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素书”?“素”,说文解字中指的是白色丝带。而此处之“素”,指的则是其最简单之涵义,即“简单、朴素”之意。由此观之,“素书”既可以理解成为写在白绢上的书,也可以理解成为至为简单之书,即观天察地,为人处世,建功立业之大道。明朝天启年间,时人对“素”的注解即是:“素者,符先天之脉,合玄元之体,在人则为心,在事则为机,冥而无象,微而难窥,秘密而不可测,笔之于书,天地之秘泄矣。”
《素书》的文学性
黄石公所著《素书》,短短一千三百多字,言简义丰,涵盖儒家、道家等多家思想。《素书》一千三百六十字,字字珠玑,句句名言,把道、德、仁、义、礼综为一体,融会贯通,虽行文简朴,却语言锤炼,句句金玉,精妙绝伦。
另外,这本书的文学性也很高,鲜明体现了秦汉时期独特的文风,全书在体例系统上非常清晰明了,结构逻辑顺畅,读来可谓是酣畅淋漓,也足以见出作者本人扎实的文字功底。
《素书》在古代社会一直被看作是一部蕴含着大智慧的奇书,近代以来也颇受重视。大家也不妨读一读这本书,看一看古人的大智慧。
《素书》为别人做事时加强个人修养的意见。'博学切问'、'恭俭谦约'、'近恕笃行'、'亲仁友直'等,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识;'绝嗜禁欲'、'抑非损恶'、'设变致权'、'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又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儒、道兼收并蓄,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的包罗万象。
《素书》中的亲人辩证法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越是和你亲近的人,越是见不得你好。
在这个世上,亲人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和你有一定关系的至亲之人,一类则是有着相同血缘的陌生人。
前者一般是我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他们对我们是善意的,也是爱着我们的。对于他们,我们则要以“爱”相待。
而后者,一般就是你的亲戚。而说起亲戚,就想起一句话,那便是熟悉的陌生人。你和他在血缘上是藕断丝连的,是熟悉的。
可是,在人与人的感情上,你和他们却是疏远的,没有任何的关系的。所以说,除了血缘,你和他们没有任何的交集。
对于这样的“陌生人”,其实每个人都感觉特别难办。为何?因为在人情社会里面,每个人都难以摆脱“血缘”的束缚。
这种束缚,可能是血缘和利益的组合,可能是血缘和人情的交织。也有可能是,一种看似亲情温暖,可却“险恶如刀”的真实。
不管怎么说,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亲人之间,往往容易出现“见不得人好”的现象。
有些时候,也许外人,都要比一些亲人要可靠。比外人还不如的,绝大多数是这样的亲人。
比外人还不如的,绝大多数是落井下石的亲人。
俗话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在以往,大多人都认为,只要别人懂得雪中送炭,那么这个人就是好人了。可是,如今雪中送炭的人,却是越来越少了。
难道说,亲人之间就不会雪中送炭吗?
其实,父母和孩子之间,还是可以做到雪中送炭的。可是,你和亲戚之间,就很难做到雪中送炭。
很有可能,当你落难的时候,别人还会踩你一脚,落井下石,让你摔得更惨。而你呢?只能是在落魄中看透人心,看清人性。
在平常的时候,你也许很难发现,你的亲戚朋友都是一些怎样的人。如此,你就以为他们心中有你,对你很好。
可这样的想法,终究只是过分“一厢情愿”罢了。就像是一个痴情人一样,等待着别人来爱自己,殊不知别人连正眼都瞧不上你。
人,别过分相信人心。因为人心是没有上限的,也是没有下限的,有的只是出人意料,有的只是冷如冰霜。
这世间,比外人还不如的,绝大多数就是落井下石的亲人。
比外人还不如的,绝大多数是情分绑架的亲人。
在世上,有一个词叫做“道德绑架”。在此基础上,还延伸了一个词,叫做“亲情绑架”。
什么是亲情绑架呢?就是你的某个亲戚,他来求你办事,而你不想答应,别人就用亲情要威胁你,让你屈服。
一般来说,在中国社会里面,大多人都会因“情分”而屈服的。因为情分,就是人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好比亲人与亲人之间相互借钱这件事。为何你的亲戚会找你借钱,会说尽好话来哄你入套呢?
因为亲缘关系就是每个人的软肋。你如果不借钱,那别人就说你没有情义,你的名声也就变得不好了。
而如果你借了,别人就会拖着不还,甚至还会一直赖账。那么,你能怎么办呢?你其实是无能为力的。
你催别人还钱,别人认为你不讲情面。而你不催,别人就当你好欺负,把你当成软柿子来拿捏。
像这样的亲戚亲友,这生活中,其实是有很多的。也许你身边的人,就是这样的人,只是你没有发现罢了。
外人,至少能准时还钱,而你也能毫无顾忌地催他还钱。而亲人呢?你说多一句话,别人都会揪着你不放。
比外人还不如的,绝大多数是见不得人好的亲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几个字,那就是“见不得人好”。
用我们中国的俗话来说,就是恨人有,笑人无。
当你有钱了,有成就了,别人就会忌恨你,在内心深处希望你早些倒台,快些变得落魄。
而当你一无所有之后,别人根本就不会把你放在眼中,而是在一旁笑话你,死命地践踏你,不把你当人看。
这样的现象,在人情社会里面是多发的。而且,这是血缘关系中最为险恶的一面。
为何这么说呢?
外人不会做得那么绝,因为他们和你没有任何关系。而和你有点关系的亲人,他们就能做到狠心绝情。因为他们无时无刻都想自己能过得比你好,以此来满足他们的虚荣感。
就像你小有成就的时候,外人也许会给你祝贺,而你的亲戚亲友也许会躲开你,也许会抱你大腿。
躲开你的人,他们不想接受你比他过得好的现实。而抱你大腿的人,他们也不是真心的,只是想在你身上捞取利益。
有道是:“门前拴上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放根讨饭棍,亲戚故友不上门。”
这样的人,比外人还要不如。而这种情况,是亲缘关系社会的一个缺点。因为亲人之间的争斗,往往比外人更要无情激烈。
任何的人和事都不是绝对的,关键是人的本质和利益的冲突。要记住历朝历代的皇室残斗和你身边的亲戚轶事, 有时会让你大跌眼镜和深受教训的。
《素书》在古中国谋略史上的意义
那是在秦代时,有个年轻人叫张良。有一天,他路过下邳桥,遇到一个穿粗布短衣的老人。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扔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年轻人,到桥下把我的鞋捡回来!”张良就跑到桥下把鞋拾上来递给老人。老人不接鞋,伸着脚让张良给穿上。张良看他头发花白,就恭恭敬敬地把鞋给老人穿上了。老人满意地笑笑,说:“你这孩子可以做我的学生。明天早上你还到这儿来,我会教给你点东西。”第二天天刚亮,张良来到桥上,见老人已经到了。老人说:“你比我来得晚,今天不能教你什么了。”第三天,张良天不亮就赶到了桥上,老人还是来得比他更早。张良就这样白跑了3次。最后,张良半夜就来桥上等着,终于比老人先到。
老人很高兴,拿出一部书送给张良,并说,“你读通了这部书就能给帝王当老师了。以后如果再找我,就到谷城山下找黄石公。”
黄石公的这部书就是《素书》,又称《黄石公书》。张良回去后认真钻研,掌握了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的各种应变策略,他只用了书中十分之一二的智慧,就帮助汉高祖刘邦统一了天下,成就了帝业。张良因此官封留侯,去世后,谥号文成侯。
张良一生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传播此书,他去世后《素书》随葬墓中。
又过了500多年,天下大乱,西晋时期有人盗掘张良之墓,在头下的玉枕中发现了此书。书上还有条类似咒语的秘戒:“不许将此书传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虽然有这样的禁忌,但《素书》仍旧流传到了民间。
《素书》很简短,仅有《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义》、《安礼》6篇。总共有132句、1360个字。
《素书》语言精炼,字字珠玑,句句名言,对人性把握精准独到,对事物变化观察入微,对谋略点拨恰到好处。书中共讲了6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阐明思想体系,即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密不可分,及“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的处世哲学。暗示读者,只要具备道、德、仁、义、礼5种品格,再逢机遇,定可建绝代之功,及人臣之位。
二是阐明了用人原则。作者依据才学的不同,将人才分为俊、豪、杰3类。是故其无异儒家的理性意识及道德水平的准则。作者提出了选贤任能,用人不疑等等指导意见,都是来自生活的总结。
三是加强个人修养的意见。“博学切问”、“恭俭谦约”、“近恕笃行”、“亲仁友直”等,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识;“绝嗜禁欲”、“抑非损恶”、“设变致权”、“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又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儒、道兼收并蓄,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包罗万象。
四是总结安邦治国的经验。反对短期行为,认为政策必须有连续性,“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失民心者失天下”“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这些对于后人有一定的启发。
五是阐述了处世之道。我国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事业能否亨通的关键。作者提出“上无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远臣轻之”等见解,都给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提出了借鉴。
六是奖赏刑罚,合情合理;法律制度,简单易行,礼之根本,以待己之心待人,以化人之心化己,当如是也。
《素书》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以此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智能之作。
《素书》虽然只有薄薄一本,却在我国谋略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后世称之为我国谋略第一书,智慧之硕果,治人之兵法,成功之宝典。
素书的名句赏析
一、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橛橛者,有所恃而不可摇;梗梗者,有所立而不可挠。孜孜者,勤之又勤;淑淑者,善之又善。 立功莫如有守,保终莫如无过也。】
二、王氏曰:‘君不行仁,当要直言、苦谏;国若昏乱,以道摄正、安民。未行法度,先立纪纲;纪纲既立,法度自行。上能匡君、正国,下能恤军、爱民。心无私徇,事理分明,人若处心公正,能为敢做,便可立功成事。
诚意正心,修身之本;克己复礼,养德之先。为官掌法之时,虑国不能治,民不能安;常怀奉政谨慎之心,居安虑危,得宠思辱,便是保终无祸患。
释评:不随波逐流,不朝三暮四,梗植如松竹,坚定如磐石,方为大丈夫之风范,成就事业的保障。
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唯有勤勉奋发,精益求精,才能善始善终。
立志容易,但坚持志向不动摇却很少有人能做到。橛橛梗梗,就像松树咬定青山,风吹雨打亦不动摇;孜孜淑淑,如同大浪淘金一般,勤勉奋发、精益求精。不半途而废,不朝三暮四,有志者才能事竟成。
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了一个名为“成功秘诀”的讲座,受邀进行演讲的人是丘吉尔。演讲的那一天,会场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都到齐了,人人都在猜测这位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即将讲出怎样的成功秘诀。丘吉尔用手势止住大家雷鸣般的掌声后说:“我有三个成功秘诀,第一是百折不挠,第二是永不放弃,第三是百折不挠、永不放弃!我的演讲到此结束!”会场上沉寂了一分钟后,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世界上没有人能轻易成功,从某种意义来说,成功者就是失败次数最多的人。爱迪生发明灯泡,试验了一千多种灯丝才找到了最为合适的材料;诺贝尔发明出炸药,曾经多次将实验室炸毁却依然坚持到底。正是有了他们坚持不懈的奋斗,才有了今天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富。
在汉末群雄角逐之中,刘备原本只是一支微不足道的力量,经常被其他的人马打得东奔西跑,动辄无栖身之地,只得寄人篱下。他指挥了五次战斗,有四次败落,而且在其中三回丢了妻儿。在此之后,还又被曹仁、曹操打败了两次,但是他有一种屡败屡战、百折不回的精神,这种精神支持他最终与孙权、曹操并立,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之一。因此,《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字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
让自己清醒的人生哲理24例
一、如果你不够优秀,人脉是不值钱的,它不是追求来的,而是吸引来的。只有等价的交换,才能得到合理的帮助——虽然听起来很冷,但这是事实。
二、人生本来就没有相欠,别人对你付出,那是因为别人喜欢。你对别人付出,那是因为自己甘愿。情出自愿,事过无悔。
三、不摔一跤,不知谁会扶你;不摊一事,不知谁会帮你;不病一场,不知谁最疼你。下雨了,才知道谁会给你送伞;遇事了,才知道谁会对你真心。珍惜该珍惜的人,做自己该做的事,别在乎其它太多。
四、人世间,不是所有的是非都能辩明,不是所有的纠葛都能理清,很多时候,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是最好的回答和诠释。
五、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路遥
六、人活一世,最值得你信任的人是:知道你笑容背后的悲伤,明白你怒火里隐藏的善意,了解你沉默之后的原因。最该善待的人是:生你养你的父母,同甘共苦的爱人,雪中送炭的朋友。
七、愈是运气不好,愈要沉住气默默振作,静静熬过去,切勿扰攘,制造笑柄,留下后患。——亦舒
八、人就是这样,越是缺什么,越觉得什么好。越是有什么,越不懂得珍惜。没钱时,爱钱胜过一切,生病时,才知健康重要。
九、那些见不得别人好的人他们活在泥潭里,不知道怎么思考怎么走出困境,反而希望更多的人陷进泥潭和自己作伴,不知上进,又不会欣赏别人。这样的人,不值得深交。
十、有多少错过是因为不说,有多少遗憾是因为错过,又有多少人在错过的遗憾里倔强的活着,最后选择得过且过。
十一、没有竭尽全力,就别说运气不好。没有竭尽所能,就别埋怨命运不公。许多时候我们只是见到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忽视了别人背后的付出!
十二、若没有苦难,我们会骄傲;没有挫折,成功不再有喜悦;没有沧桑,我们不会有同情心。因此,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满,生活的四季不可能只有春天。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经历沟沟坎坎,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
十三、不是每一句“对不起”都能换回一句“没关系”,不要认为每次道歉都能换来一切如昨,道歉有时只是你的解脱,而不是别人的释然。
十四、除了生老病死,人生里真正重要的事,其实没有几件。没必要为了小事愁容满面,也没必要去跟小人争个长短。记得对自己好点儿。——鹿满川《世界很大,有你刚好》
十五、每个人都会有技不如人、寄人篱下的时候。不要自惭,也不必自卑,我们都是凡人,夹杂在人流中,过的是平凡的生活。当被别人忽略、笑话、非议、陷害的时候,要学会把握自己的节奏,只要内心不乱,外界就很难改变你什么。
十六、人生的际遇,请,未必会来;躲,未必能免。心态需要去放平,要来的就正确面对,失去的淡然想开。
十七、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以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
十八、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十九、一个人生活得好不好,取决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就算身边高手环绕,智者辈出,人生依然会一塌糊涂。
二十、想要活得开心,就不要与傻瓜论长短,不跟傻子讲道理,不和三观不同的人争论是非。
二十一、世间不如意是常有之事,能对你百依百顺的人,能让你如愿以偿的事都很少。你若非要计较,没有一个人、一件事能让你满意。人活一世,也就求个心的安稳,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心宽一寸,路宽一丈。
二十二、生活总是两难,再多执着,再多不肯,最终不得不学会接受,从哭着控制,到笑着对待,到头来,不过是一场随遇而安,别想太多,一切都会过去的。
二十三、不必奢求每个人都懂你,谁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传奇;不必贪求每个人都爱你,再美的花儿也有无谓的看客。活自己的人生,走好自己脚下的路。
二十四、别喊穷,没人给你钱;别喊累,没人会帮你做;别想哭,大家不在乎;别认输,没人希望你赢;别靠人,只有自己最可靠;别乞求,别人等着看笑话;别落魄,一堆人等着落井下石;别低头,地上没有黄金只有石头。越努力,越幸运。靠谁不如靠自己。
传世奇书《素书》10大经典名句及翻译
这本奇书,仅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但这本书的内容可非同寻常,不仅包含治国安邦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读来如醍醐灌顶、豁然顿悟,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值得我们每个人读上一读。
1、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译文:爱人深切的人,必定会急于寻求贤能之士的帮助;乐于得到贤能之士帮助的人,必定会宽厚地对待他人。
2、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译文:克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悖理苟得。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
3、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
译文:杜绝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抑制不合理的行为,减少邪恶的行径,这样可以避免过失。
4、夫志,心独行之术。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
译文:欲始志向坚定,笃实力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深思多谋;最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安于忍辱;最优先的要务,莫过于进德修业。
5、以明示下者暗
译文:在部下面前显示高明,一定会遭到愚弄。
领导本来就所处位势较高,再加上聪明绝顶,那就更吓人了。因为自认为聪明的领导,一般犯两个毛病,一是听不进不同意见,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刚愎自用;二是不相信别人,在工作上事必躬亲。
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对全局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心中了若指掌,面上却应该不动声色,在给予下属适当的信任之余,更应该把握分寸,不把自己全部真正的意图全部显现出来。
6、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译文:幸福在于积善累德;灾难在于多行不义。
7、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译文:俗语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何为“有道”?《素书》的这句话就是揭示其奥秘的。当目标已是你囊中之物,一切都水到渠成之际,你千万不要得意忘形,到处夸耀,喜极失常。只有稳住阵脚,不露声色,到手了的便宜才不会不翼而飞。生意场中是如此,政治斗争,军事外交又何尝不是这样子呢?
8、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译文:对自己马虎,对别人求全责备的,无法处理事务。对自己宽厚,对别人刻薄的,一定被众人遗弃。
9、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译文:小的功劳不奖赏,便不会建立大功劳;小的怨恨不宽赦,大的怨恨便会产生。
10、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译文: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2022.06.21 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