏心眼是不假,但成不了事。若是搁在如今,到人才市场去应聘,人家肯定不要,怕他容易添乱。
老顽童也因为这张嘴,就曾经惹过一次乱。那是刚解放时,此地年年发大水,村里人都外出逃荒,到南京浦镇一带做工。老顽童个子矮,做工没人要,后经人介绍,接了一份差事,不用出力,还能挣大钱,给当地人家撂死孩子。撂一次几块大洋,当时能买百来斤大米。而付出的劳力,只需将死孩子撂到城外的乱葬岗即可。解放初期医疗条件差,小孩一落地,得七天疯的病多,死亡率极高。因此给人撂死孩子就成了一门职业。这个行当虽被人鄙视,但东家是很看重的。孩子死了仍是心头肉,都希望孩子一路走好。孩子的后事料理,全靠撂死孩子的人身上。尤其是一些有钱人家的孩子,身上少不了佩戴金银珠宝之类的,东家为防止撂死孩子的途中截留,所负辛苦费往往出手大方。但那些贵重物品仍被贪婪者视为外财所得。
老顽童初次出道,接过死孩子时,东家给他钱时,老顽童觉得不好意思,心想人家死了孩子够伤心的了。于是就说了句客气话:“这次钱算了,下次再说。”
老顽童本是好意,可东家不愿意了,这等于咒人家还要死孩子,结果被东家狠狠地揍了一顿。
经过这场笑话,老顽童从此知名度猛增,也成了日后大家的笑柄。只要有人遇到不想办的事,说就:“老顽童撂死孩子,下次再说”。
一碗面糨
老顽童还闹了个笑话,让他的名声更上一层楼。
生产队的时候,一天到晚想的就是吃。六十年代想吃饱,七十年代想吃好。所谓好,不是鸡鸭鱼肉,指的是好米好面。我们把高粱、玉米、山芋干等粗粮面,叫作孬面,只有小麦面才称得上好面。好面分两种,一种是现在吃的去麸皮的白面,另一种就是过去连麸皮一起机出来的,面粗,颜色发黑,也叫好面。小麦面稀罕,只有在收麦子阶段才有,到收高粱时就没了。过去有句古语:女人巴着做月子,男人巴着收麦子。就连过去大地主家,过了八月十五,就改换包皮馍了,就是用好面擀成薄薄的皮子、包着孬面做成的馍。
再以早,没有机面机的时候,小麦是用磨推的,然后用罗筛来罗,罗的遍数越多,面越粗,麸皮都混在面里了,颜色也不好看。头一遍罗出来的面,又细又白,我们称作头罗面。那是平时吃不上的,是用来办喜事时蒸大馒头,给女方下礼的,可见头罗面何等地稀罕!村里有个妇女,因皮肤白皙,我们就送她一个外号,叫头罗面。一些男人们跟她开玩笑时说:“你那笆斗里的面给我点吃。”
后来村里又来个新媳妇,皮肤比头罗面还白,头罗面白的程度已是顶级了,这就没法形容了。可时间不长,外号又起好了,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给她起的,叫飞罗面。我问是什么意思?飞罗面与头罗面有什么区别?有年纪的人说,飞罗面就是罗面时飞起来的面,落在某种器具上,故名。
据说飞罗面是专门进贡给皇宫里用的。究竟面白到什么样?细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只听说没见过,只能靠想象了。
那时候,像现在吃的白面馍,在农村很难见得到,只有市里街上有卖的,还要粮票。有天我上街,一狠心在黑市摊买个白面馒头,带回家给孩子们尝尝,让他们开开眼界。我有三个儿子,一个馒头需分三下,还要绝对平均,操作起来有难度。我在掰馍时,三个孩子六只眼,齐刷刷地盯着我的手,没想到分馍比买馍还难!最后还是因为一个孩子觉得分的部分小了点,一赌气不要了,哭起来了。当时我心里……唉!不说了。
村里少数几家有工人的,吃城市供应粮,但供应粮也配孬面,好面不多。只有家里人病了,才能擀点面条什么的。还有一部分特殊群体,上了岁数的老人(不包括女性),到了冬季时,希望一清早开个小灶,按现在说法叫冬补,其实也就是一碗用好面打的糨子。而真正的享受在于,男人不用起床,光着身子趴在被窝里,女人做好糨子端到床面前,男人接过碗喝了,空碗递出去,然后抹抹嘴翻身朝上,眯上眼伸直腿,长嘘一口气,无比的舒坦,好像世间的荣华富贵,全被他喝尽了。
能够喝上面糨的老人不多,很让人羡慕。村里的老顽童,也很想体会一下这种享受。而单身汉的他,没这个福分,即便能做出一碗面糨,却无人给他端到床面前,也就是说,他没法享受到在被窝里喝面糨的滋味。老顽童想了一个妙招,那天清早很冷,他披上棉袄起床,先做好糨子,而后把碗放在床边预先准备的凳子上,以便重新躺进被窝里,伸手够得着。一切准备停当,老顽童已冻得全身发抖,急上床甩去棉袄,刚钻进被窝,就听“啪”的一声,面糨碗被棉袄袖子碰翻了,掉在地上。老顽童在被窝里长叹一声,唱起了“男寡妇上坟。”
老顽童的歌声
老顽童独身一人,日子过得缺光少色,似桌子上的那盘咸菜,色香味俱无。如此家境,自是招不来蜜蜂与蝴蝶的,可以说女人这本书,他一页也没翻过。但老顽童不往那上面想。前些年,邻村的一个寡妇,主动找上门来,要嫁给老顽童。老顽童问:“你看上我什么?“
她说:“我只图你心眼儿好。”
老顽童说:“心眼好不能当饭吃,你看我这穷家破业的,你就不怕跟着我受罪?”
寡妇笑起来,说:“别跟我开玩笑了,谁不知道你在南京撂死孩子时,得了几副金手镯。”
老顽童矢口否认。老顽童越是说没有,寡妇越是不信,最后被老顽童轰出门去。
村里人说老顽童傻,送上门的肉不吃。老顽童仍是“嘿嘿”笑笑。老顽童的不想,并非真正不想,而是认为自己没有本事,不能再苦了人家。
别看老顽童相貌不咋的,可他有个特长,歌唱得好,天生的好嗓子,音色特别美,都能参加MTV大赛了。那年市里文工团下乡演出,邀请老顽童上场亮一嗓子。开始老顽童场上一站,文工团的那些男女演员们,见他矮小龌龊的外表,都流露出惊讶和不屑一顾,有的女演员还手捂脸偷笑。当老顽童的一首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唱得文工团的所有演员都目瞪口呆!拍手叫好。
对于老顽童歌声的欣赏,欲得其精髓,达到出神入化的状态,最好是在夜晚,黑灯瞎火时听他唱歌,效果最佳。闻其声不见其人,很容易产生歌美人也美,相得益彰。
犹如会武功的,总是喜欢捋胳膊卷腿,老顽童自觉嗓子好,走到哪唱到哪。一次他去外地走亲戚,吃了晚饭没事,老顽童又唱开了。亲戚家那个村子,有位女大学生,恰逢放假回来,听了他的歌之后,如醉如痴,夜不能寐,心潮澎湃地写了份情书,向老顽童表示爱慕之意。第二天一大早,当女大学生见到老顽童庐山真面目时,才知是场误会。
老顽童的那间破草房里,来串门的一天到晚人不断。一是听他唱歌,二来是在那里说话随便,再下流的话都能说,有时候扯得不能听,成为一方乐园了。
有一天快到中午了,老顽童还在唱,他家下的婶子来骂:说他是不知死的鬼,家里一粒粮食没有,看你中午喝西北风!老顽童笑着说:“不要紧,床底下还有半个南瓜呢!”
重操旧业
村里谁家有了事,都是靠别人帮忙。像婚丧喜事这样大的场面,正是那些大头大脸的人物显摆的机会,都巴着东家把他们安排到礼帐房等体面的地方。像老顽童这样的小人物,尽干一些别人不愿干的事,不是烧锅,就是刷碗。酒喝醉了,往锅灶前柴堆里一躺,倒也潇酒自得。
不过有一种忙,是让人望而却步的。村里有人过世了,需要给死者穿送老衣。这事自家人是不便亲自动手的,如同送葬抬棺材,必得外人帮忙。给死人穿衣服,既要胆子大,还要不怕脏。如此龌龊的事体,总得有人操办。大家自然想起来老顽童,在南京撂死孩子时,专跟鬼打交道。老顽童对重操旧业义不容辞,无论酷暑寒冬,还是刮风下雨,随喊随到。村里所有人家的老人去世,都是他穿的寿衣。也可以说,村里所有人家都欠他一份人情。
过去给人帮忙,不管大小事,从没有收钱一说。比如请人建房盖屋,插秧收割,都是一壶茶,一包烟,干完活走人。就连婚丧嫁娶如此隆重的场面,也都是喝场酒了事。
人的一辈子,两件头等大事,一生一死。我们村里小孩子出生,请的都是当地的接生员,好不容易将孩子落地后,东家对接生员所能表示感谢的,只是一碗荷包蛋,再放点红糖,仅此而已。为死者送终的老顽童,其待遇连接生员都不如,顶多吸两支烟。
后来进入“一切向钱看”的年代,屁大点事都是“钱”字当头。建房盖屋的工钱按平方,插秧收割计亩数,厨子做菜,根据客人的名额多少,接生员也是如此。大家劝老顽童,给死者穿衣服太辛苦,也应该顺应潮流地收钱。被老顽童拒绝了,他说:“我要是把钱看成是好的,在南京撂死孩子时,早就发财了。”
老顽童清贫地过了一辈子,但老顽童也是唱着过了一辈子。
作者简介:
许世孝,1946年生,男,汉族,农民。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就读《鲁迅文学院》两期。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发表散文、小说三十万字。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