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中的苞米饭
文/王小娟
大雪过后,连续降温,气侯越发的冷了。
寒冷的冬天里,农家的早饭,大多都是苞米糁汤,稀的稠的依自己口味而定了,但是我认为冬季的苞米糁还是粘稠一点比较好吃了。现在吃苞米糁就得菜也很丰富,有呛菜,绿色菜,萝卜丝,辣椒酱,放好调料以后,都可以煎一勺热油泼一下,特别好吃。若再喜欢,还可以炒几个小菜,反正家家户户的早餐都是很丰富的,吃得够味,过瘾。往事不堪回首,我每次吃苞米糁的时候,心底泛起的,却是一阵阵复杂的心情,记忆的闸门也就慢慢打开了,童年的回忆就会清晰的在眼前闪现,历历在目……
那时候都是自己种自己吃,种啥吃啥,我们种小麦也种苞谷,苞谷也就是苞米,也叫玉米。那时候我们的主食就是苞谷,不吃也不行!小时候没有别的吃的,米面都是稀罕东西。顿顿有苞谷吃已经很不错了。
现在的人,特别是孩子们,对苞谷嗤之以鼻,心想不就是烂苞谷糁么!不爱吃!但是我却想说,现在生活好了,白面好米吃多了,难得吃一回粗粮,就当尝尝鲜了。我和先生都喜欢吃苞米糁,一年四季差不多每天都做,只不过夏季就是熬得稀,冬季呢做的粘稠些。其实呢,我查过好多资料,玉米糁子的营养价值还是挺高的,科学家研究发现玉米中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亚油酸、谷物醇、维生素E、纤维素等,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动脉硬化、预防肠癌、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多种保健功效,也是糖尿病人的适宜佳品。在一些国家人们都说它是:“黄金作物。”
记得小时候,食粮短缺。麦子一亩地才打二三百斤,好了不过四五百斤。玉米的产量高些,能打六七百斤,所以一年时间大部分都在吃苞谷面,苞谷糁。早上的稀饭大都是苞谷糁,偶尔喝一次大米或小米稀饭那就很奢侈了,真跟过年一样。中午饭除了玉米面搅团就是玉米面做的节节面。玉米面搅团不像现在的麦面搅团那么好吃,我不挑食口粗吃啥啥香,大姐二姐囗细就是咽不下那玉米面搅团。看着每顿噘嘴吊脸,眼泪花喷的大家二姐,妈总是有办法的。
我们家早晚苞谷糁的锅底,中午搅团的锅底那基本上是我大姐二姐的专利。母亲总会把饭盛完再用锅铲轻轻将锅底上的糁子、搅团刮干净,这就盛下纯正的锅底了。母亲往上面滴点油,放点盐和辣子,放便的话会再撒些葱花,然后再用锅铲把调料涂抹均匀后用锅铲将锅底划成片,最后用麦秸火慢慢燎,烧火时锅要留一个小缝,否则气露水会流下来,锅底会炕不干。火烧到一定程度,就听到锅里罾罾的响声,过一会锅底就炸开了。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因为二姐身体比较弱,所以二姐她是最受到母爱光辉照耀的。
节节面,我估计80后大多数都没吃过吧。“节节面”顾名思义,就是短短的面节节,因为玉米面做的面条不太筋道,下到锅里就成了短短的面节节,所以大家就给它一个好听的名字:节节面。你想想,下锅里都烂成节节了,能好吃吗?和现在的白米细面当然就不敢比了。
这天天吃玉米面搅团和玉米节节面也不是个事,把人吃得都烦了。“一烙二擀三拌汤。”意是是一升面如果烙馍吃只能吃一顿,如果擀汤面条能吃两顿,如果打拌汤能喝三顿。
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度困难,食粮短缺的年代,全国人民都在饿肚子。一个女人会不会过日子也是很重要的。会过的,不但能保证家人能吃饱肚子,还能撑到来年新粮食下来。不会过的,吃今儿不管明儿的,六月才割麦,三四月就没粮食吃了。看着别人家孩孑吃烙饼,眼红得不得了,总埋怨我母亲。母亲这时总会说“眼馋啥?吃今不管明,过了年把嘴扎起来。”那时候年龄小,体会不到过日子的艰难。当然,现在的生活这样好,你说这些,孩子还以为你讲天方夜谭。只有六十年代及以前的人可能体会更深。汤面条,稀了,吃不饱,稠了又费面。有的家庭主妇为了节省,就给家人做汤面吃,不准吃干拌面,不给打搅团,她们嫌浪费,怕粮食不够吃啊。
那时候,我们吃的馒头也都是玉米面做的,夏季还好,到冬天的时候,馒头又冷又硬,就是放到热锅里溜一下,虽然热了,但还是不好吃,吃到嘴里沙沙的,涩涩的,不细腻不绵软。
妈妈说,有一次,驻队干部到我家吃饭,妈妈做的是苞米糁,还有凉拌的苞米面搅团,吃的饼也是苞米面做的。爸爸妈妈很热情,也想着要招待好干部领导。
妈妈说:“您快吃饭,都是农家便饭,您也别嫌弃。”
爸爸说:”吃菜,吃菜……”
“您要感觉饭不好吃,那您吃馒头吧。”
“一样,一样,都一样……”
这位领导的话到后来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话被广为流传呢。想想也是啊,那时候条件艰苦,吃的饭、菜、馍确实都是一样的,全是苞米面做的,你不吃就得挨饿。
为了节省麦面粉,母亲给我们做糝糝面,拌汤面等带汤的面条。我们兄弟姐妹们最爱吃的就是糁糁面。有些人可能还没有听说过糁糁面。做糁糁面先要熬苞谷糁,苞谷糁熬到九成熟以后再下面条。做糁糁面熬苞谷糁最重要,一定要熬到,把糁子的粘劲要熬出来。稀稠一定要拿捏好。稀了,饭稀汤寡水,稠了,面沒法下。(糁糁面最好是细面)那时人穷,没有太多的菜。一大家人的饭就炒一铁钓的韭菜或葱花。运气好了,碰到街上有卖豆腐的再炒点豆腐。一锅糁子面做好了,你一碗我一碗,大家都能吃上面条了,大姐二姐的眉眼也笑了。普普通通的糁糁面,我们吃起来总感觉那么香,因为那里面有母亲的智慧和爱。
苞米饭,妈妈的味道,爱的味道,哪怕是物是人非时过境迁,它也会在我的记忆里永远封存。
作者简介:
王小娟,笔名:娟子,陕西宝鸡扶风人,太白县作家协会会员。炎帝故里论坛签约作者。喜欢读书与写作,始终相信在书中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有诗和远方。在多家网络公众平台和报刊发表过作品。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