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第18期 目 录
纪实小说
采蘑菇的小姑娘 唐禹民
游记散文
巴彦淖尔的盛夏 张鹏飞
哲理散文
棋牌篇(上) 白云

采蘑姑的小姑娘
唐禹民
清晨,我沿着北京密云白龙潭的盘山公路独自漫步。
路上,迎面遇见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她挎着一只大竹篮,独自向山上走来。
她穿着一身肥大的粗布衣裤,脚上穿着一双不怎么合脚的旧布鞋。梳着齐耳的短发,黑黝黝的小脸,透出几分俊秀和聪颖。
“小朋友,干什么去呀?”我问。
“上山采蘑菇。”她看我一眼,只管赶路。
“你一个人上山不害怕吗?”
“怕啥?”这一反问,倒使我觉出这个农家小女孩特有的质朴和干练。
“那你认识毒蘑菇吗?”
“认识,毒蘑菇不能采,更不能吃。”接着她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起了毒蘑菇长什么样子……
小姑娘继续向半山腰爬去,渐渐地消失在云雾弥漫的松林之中。
我心想,这么小的孩子,只身进入这人迹稀少的山里,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得了?
她有个怎样的家庭?她的家人放心吗?一连串的问号,在我心中搅动。
一连几天,我都见到这个小姑娘冒着小雨或晨雾,挎着那只大竹篮向山上爬去。又几次见她挎着满满一大篮子蘑菇,满脸汗水,吃力地走下山去。
一日下午,在山下我又见到了她,她蹲在路旁,身边放着那只大竹篮,里面放着七八个塑料袋,袋里装满了鲜蘑菇,时不时地有过往的游人走近她的身旁。
“阿姨,您买点蘑菇吧!”她低声恳求着,但很少有人驻足。
一位老奶奶走过来对我说:“这孩子,命好苦哇!生下来不久,她妈就扔下她和她那个生病的爹走了,父女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挺难。学校放假了,她上山采点蘑菇换些钱,开学好交学费。”
我不知该说什么好,心中一阵酸楚,继而转身面向小姑娘:“孩子,卖了几袋了?”她仰起头用企盼的眼神看着我摇了摇头。
“你喜欢念书吗?”我蹲下身来问道。
“……”她看了我一眼,没有回答,目光中却闪出强烈的希冀和欲望。
“孩子,你明天还来这儿吗?我要买你的蘑菇。”
“嗯,嗯!”小姑娘点点头,从她那稚嫩的脸上我仿佛看到她的心在笑。
翌日,我带了钱,来到小姑娘卖蘑菇的地方。
等啊等,等了很久,却始终不见她的身影。直到两天后我离开白龙潭,再也没能见到她。
不知怎的,一种莫名牵挂之情至今还时时萦绕在我的心头……
作者简介
唐禹民 辽宁省人。
1959年参军,在北京军区空军部队和机关从事文化宣传工作。
1966年赴越南参加援越抗美战争,历时一年。
1977年转业到中国体育报社任职摄影记者、中国体育杂志社美摄部主任,职称为正编审。
曾出版发行《抹不掉的记忆》、《亲历唐山大地震》、《体育摄影》。
多年来,在书画界结识了许多师友,得益于他们的指教和鼓励。退休之后,全身心贯注在笔墨之中。有书画相随,静心养性,沉淀浮华,不拘世俗。
巴彦淖尔的盛夏
张鹏飞
我们研究生班学的是经济学,就不能坐而论道,否则没有“深入生活”,那就叫“纸上谈兵”。几个同学都想趁假期下去看看,那时的出行目的地是五原抗战纪念园,说是“主题党日”活动倒也不假,大家都想着主要是在一起聚聚。
五原抗战纪念园位于二哥和磊子所在的巴彦淖尔,此行当然少不了做记者的冯二——我们到哪总有他。一同去的大概还有晓兰,波茹,何怡,灿星,婷婷,马晓燕,彦萍,老张,祖峰,良子,小刘,强子,晓琼,军平,小谭,黄凯,文元。兄弟姐妹一同出行,回想起来真是难忘的快事。
飞机掠过河套平原,黄河流淌过巴彦淖尔的盛夏,像一条哈达洁白而灵动。河岸的土地绿油油的,看上去很平整。黄河把广袤的平原一分为二。阴山山脉绵延东西,横亘在巴彦淖尔市腹地;阴山南麓是广阔的河套平原,阴山以北是辽阔的乌拉特草原。七月的巴彦淖尔绿草如茵,牛羊肥壮,气候凉爽,幽静宜人。
我们周五晚上到了临河,当地的二哥和磊子早已把行程安排好了。第二天一早就赶往库布齐沙漠。随行的向导介绍说库布齐沙漠位于河套平原黄河“几”字弯里的南岸,有的人称其为河套沙漠,其北是黄河,往北是阴山西段狼山地区。“库布其”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因为它处在黄河下像一根挂在黄河上的弦。据《诗经》记载,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库布其草原上就出现了朔方古城。当时这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绿茵冉冉、牛羊成群。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俨犹、戎狄、匈奴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沧海桑田之后,森林变成沙漠,据说可能源自古代黄河冲积物的堆积。不过,这种情况近几十年来也陆续改变,在不断地治理下,库布齐沙漠日渐恢复生机,一片更具活力的新型沙漠被当地人建设起来。
向导介绍说该处的沙子,只要受到外界撞击,或脚踏、或物撞,都会发出雄浑而奇妙的“空—空—”声。人走声起,人止声停。,冯二说,那不就是“会唱歌的沙子”嘛,我们都笑。“你说得对,不过也不全这样”,向导又说,“阴天下雨或搬运到异地,沙子就不响了。”大家对视,觉得神奇。
我们坐着穿沙车翻越了高低不平的沙丘,胆子小的女同学尖叫连连。冯二倒是在沙漠里纵声歌唱。中午随行的蒙古族汉子在沙漠里支起大铁锅,大家就这样炖起了羊肉唱起歌。
在巴彦淖尔,能真正体会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黄河就在边上,太阳就在天上。沙漠里吃着手把肉,喝着羊肉小米粥,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二哥给大家的碗里乘着粥,一边吆喝着:再来一碗,亲不过同学,香不过的羊肉粥,吃好了大家不想家。肩上搭着白毛巾的磊子用小刀给大家切着炖好的大块羊肉。炙热的阳光泼在身上,让他满头大汗,他不时的用白毛巾擦擦汗。他说沙漠里的铁锅炖羊肉是我们这里的特色,大家一定要多吃点,出了沙漠,就吃不到这么香的羊肉了。冯二在高声地歌唱: “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太阳见了我,也会躲着我。它也会怕我这把爱情的火……” 彦萍一身蓝衣和蓝帽,远远看去就像沙漠里一只飞动的蓝色蝴蝶。灿星和何怡踩着脚下细腻的沙子跳着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蒙古族舞蹈。她们“软手”、“抖肩”、“碎步”,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看来来之前她们是特意练过的。祖峰端着手里的饮料说,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敬二哥和磊子一杯酒,感谢他们的热情招待。大家欢呼着:为二哥和磊子干杯!为同学们的友谊干杯!友谊万岁!巴彦淖尔万岁!同学们把手里啤酒和饮料一饮而尽,响亮的呼声在沙漠上空久久回荡。
下午三点 我们去参观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三盛公水利枢纽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是黄河流域进入巴彦淖尔的门户,是中国唯一的自流灌溉节制闸,承担着河套灌区865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是整个套区的水利大动脉,防凌防汛意义重大。它巍然屹立在波滔滚滚的黄河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成为八百里河套独特的人文景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渊源,黄河的内在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黄河不仅养育了中华民族,而且养育了河套儿女,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这里的人们对黄河的认识和依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明和河套文化。河套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文化中的瑰宝,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这里的人民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创造性地建设了黄河一首制灌溉工程,使得这片原本干旱的土地有了黄河母亲的哺育,历史性地把黄河的灾害变成了广阔无垠的河套平原,使这里成为名扬天下的“塞外江南”、“塞上粮仓”。
河套地区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之地、融合之地。
我们又赶往乌拉特草原。身着蒙古袍、脚蹬蒙古靴的八个姑娘分两对站在蒙古包外道路的两边,一边的姑娘手端盛满酒的银碗,另一边的姑娘手捧蓝色的哈达。她们献上哈达,让我们饮尽三碗下马酒。从没见过这种礼仪的婷婷当时一下愣住,显然是吓到了。婷婷就开始后退,就撞进身后强子的怀里。我们本就想嘲笑她,这下更有了打趣的理由。一阵喧闹很快过去,二哥和磊子悄悄告诉了我们应对的方法:接过银碗,要“三弹”,用无名指沾酒,一弹天空,意为敬天;二弹大地,意为敬地;三弹是在额头轻轻一抹,意为敬祖先。然后小口抿喝一下。
草原上可以看到追风的骏马和成群的牛羊。牛羊在草地上慢慢游走,小马驹在妈妈的身边玩耍嬉戏。
我们稍作休息后观看了草原上的赛马。骑手们个个精神抖擞 、神采奕奕;参赛的马匹膘肥体壮,蓄势待发。比赛准时开始,30多匹马像离弦的箭一般向前冲去,骑手们个个奋力争先,观众们呐喊助威。赛场上竞争之激烈令观者热血沸腾。乌拉特蒙古族女子与男儿们同场竞技,巾帼不让须眉,策马扬鞭你追我赶。女骑手成了赛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我们一睹了她们的飒爽英姿。赛马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活动之一,是一幅幅力量与美交织在一起的画面,让我们初步了解了草原文化的特色。
晚饭的时候在热情的敬酒歌声中,品尝了香喷喷的手扒肉、醇香的奶茶和奶食品。蒙古歌手还给我们表演独特民族唱法:呼麦。呼麦是一种神奇的“喉音”。它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及以上声部。让我们惊奇不已,拍手叫好。我和冯老二说你也学习学习,他说这可学不会。
呼麦刚表演完,一位穿蓝色蒙古袍,头戴黄色圆顶帽的老者推着羊角车走了进来,小车上是煮好的牛头。羊角车停在了毡房门口到饭桌的中间,老人手捧蓝色的哈达抑扬顿挫的吟诵,我们听不懂说的是什么,但吟唱的老人是自始至终一气呵成。后来老人用汉语告诉我们,这是蒙古族的习俗,吟唱者被称为“和勒莫日其”(指善于辞令的祝赞者),吟诵祝词为了增加欢庆的气氛。老人说牛头上桌前要让最尊贵的客人开第一刀,那当然由胡教授开了。他缓缓走向前去接过老人手中的刀子,按照老人的指示开了第一刀,随后两个蒙古族姑娘才把牛头抬上桌子。
当我们品尝着牛头肉刚刚入口,突然,助兴的歌手手捧哈达,端着银碗款款进入蒙古包,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酒。首先给胡老师敬酒,他接过哈达,端起银碗时,一饮而尽。没想到,刚喝完,再斟满,我们甚为不解。二哥悄悄告诉胡老师等她唱完了再喝。否则歌声不断酒不断。意思就是说歌声不结束喝酒不能停。
悠长的牧歌,蓝色的哈达,纯香的美酒,那一首首如同天籁的草原歌曲,使初到草原的我们体会到了酒不醉人人自醉。
晚上在篝火的映衬下,晚会开始了。我们和这里的牧民围着篝火载歌载舞。他们还在草原上放起了烟花,璀璨的烟花温暖着草原寂静的夜空,也点燃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激情。之后我们与其他地方来草原的朋友们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人们把草原之夜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我们欣赏了蒙古族的舞蹈,倾听着蒙古族歌曲,抬头望着夜空点点繁星,我们的心投入了大草原的怀抱,城市的喧嚣已抛在九霄云外。
夜里几点回到五原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这一晚大家睡得很香,都累了。翌日早饭吃罢,我们驱车去参观五原抗战纪念园。它是内蒙古地区纪念抗日战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旅游景区。胡教授说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获取智慧和启迪,从而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方向。我们22位同学铺展开国旗戴着二哥和磊子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的红围巾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纪念碑前合了影。
两天巴彦淖尔之行收获满满,晚上到了巴彦淖尔机场,我们与二哥和磊子挥手再见。
再见了亲爱的同学,
再见了巴彦淖尔,
再见了河套平原,
再见了乌拉特草原。

张鹏飞简介
男,生于1974年12月,1990年入萨拉齐第二中65班学习,1993年高中毕业。
当代作家、诗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协会会员。
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现就职于北京儿童医院。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
小说《奶奶的灯光》,被教育部选定为全国教师阅读书目,并在喜马拉雅电台播出。诗歌入选《中国当代诗歌大辞典》和《中国诗百科》,被译成英文介绍到世界上200余个国家,并入选“中华诗歌大赛杰出诗人作家精英荟萃榜”。《奶奶的灯光》、诗集《会唱歌的草》和微语集《马蹄花香》,被国家图书馆及全国多家省、市图书馆收藏。被誉为土默川地标性作家。

棋牌篇(上)
白云
我不会下棋,但老伴从小至今却以棋为趣,每天不下几盘,会寝食难安。因而慢慢地也吸引了我,成了他忠实的观众。而且他还把一生的棋中趣味讲给我听,我便写成了下面的文字。
一,对弈:棋盘上深谋远虑互不相让但没有常胜的道理;生活中理智搏击争强好胜确很难实现平局。
一副古联写道: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人生历尽沧桑,恰如棋局。指点江山,经历无非博弈。余长年观棋,启蒙於街口。当年常废寝忘食,蹲坐棋摊前,聚精会神默默观棋,看出将入相,见招拆招,各逞其能,变化万千。缺位时偶有伸手,十有八九被人杀得片甲不留,颜面扫地。为雪前耻,吾曾穿街走巷,躬身下问,暗访隐士高人,潜心学艺。渐渐崭露锋芒,小有名气。九街六巷十岁以下棋童无一例外通吃通杀。江湖人送绰号:幼年杀手。
弱冠以后,走上社会,见识日广,阅历益深。春风拂煦,微雨润青,曾与挚友凉亭内樱花旁,推枰问艺;夏日炎炎,酷暑难当,曾偕同窗路灯下,捉对厮杀鏖战天明;秋染枫红,落日斜辉曾与同仁游船上车轮大战一决雌雄;冬雪飘飘,陋室融融,曾邀朋聚众酒酣茶后,谈天说地围棋论道。
吾一生最高曾官至春节游艺晚会副主任,年终组织系统职工象棋大赛,任第三裁判长。吾一生最高荣誉曾获得政府机关象棋联赛第二名。奖励一本相册,珍藏至今不忍弃去。
忆往昔大快朵颐,喜哉,乐哉!时光荏苒,转瞬古稀,眼拙身重,赋闲在家。好在略懂网络,不擅聊天,独爱网上下棋。网络棋牌头衔等级,自草民,县令,都尉,将军···依胜负得分,递次升降。为取捷径,求孩子下载了一款象棋软件,并调到特级大师的段位。以此对弈,屡屡得手。窃喜无人知晓,其洋洋得意,忘其所以。
一日一网民一针见血指出:你这是用软件下棋,赢得不光彩,算不得英雄···乍闻此言,顿觉哑口无语,自惭形秽,无地自容。细思又如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此本闲暇游戏,娱乐而已,输赢哈哈一笑,那得如此功利思想作怪。
本人一生坦荡,清白做人,岂能因此赖了名头。遂提起一管春秋笔在软件上浓墨重彩批了八个大字:刺配荒蛮,永不录用。
棋谚云:“局到残时当谨慎;棋逢险处莫慌张。”下棋就是一场斗智。三十二个棋子摆在那里,排兵布阵,轮流出招。透明,公平,公正。靠小聪明,侥幸,捡漏步可能赢得几局,但没有扎实功底,最后必将惨遭淘汰。棋谚又说:“临杀勿急,稳中取胜”。强调稳慎时又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细忖,人生在世恰如棋局演绎,若苦难逆境时,多可把握自己,奋力拼搏,谨慎待命。一旦飞黄腾达,便不可一世,利令智昏,招招不慎。最后不是身首异处,就是囹圄余生。
棋谚还道:“观棋不语 真君子,举棋不悔大丈夫”。以棋喻人,阐述做人的底线需真实坦诚,一诺九鼎。虽嶙峋更见傲骨;胸磈磊不屈权贵。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明明白白做事,老老实实为人。即便他年盖棺论定,也不枉来人世间闯荡一回。
棋谚又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大千世界,朗朗乾坤。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虽处太平盛世,但仍不乏险恶歹毒之徒。假药假酒,拐卖贩毒,设局者有之,挖坑者有之。我等善良百姓切不可“不识庐山真面目,”授人刀俎,甘为鱼肉。古言云:浊者自浊。清者自清。若俱一双慧眼,看清这纷扰世界,当局者未必迷茫,旁观者未必清醒。只要志恒,稳住心态,那便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小小一副棋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蕴含无穷奥妙,若参透其中玄机,一生当受用匪浅。
吾一生与棋为伴,虽不致玩棋丧志,但因棋而衍生的趣味确是无穷。试想,在那风雨云烟之日,携一精钢铸就铁棋盘,约二三侠肝义友,至四五株古松下,入六七间破庙败寺中,摆下八卦九龙阵势,十面埋伏,百军帐中,仗千种精神,抖万代威风。这便是:大帅用兵,士卒效命。车辚辚,马萧萧,气象巍巍。此一去,鸣炮成功,方不愧出将入相。大丈夫若能如此扬名立腕,便可荣宗耀祖,彪榜青史了。
每于此搁笔叹曰:世道沧桑,天地轮回,真可谓,“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

作者简介
郭琪,笔名白云,辽宁省沈阳市人。辽宁省诗词学会、诗词联盟、盘锦市诗词学会会员。中教高级职称。热爱格律诗创作,作品大都发表在中国文苑头条。另有作品收录盘锦市诗集和沈阳下乡知青诗选中。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顾 问 张鹏飞 龙 秀
主 编 王维正
编 委 贾小瑞 贾永丽 茹秀奇
赵永晓 高 智 樊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