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为女红军立言
谢建林
近日,郭晨从装有剪报本和获奖证书等资料的纸箱里,翻出了他创作的《特殊连队》电视剧荣获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电视剧展播优秀剧目奖证书。他注目良久,思绪绵绵,一桩桩往事又如还是昨日般清晰地浮现在他的眼前。三十年过去了,郭晨仍然坚守着这个的心愿——为女红军不朽的精神传承立言,为女红军可贵的群像雕塑扬名。
一、听惯红军故事:观察采写作品丰硕。
郭晨1940年9月出生于江西省信丰县安西镇。江西信丰于大唐永淳元年(682年)置县,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静居于江西省赣州中部、贡水支流桃江中游。1933年秋中央苏区全盛时期约有8.4万平方公里疆域面积,信丰就是其中一块。1934年10月21日上午10时许,红军长征突破粤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战斗打响,红三军团前锋第四师向信丰县百石(即别室)守敌发起攻击,当晚全歼该敌,随后一举攻占信丰县古陂镇、金鸡圩,主力绕道坪石、铁石口、大塘埠一带,西渡桃江,向赣粤边界挺进。信丰也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核心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之后,在项英、陈毅、陈丕显、杨尚奎等人的领导下,留在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分散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八个省的14个地区,广泛开展和独立坚持了三年之久的游击战争,使革命的红旗在半壁南天到处飘扬。其中一支红军和游击队就曾战斗活跃在峻岭起伏、重峦叠嶂的信丰油山一带,1935年3月底至4月中旬,项英、陈毅和蔡会文、陈丕显等所率突围部队先后抵达油山,与李乐天、杨尚奎等领导的游击队会合,他们终年累月鏖战于深山峻岭的赣粤边。
小小的郭桂香(郭晨的小名)是听着这些革命历史传闻,特别是红军游击队指战员的传奇故事长大的,浸濡在红军故事里。后来,他还常读革命历史回忆录,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人物群像深深植根于郭晨的脑海和心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项英、陈毅、贺昌、瞿秋白、何叔衡、曾山、胡海、刘伯坚、毛泽覃、粟裕、贺怡等广大红军战士和游击队指战员,他们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和高贵品格,以及在特殊环境下红军与老百姓极为深厚的鱼水生死情谊,在郭晨的心里悄悄扎下了根。
然而,小学三四年级的一篇周记,成为创作情愫的萌芽,郭晨至今默念于心。郭晨那篇周记是描绘一幅春耕图的作业,这篇家庭作业竟成了全班上的范文,由此培养起他观察和思考的习惯。郭晨后来在人民日报新闻岗位工作的经历,更加强了他的采访能力和文字综合能力,他此后所从事的创作虽然总是脱不了“新华(社)体”的痕迹,但这反而帮了他在革命历史题材这条纪实文学路上的大忙。
此外,郭晨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报刊和出版社的编辑工作,因工作关系经常接触到从红土地上走出来的革命老同志,包括采访那些身经百战的女红军。对包括女红军在内的红军指战员进行的大量采访,郭晨获得鲜活的创作素材,成就了他在革命历史题材文学方面的诸多力作。几十年来,他撰写或发表过大量的小说、杂文、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电影电视剧本、电视专题片撰稿等,先后创作出版了二十多部包括女红军题材在内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和传记文学著作。代表作有《逆境中的毛泽东》、《这就是彭德怀》、《将帅落难记》、《万水千山只等闲》、《开国沧桑》、《共和国摇篮》(30集)、《遵义会议》、《红都岁月》、《望穿秋水》、《贺子珍》、《特殊连队》、《巾帼列传》、《共和国大姐》、电视剧本《总部女兵队》,以及总编撰的《女红军,女将军》等电视专题片,编撰了《这边风景独好》电影纪录片,独立或与人合作编剧了《辛亥首义》等电影剧本。不少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并获了奖,1992年,郭晨被评为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获得政府特殊津贴,因参与编剧的电影《开国大典》获中国电影第13届“百花奖”、第10届“金鸡奖”、“政府奖”,他本人获1991年度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他的传记作品和影视作品曾获得金鸡奖、金童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全国性奖项。
二、艰辛辗转寻访:从巾帼传奇的感动落笔。
郭晨走上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之路,是缘于一次他对贺子珍的采访和《贺子珍》传记书的写作,由于这次采写的经历,使他萌发了采访健在的女红军们的念头,久久萦绕在郭晨心中为女红军立言扬名的文学梦骤然更加清晰和生动起来。革命历史题材这类作品既不是纯文学作品,也不是史学著作,而是二者兼而有之。郭晨的文学创作,都建立在对历史的感悟和历史资料掌握的基础上,大多写革命者的坎坷遭遇和红军战士的苦难历程,赋予作品悲壮、庄严和崇高的色彩,力图用历史烛照现实、昭示未来,弘扬人类的美好情感,使人物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
郭晨创作的《特殊连队》和《巾帼列传》这一类的女红军题材文学作品便是如此,在内容上基本不虚构,文字上不大加修饰,力求朴素真实。郭晨当记者和办刊物几十年,经常采访老一代革命者,至少采访过二百多人,仅女红军就采访过一百多人。从1978年起,郭晨断断续续地用了几年时间,先后口头或书信采访过长征女红军李坚真、刘英、贺子珍、王定国、钱希均、谢飞、邓六金、钟月林、危秀英、廖似光、谢小梅、李桂英、王泉媛、彭儒等同志;侯政(长征干部休养连连长)、陆定一、何长工、李一氓、成仿吾、罗明、江一真、张宗逊、李寿轩、谢有发、欧阳毅、苏进、孙仪之、陈志方、侯政、白志文、岳夏、胡飞、刘正铭等同志,以及一些当时已去世长征干部的亲属。
在女红军们的暮年,郭晨有幸结识了几十位健在的“巾帼英雄”,她们的背驼了,头发白了,她们朴实谦逊地回忆逝去的岁月,无论从外形到谈吐,都是那样普通、平实。这些令人尊敬的老大姐,都是朴实谦逊的革命者,她们从不宣扬自己,甚至不愿意谈及自己,但她们的眉宇间仍然留存着那种坚韧不屈的英雄气概。郭晨从这些女红军身上潜藏着的巾帼故事、鲜活的生活内容、绚烂的传奇色彩中,感受到了一代女红军那柔嫩可人、细腻独特、朴实伟大的诱人魅力,他为她们在艰难岁月里的革命豪情所打动,为她们在峥嵘年代中的革命精神所激励,立志要写好她们,为她们立言扬名。
于是,郭晨尝试着进行革命历史题材尤其是女红军文学创作。他辗转寻找当事人,点点滴滴搜集资料,一个一个故事整理,把从她们那里获得的许多零零碎碎的宝贵资料——一颗颗“珍珠”拣拾串在一起,经过一定的艺术构思,编纂成反映女红军优秀品格的《特殊连队》、《巾帼列传》等文学作品,了结了这桩心愿。
这些女红军不朽的群体形象,在郭晨的笔下极具文学魅力,一个一个鲜活的呈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郭晨在女红军题材创作的这一条路上,虽然艰难跋涉,但是却越走越远,越长,很坚实。
三、运笔老实谨严:特殊连队凝结特殊情感。
决定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江西瑞金迈出第一步。1934年10月,有这样一支铁流——何长工兼过连长,候政比较长的时间里担任连长,李坚真任指导员的干部休养连——从瑞金出发,走在前面、下巴上飘拂着胡须的是党总支书董必武,还有徐特立、谢觉哉,在他们身边还活跃过陆定一、成仿吾、钱之光、罗明的身影。夹在中间的,或坐担架、或骑马、或抬担架的,是红一方面军的二十四位女红军:邓颖超、李坚真、贺子珍、刘群先、金维映、铁希均、李伯钊、邓六金、李桂英、危秀英、刘彩香、丘一涵、吴仲廉、阚士英(甘棠)、陈慧清、谢飞、曾玉、廖似光、肖月华、王泉媛、吴富莲、钟月林、杨厚珍、谢小梅。在他们的后面或坐担架,或骑马的,是几个在长征路上洒下过鲜血的高级伤病员,他们是陈伯均、张宗逊、钟赤兵、李寿轩、姚吉、白志文、文年生。这支特殊连队在万水千山之间奔腾,时而欢快、抖擞,时而疲惫、稀拉地前进在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一路上,这支特殊连队受到隆重的礼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洛甫、博占、刘少奇、陈云、李宫寿、潘汉年、荣扬他们策马奔弛,急急赶程,在岔道口上遇到这个连队,立即勒缰驻蹄,滚鞍下马,对这个连队行注目礼,并向连队主要成员嘘寒问暖,因伤躺在担架上的王稼祥也抬起头来向这个连队表示敬意。这支特殊连队通过之后,毛泽东他们才刷刷上马绕道直奔前面战场去部署和指挥战斗。
这些可尊敬的女红军们不愧是长征时期的巾帼英雄,也是那个时代的女强者,更是值得尊敬的女大姐,她们和男同志一样练就了一双铁脚板,同样用脚底板丈量二万五千里。她们在连队里除了打仗,有着普通连队的一切经历和遭遇,同样爬雪山过草地,同样吃皮带啃树皮,同样被敌人追堵,同样挨敌机轰炸;她们还走前走后,担负着繁重的工作,甚至要吃更多的苦,付出更大的代价。她们多数是政治战士,负责筹粮筹款,找民夫,做群众工作。找不到民夫的时候,她们还自己抬担架,有的甚至累得吐血,导致内伤。她们不但在长征队伍中有着令人瞩目的位置,就是在中国革命史上也占着光辉的一页,是中华民族的精英,我党的宝贵财富,红军队伍中的女英雄。郭晨通过采访健在的当年参加长征的女红军们,采用纪实文学手法,用朴朴实实的文笔,记叙一些朴朴实实的人和事,用《特殊连队》这部纪实性文学作品,描绘了长征路上特殊群体——女战士们战斗间隙活泼的生活,挖掘出她们在残酷艰难环境里依旧没有泯灭的天性,着力打造出温馨的人性和人情美,刻画了活生生的女战士们真实可信的“连队”群像,运笔老实谨严,文字不加修饰,内容不加虚构,为读者和观众捧出了一块块新鲜朴实、未经斧凿的璞玉。
1985年,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郭晨的革命历史题材成名作《特殊连队》,1991年由吉林电视台拍摄成6集电视连续剧《特殊连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与观众见面,获1991年全国电视剧展播优秀奖,东北电视剧“金虎奖”一等奖。1986年4月,邓颖超说《特殊连队》这个名字起得好,这样的连队在中国红军中没有第二个了。又于6月25日写信鼓励。宋任穷为《特殊连队》题写了书名,张爱萍同志作了序,称赞《特殊连队》这是一本有思想意义的书,折射出红军长征史诗的宏伟和壮丽。杨成武、童小鹏同志写书评认为,《特殊连队》写长征中的老同志、女战士和伤病员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生活。王愿坚等老作家热情而真诚地说这是一块 “瑰宝”,一种自然本性的美。魏巍在评论文章中指出《特殊连队》在描写人、描写生活方面前进了一步,作者通过一个侧面把长征生活写得相当真实生动,使人读来兴味盎然。李炳银评介认为,郭晨在借助采访纪实的方法时又自觉地吸收并有效地采取了报告文学的笔法,从而使他的作品有了新的特点。同时,《特殊连队》赢得了从炮火硝烟中走过来的老年读者的赞赏,他们认为这本书写得具体生动亲切,引起了他们回首往事,激活了许多美好的记忆。《特殊连队》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台播出之后,电视剧评论家给予高度评价; 改革开放初期曾以广播剧的有声载体走向大众,家喻户晓。
四、重现柔美价值:历历往事追忆使命夙愿。
郭晨曾经喜欢剪贴报载文章、资料和画报,收藏他发表的报刊文章,他把它们做成剪报本,装进了一个个纸箱,存放在他的家里,成为家里特殊的“家具”。这其中就有五十多集电视剧《巾帼传奇》剧本。
《巾帼传奇》剧本是郭晨由三十多年前写的反映女红军诞生的井冈山瑞金时期二十多集《总部女兵队》,和一直在扩充延伸的反映长征的三十多集新《特殊连队》的基础上定稿的,题材新颖独特,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奇有趣,反映了早期红军开辟草莱之艰辛途中女红军抗争不屈的精神和柔美瑰丽的魅力,以及人民军队创建早期历史中女红军非凡传奇的经历和惨烈辉煌的贡献,是他的心血之作。郭晨认为,长征的意志,长征的豪情,长征的风韵,长征的精神,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将来,长征是中华民族伟大力量的象征,尤其这种伟力通过早期女红军——中华民族历史上大写的女性形象展现出来,则更具感染力和悲壮意蕴,是已经摄制播出的涉及长征题材电视连续剧不能代替的。2000年退休后,郭晨老骥伏枥,专心笔耕,再无旁鹜,致力于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影视创作。他的纪实著作《巾帼列传》、《特殊连队》早被日本翻译出版,日本翻译书名叫《女红军的长征》,田口佐纪子翻译,德间书店出版。1993年,郭晨陪法国驻华文化参赞鱼得乐从赣南起采访长征,也突出了女红军。华裔新加坡籍侨居澳洲的黄先生,在二十一世纪初,由郭晨提供素材并带领在国内江西瑞金等地采访拍摄,摄制了特别视角的中国女红军专题电影片。英国电视台记者曾专访郭晨谈女红军长征,其节目在国际影视上播放了。澳洲悉尼大学华裔教授肖虹曾根据郭晨的著作及郭晨提供的素材,写作出版了《中国女红军》,中国早期的女红军早已世界闻名。
郭晨现在的一个最大心愿,就是希望能将《巾帼传奇》拍成电视连续剧,把女红军的精神传承下去。这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和理想抱负教育,负有特殊的使命价值。
读者和观众期待着……
谢建林,籍贯江西瑞金。曾在中国人民银行某支行,中国工商银行某支行、分行等单位工作,现供职于某央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