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工一 / 散文
我家门前有条河——发源于梧桐山的龙岗河。
站在横跨河上的碧新桥上,眼前缓缓涌动的河水,清晰可见水下乳白色、浅褐色、淡黄色的卵石、怪石和泥沙。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摇摆和跳跃给水面挑起大小不一的水圈,向四周扩散。河心很多石岛、草滩,有的像乌龟壳,有的像河马头,有的像鳄鱼背。真是“石上水潺潺,流入青溪去”。两只白鹭从岸边老榕树的绝顶俯冲下来,盘旋着,徐徐落进河心草丛中。绿岛旁边水冲击怪石,溅起小朵浪花。滨水连接处的垂钓者或坐或立。好似一幅美丽的图画。
顺水而下,便是龙园,以龙为主题的公园。逆流而上,可达龙岗中心城河段,那里有深圳的标志性建筑,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龙雕”,还可以游逛各类商场,尽享城市之美。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工地的时候,我就来过,那时的河水与期望值有很大落差。虽算不上“黑水”,但也不是那么清凌,偶尔还有异味散出。也许是一种偶然现象。因为水的治理需要漫长的历程,并会反复。据说,上世纪80年代,工业大发展初期,被污染得更加严重,落成一条“臭水沟”。
龙岗河整治工程全面启动是从2010年9月开始,沿河修建截污涵(管),修复河道及岸坡生态,打造水质保障系统、河流生态系统、绿色护岸系统、湿地处理系统,打通交通绿道系统等等,征地、拆迁沿河违章建筑,实行“退工还林”、“退耕还林”。
治水难,难在拆迁,拆迁难,难在资金。干流综合治理龙城段征地拆迁,90%是工业厂房,拆迁难。特别是有些企业大户,更难。知难而进,设立督办组、确权组、谈判组、合同组、综合组、建筑物的拆除及土地移交组,街道将任务层层分解,包干到人,强力推进拆迁工作。报载,有一家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的化工企业,以多种理由提出给予7400多万元的超标准补偿要求。街道始终坚持政策补偿原则不动摇、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不动摇等基本原则,通过反复沟通、协调,最终以1400多万元的补偿与业主签订协议,成功清退了这家高污染企业的难点,使拆迁工作全面告捷。
美景是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是龙岗人奋斗的硕果。我印象较深的有三件事:
其一,出台河长制、把党支部建在河道上。通过河长制把全区总长240多公里长的每条河流、每段水域都纳入管理范围,直达河流治理的“最后一米”。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领导,街道书记、社区书记分别担任相应层级的河长,实施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并进行评价考核。治理过程中,各街道成立治水提质攻坚临时党支部,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攻坚克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带动了治河任务的顺利完成。
其二,推进治水提质“六大行动”:“织网行动”——补齐1180公里污水管网建设短板;“溯源行动”——发挥央企、国企大兵团、集团军作战优势,完成小区正本清源建设任务;“开源行动”——推动完成总规模15万吨/天、总投资约6亿元的两个水质净化厂改造扩建工程,为河道提供更清洁的补水;“碧水行动”——全面实现建成6条黑臭水体的“长治久清”;“惜源行动”——强化水库水源隔离围网建设;“宁水行动”——综合解决内涝问题,新增海绵城市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
其三,在深圳“水污染治理成效巩固提升年”里,龙岗夺得全市五个“第一”:实现新建雨污分流管网290公里,长度第一;完成小区正本清源改造2210个,完工数第一;整治小微黑臭水体780个,数量第一;完成河道整治44公里,长度第一;完成水污染治理投资额162.5亿元,总额第一。龙岗区水环境质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全区河流达到有监测以来历史最好水质。
我查到了一连串动人的数字。截止2020年的三年里,龙岗区改造完成正本清源小区3613个、新建雨污管道1490公里,修复问题管道180公里,建成了“海绵体”49.97平方公里,占龙岗建成区面积的25%,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全面完成了黑臭水体治理。
置身于龙岗河岸刚刚修建的“跃鳞湾”社区公园,走在升级改造刚刚完工的“河沥路”碧道,看到白色大理石合围乔木树墩,蓝色、黑色相间的水泥路面,花岗岩石线,还有开在护栏上的红色勒杜鹃,三原色搭配得恰到好处,宛如人在画中游,画在人前走。
家门前的这条龙岗河,好美!
(2022年12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