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朝芹新著《打个比方说事儿——比喻句写作范例333》连载(一)
【前 言】
说 说 比 喻 句 儿
殷朝芹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作文时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方法。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不同性质但又有相似点的另一种事物或情境,能够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又形象,能够把要讲的道理说得浅显、透彻又明白。
我们的古人说过“善喻者能为师”,也就是说会打比方说事儿的人口才比较好,能够从事当教师的工作。古代的教育家们都是善于用比喻句来给人们讲道理的,体现出循循善诱的高妙的教育技巧。在《道德经》、《论语》、《孟子》、《荀子》等伟大典籍中,我们都会找到很多生动的比喻句。譬如《道德经》第八章上讲的“上善若水”,就是一个特别棒的比喻,意思是说最高的“善”像“水”那样,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这个比喻后来成为一个成语,常常被人们引用。譬如在《论语﹒子张》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当有人诋毁孔子的时候,他的弟子子贡告诉那人说:“他人的贤能好比丘岭,还可以逾越过去,而孔仲尼就好比是天上的太阳和月亮,是无法逾越的。”孔子的道德和学问之高以及在他弟子心目中的崇高的地位,就通过这个比喻让我们看得明明白白了。《孟子》一书中也常常用比喻来向人们阐明观点,最为人们称道的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浅显道理来告诉人们“舍生取义”的重要道理。这个比喻,激励着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在生死关头做出大义凛然的选择。在著名的《荀子﹒劝学》篇中,几乎是比喻连篇。比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通过比喻把巧借外力的作用讲得简明透彻。又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把坚持不懈才能获取成功的道理,通过打比方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当中。

古今中外的作家们都是十分重视使用比喻句的,无论在诗歌、散文、戏剧还是小说当中,我们都能找到许许多多巧妙的令人难忘的比喻句,从而也深刻领悟着比喻句中传达给我们的思想和道理,让我们受到非常深刻的启迪,得到智慧的引领。你看,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直接把不劳而获的统治者和奴隶主比喻为大老鼠,多么形象和生动。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诗句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一连串美妙的比喻,把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中,你看描写艺人王小玉说书的那一段文字,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数十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其中的比喻又是多么的美妙,让我们不由得对作家神奇的感受和出色的描写感到惊叹。我国现代作家鲁迅在小说《故乡》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用“细脚伶仃的圆规”做比喻,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的一个瘦女人的形象,而这个形象从此就深刻印在我们的记忆中了。前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说过这样一句伟大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用比喻说出的一句话,把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非常准确地、极其鲜明地表现了出来,成为无数读书人的座右铭,也成为激励无数作家勤奋写作的不竭动力。
你看,比喻句啊,就像文章中的珍珠,就像夜空中的星辰,就像花园里奇异的花朵。当我们读到这些比喻句时,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享受啊!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写出好的比喻句呢?
一是先要弄清楚比喻的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体(做比方的事物或情境)和比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如“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在这个比喻句中,“共产党”是本体,“太阳”是喻体,“像”就是比喻词。
二是要明确比喻的几种类型。
比喻通常有三种类型,即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接。如:“那种叫做红玫瑰的葡萄,紫中带亮,圆润可爱,就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暗喻的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接。比如:“下大雨了,他没带伞,结果成了落汤鸡。”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既不出现本体,也不出现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如《国际歌》中“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他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这里用“毒蛇猛兽”比喻那些压迫人民的人和各种敌人,用“鲜红的太阳”比喻美好的生活。
三是要肯下功夫去追寻。
比喻句的得来,也不是得来全不费工夫,需要我们下一些力气去追寻。追寻的方法在四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要多读书,在头脑中储备下丰富的知识;第二就是要注重生活体验,得到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第三就是要善于观察和联想,能够找到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第四就是要注重推敲和修改。
一个好的比喻句,常常是作者反复推敲甚至苦思冥想的结果。前苏联著名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是创作态度非常严肃认真的人,他有一句名言:“开采一克镭,需要终年劳动;你想把一个字安排妥当,就需要几千吨语言的矿藏。”有一次他为了在诗中用最恰当的比喻来表示一个男人对情人的爱,整整苦想了两天,就是想不出一个恰当的词句,到第三天晚上他还不肯罢休,直到他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睡到半夜时,他忽然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比喻:“我将保护和疼爱你的身体,就像一个在战争中残废了的对任何人都不需要了的兵士,爱护着他唯一的一条腿。”马雅可夫斯基高兴极了,他迷迷糊糊地从床上跳下来,在黑暗中摸索到了一根烧焦了的火柴棒,又摸到了一只烟盒,便用火柴棒在烟盒上写下了“唯一的腿”几个字,然后又爬到床上睡着了。早晨起来,马雅可夫斯基看到烟盒上写的“唯一的腿”几个字,慢慢地回忆起夜间的构思,终于写出了这形象感人的诗句。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语文教师,也是一位笔耕不辍的作家,既喜欢在讲课中使用比喻句,也喜欢在文章中创作比喻句。为了给中小学生在作文时提供一些参考,作者将曾经创作出的300多个含有一个或数个比喻句的语段收录在一起,作为启发和引导大家进行比喻句创作的一些示例。书名中所包含的“333”并不是书中比喻句的确数,而是代表着“三三不断、绵绵不绝”的意思。作者在书中第333个语段中写道:“如果你手中的笔成了一只不肯停歇的采矿的钻头,你所获得的语言的钻石就会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多。”这是作者对喜好作文的广大中小学生寄予的一份美好期待。
当然,书中一定会有许多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广大读者朋友的批评指正。
2022年12月

001
爷爷说要想成为不断创作出好作品的作家,你必须多读书,多体验生活,就像那蚕儿一样必须先拚命地吞吃下许多的桑叶,才能源源不断地吐出丝来,结成茧儿。
002
老师的话让他脸红了,红得像一块紫色的布,羞愧的火苗也同时在心中燃起。此时,他多么想有一块砂纸给他,让他蹭去布上的紫;多么想有一盆水给他,让它浇灭心中的火苗。
003
天空是湛蓝湛蓝的,仿佛刚刚擦拭过一般地清晰。天空又像一块巨大无边的蓝布,那些柳絮模样的白云相约来到这块蓝布上,均匀地散开,成了印在上面的白色图案。

004
他握着铅笔的小手可真是有力,写在方格里的字儿像是一个个小石墩儿,又像是一只只小秤砣儿,胖乎乎的,有劲而好看。
005
他动笔写作文的过程,很是觉得惬意。在那页绿草地一样的稿纸上,一行行秀丽的文字潇潇洒洒地出现在眼前,仿佛一只只可爱的小鸟儿依次翩翩飞落,它们愉快地鸣叫着,还滴溜滴溜转动着聪慧明亮的小眼睛。
006
那周围几个村庄原先都有砖窑,那高大的烟囱里经常火山爆发般地冒着黑烟,弄得村子上空乌云滚滚,仿佛要有灾难降临似的,各家的房顶上和田野里的庄稼上也都像落了一层黑雪。

007
教育孩子有时还真是像在放风筝,放风筝得借着风势,教育孩子也得借着时机。风筝可以飞得自由自在,但手中牵着的线绳子可不能放松,这也像是对待成长中的孩子,给他自由,但不能放松了纪律的约束。
008
那娃儿起初总不愿下地自己走,每天出门都像一块粘胶一样粘在爷爷身上,经常把爷爷累得气喘吁吁。后来,他却喜欢自己一个人到处乱跑,他爷爷天天就像撵兔子一样跟在后面追,更是常常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
009
优秀的班集体像一列轰鸣前行的火车,而不是一节拥挤沉闷的车厢;优秀的班集体像一片千帆竞渡的海洋,而不是一个蛙声嘈杂的小池塘;优秀的班集体像一个能够演奏大作品的交响乐团,而不是一个临时拼凑起来的小戏班子。

010
到了山顶往下看,景色就感觉不一样了。那些小水库就像一面面耀眼的镜子,那条盘山公路就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山下村庄里的小楼房就像儿童用积木搭成的一样好看。
011
远远望去,那一座座高大而又壮实的山峰,像是一位位神仙老人,或立或坐,庄重而有神采,仿佛是在指点江山或讲道传经。
012
在广场上,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着实迷人。你朝空中看吧,那些彩色的蝴蝶、蜜蜂,还有燕儿、鸽儿,相会在春天的花园里一般,活泼泼地,自由自在,欢乐异常。还有一条长龙,自然不会屈就在花园里,它雄赳赳地直奔蓝天而去了,朵朵白云成了它的护卫兵。

作者简介:殷朝芹,1963年生,教育工作者,现任职于临沂市兰山区教师发展中心。系山东省宣讲工作者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临沂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兼任兰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荣誉称号获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