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时的游戏
(庆祝“六一”儿童节)
文/老革
随着时间流逝,岁月更迭,眨眼间我已过古稀之年。
每当我看到现在的小朋友们,在电脑上,或在手机上玩游戏;去游乐场玩游戏时,看到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想必他们玩儿得一定很开心很快乐。
我觉得现在孩子们所玩儿的都是电子游戏,跟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们所玩儿的游戏无法相比。
那时,我们所玩儿地游戏虽然没有一丁点儿科技含量,但也给我的童年时代带来许多乐趣。

我们小时候经常玩儿地游戏,那都是喜闻乐见的。按现在地时髦话讲,那可都是民间百姓“自主研发”的游戏。比如说,女孩子们凑在一起跳皮筋儿、踢口袋、欻嘎啦哈、用双手抖三个口袋等游戏。

要说我们男孩子所玩儿地游戏种类,那可就更多了。

比如说:玩儿扇“啪唧”。啪唧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真人啪唧”,所谓的真人啪唧,就是在街头小贩手里买成张的啪唧,每一张啪唧都呈圆形的图案,回家后再用剪刀一张张地剪下来。

这种啪唧大都是印有彩色古人头像,还有一些是动物的图像。而另一种啪唧则是用废纸自己叠成的纸啪唧,形状很像一个元宝型,分反正两面。这两种啪唧,可俩人或多人玩儿都可。

另外,还有一种游戏,那就是弹玻璃球。弹玻璃球也叫弹溜溜。弹溜溜的玩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俩人,也可多人一起玩儿。
每逢冬季来临,放寒假期间,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儿打“盒子”,也叫“遛盒子”的一种游戏。
这种游戏最适合四至六个人在一起玩儿。即:在地面刨一个直径约20公分的浅坑(叫窑坑),在窑坑的四周(大约长两米乘两米的面积即可)的两侧,刨出对称的四至六个直径大约10公分的小坑,由守城的小朋友手持木棍,而另一头则触在自己的位置(即小坑里),这种游戏也叫做守城池。
玩儿这种游戏时,还要准备一个铁罐头盒子。当玩儿打盒子的游戏时,事先出“石头剪子布”分出胜负,谁输了,谁就去遛罐头盒子。
游戏开始时,由一名小朋友负责把地上的罐头盒子用木棍给打到远处。再由遛盒子的那位小朋友,用手中的棍子把盒子一点一点地给拨拉回来。
玩儿遛盒子地游戏也是有技巧的,那就是手疾眼快。乘遛盒子的小朋友不注意时,手里的棍子离开触地的小坑,嗖地一下子将盒子打远,又迅速把棍子撤回,并触到自己的坑里。
假如遛盒子的小朋友把盒子遛进中间的窑坑时,守城的几位小朋友马上就要互换位置,而遛盒子的小朋友就趁机抢到一个小坑(守城的位置)没有抢到位置的小朋友,就充当遛盒子的一员。

还有一种游戏,那就是“撞拐子”,有的地方也叫“斗鸡”。这种游戏最适合冬季玩儿,那就是肢体对抗趣味游戏——撞拐子游戏玩法。
撞拐子游戏是传统民间地趣味游戏,非常适合青少年及小孩子们玩儿,通过身体的对抗性运动,锻炼四肢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
游戏规则即:
1.每个人只有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向前架起来,用手抓着,膝盖向前。然后以膝盖为武器与其他人对撞,不能维持平衡而双脚着地者为输。
2.游戏技巧:撞拐子时,单腿独立,单侧提腿屈膝外展,一手搬住大腿,另一手抓住提起的脚脖子或裤脚,使与直立的大腿构成如同阿拉伯数字“4”的架势,然后单腿蹦跳着用“4”字拐子冲撞、镇压、掀拱对方,前进或倒退,向左或向右,进攻或躲闪,膝盖顶着膝盖,眼睛瞪着眼睛,各自卯足了力气,想方设法使得对方失去重心,从而把对方撞倒或撞趴下,直撞得趔趔趄趄、踉踉跄跄,跌得四仰八叉、人仰马翻。善于保持动态平衡同时又讲究力道,是撞拐子取胜的诀窍。
那时的我,身材虽然瘦小,但特别灵巧,一般小朋友都撞不过我。

还有一种游戏,在全国各地也广为流传。那就是藏猫猫,我们这里叫“藏猫乎”。这种藏猫乎的游戏冬夏都可玩儿。藏猫乎游戏一般都在天黑后开始玩儿。经过出“石头剪子布”决胜后,再由一名小朋友捉多名小朋友。
为躲藏的更加隐蔽,小朋友们不怕脏也不怕黑。而每次玩儿完藏猫乎的游戏后,每人身上都会沾上一层灰土。
记得小时候,玩儿更为“惊险动魄”的游戏,那就是“打马仗”。这种游戏在玩儿的时候,小朋友们可分为两伙。一个人背另一个人,来回跑动,背上的人可用手撕扯对方的人。如一方倒地,另一方就算赢了。

这种玩儿法,还可以三个人搭一副“马架”,即:有两个小朋友各自握住自己的一只手腕,另一只手互相错开握住对方的手腕,而另外一个人把双腿放进他俩的双臂里面,再由这俩人把他托起。这样的好处是,俩人托一个人,打起“马仗”来更加得心应手。
记得有一年的夏季,孙家二柱子的弟弟长海,就是坐在两个小朋友手臂支撑的上面打“马仗”。当和另一伙小朋友撕扯倒一块儿时,不知啥原因,两伙人都相继倒下。
这时,把长海压在最低下。只听他哭得撕心裂肺的,等其他小朋友都起来后,发现长海用双手捂住左腿,疼痛难忍。
当几个小朋友们把他背回家后,他的父亲便把他送进空军部队医院检查,确诊长海的左腿骨裂。在医院住院后,又把左腿打石膏固定。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后,长海的身体才康复。由于那次打马仗的事故发生后,都引以为戒,院里的其他小朋友们再也没有玩儿过打马仗的游戏。
还有一种游戏,那就是玩儿军棋。那时,我们小朋友之间不但会下象棋而且还会下军棋。

我们所玩儿的军棋并不是俩个人对弈的那种,而是众多孩子们在一起玩儿。
记得,在南昌胡同紧东头的北侧,有一座曾经日本人的别墅,那里是地院教授宿舍,由两位教授级别的人家住在那里。其中有一家姓王,他家是哥俩。大哥叫王传河,弟弟叫王传斌。王传河年龄稍大些,当时他在二中读高中,他弟弟王传斌在安达街小学读书。
暑期一到,王传河便带领我们院子里面的孩子在一起玩儿军棋游戏。
按军棋游戏的规则,小朋友们可按军棋的颜色分为红绿两伙,且人数相等。当王传河把手里的棋子向上一抛,棋子落地的那一瞬间,小朋友们都蹲在地上各自抢一枚棋子。
当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枚军棋的棋子时,小朋友们都在呼喊,红棋到这边来;绿棋到这边来。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分成两伙人了。
游戏的棋子一般可按棋子的顺序,按玩儿游戏的小朋友人数来确定棋子多少,即:上至司令下至连排长,同时不能缺少军旗、工兵、炸弹等棋子。
在游戏开始前,同一伙的小朋友还可以互换棋子,并研究“作战”策略。游戏开始后,两伙小朋友互相追逐跑动。
当一方小朋友捉住另一方的小朋友时,俩人同时亮出手中的棋子。譬如说,一名小朋友手持的是一枚连长的棋子,而另一名小朋友则是营长时,持连长棋子的小朋友就会主动的把手里的棋子交予对方。以此类推。
此种游戏地玩儿法,基本和俩人对弈下军旗类似。最终,一方把另一方都“吃掉”了,或军旗被一方提前挖掉了,就决出胜负了。
以上这几种儿童游戏,都是我童年时期的最爱,同时,也伴随着我快乐成长!
作者:老革
【作者简介:
张文革、(笔名老革)。吉林省长春市人、老三届知青。现为长春市朝阳区作家协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偶有作品见诸报刊杂志。人生宗旨:在文字里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安度晚年。】

文字、编辑制作: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