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中的恩师
文/刘成林
顺手自抽屉拿起积存多年的几本诗稿,心里总是沉甸甸的。每每翻开里面用红色油笔批注过的文字时,脑海便浮现出他的形象:乌黑的头发,脸庞白皙而慈祥,高高的鼻梁上总是架着一副眼镜,宽阔的眉宇间镌刻着自信,这便是我至亲至敬的庆阳一中班主任——傅兴奎老师。
傅老师平易近人,对我的业余创作浸注了无数心血,他将自己积累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予我们,使我受益匪浅。
老师不仅视班如家,对我个人而言更是关爱有加。有人说,我吃了小锅饭,的确,许是与老师有共同爱好的缘故,高一生活不到半学期,我们之间的距离就越拉越近。记得初次拜访老师时,他二话没说,“只要你肯写,我会抽时间改,那怕少睡一会儿”。原本初中就喜欢写写画画的自己,到高中后,除了每周老师布置的作业、作文之外,几乎坚持每周交一篇文稿(诗歌或散文)。当时我们的教室与老师宿舍只有百米远,每逢周五放学,我便独自将稿子拿到老师家,意想不到的是,每逢周日晚自习课上,老师将改好的文稿轻轻地放在我桌子左角上,每篇稿子都批改的细致入微,以至于不放过里面的每个错别字和修辞手法。在所有评语中,对我启发最大的莫过于此句:“要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及时发现生活中震撼心灵的东西,不论是诗歌还是散文,要把任何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它情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感人”。“心有灵犀一点通”。从中,我仿似领会到了那句话的真正含义。有耕耘必有收获。先是几首小诗在班级手抄报《我们》上亮相,暗自高兴之后,抱着跃跃欲试的心理向外地投稿。高二第一学期,不料一篇《蜗牛》竟在《作文成功之路小作文选》上变成了铅字,于是乎被大家冠冕堂皇称之“诗人”、“文豪”,犹如给我打了一针兴奋剂,倍增了我业余写作的信心。此后,零零星星的豆腐块见诸报端,这为我能在《北方作家》全国公开性刊物上发表作品及后来在1993年首届当代“艾青杯”全国文艺大赛、2013年“原山杯”纪念国有林场建场60周年征文活动中获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时间冲不淡真正的友情。离校多年,逢年过节与老师互通电话是家常便饭。直到后来有几次到老师家拜访,他总是以《象背上的童话》、《别一种风景》和自己出版的诗集《与清风对坐》、散文集《吾乡吾土》等刊物惠赠,这些书刊我至今仍完好无损地珍藏着。诚然,老师的目的只有一个——拓宽视野,掌握技巧,提升思想。
傅老师不单寄于了我文学写作上的启迪,还如长兄般对我平素一言一行体察入微。
令我记忆犹新的要算高二第一学期,班里举行文艺表演,在准备节目抽人前夕,基于平时和同学们接触少,猜测到我可能是心里压抑,傅老师就在周五最后一节自习课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让我试演一名警察的角色,另外一名女生扮演捡到一分钱的小朋友。试演开始啦,一向趋于腼腆的自己,未等女生将一分钱交到手上,咋办?心要跳到嗓子眼,脸似被谁打了一记耳光“刷”的变得通红,头似五雷轰天,不知所云 。茫然间,稍调心态,索性双脚并起,做了个立正的姿势,向女生庄严地行了个军礼,顿时,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此时,站在一旁的傅老师面带微笑语重心长地说:“怕啥?没关系,第一次么,万事开头难,要大胆、放开,该活泼时活泼,该严肃时严肃”。
即便我离开母校走上社会,每当遇到什么挫折或困难时,老师的谆谆教诲始终挂在心头,铭刻心间。
当有人问及傅老师为啥要管那么多事时?他总是会心一笑,坦率地说:“谁叫我是他们班主任老师”。
曾记得我刚进入机关办公室那一年,以前从未和老师网上聊过天。2013年7月13一大早上班,打开电脑,和往常一样登QQ,忽见桌面有闪动,茫然点开。
“印象庆阳一中93级5班,先加到群里,26日报到,27日活动”。
许是老师工作繁忙,简短留了言。我先是一怔,而后又一惊喜,老师能在百忙之中惦记着阔别了多年的学生,真是太幸会!就在93级5班20周年同学聚会那天,虽说单位有事,我还是请了假去赴会,四十余位师生,重温课堂,茶话汇报,参观博物馆,载歌载舞,好不热闹!会上,只见傅老师神采奕奕,对大家嘘寒问暖。当他提及到两位老人是否健在时,我哽咽地回了一句,父亲—父亲去年就已离世,只见他脸色一沉,迟疑半晌:怎么不早说呢。可见,老师的心里无时无刻都在牵挂着学生们的每一步成长,唯恐多走弯路,误入歧途。当我提及到最近自己的一篇诗歌又获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时,兴奋的他将大拇指高高竖起,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好样的”!或许,这是我对老师最好的回报;同样,也是老师引以为自豪的一种释怀。
恰如老师在20周年同学会发言稿中所说: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功成名就、事业辉煌,只要有进取心,就是我的好学生。组织有方,安排有序,是同学会成功的最大法宝。自然同学会筹备期间,少不了老师跑前跑后,既制作横幅,又喷绘毕业照合影,最后又是慷慨解囊;更不用说倡议时所付出的一切。本次同学会举办的如此成功,就连庆阳一中六班同学也羡慕的前来取经效仿,打算在8月份举行。
同学会临别前夕,老师还特意为我们每人惠赠了亲手签名的《城乡纪事》集(散文、小说)两本。最后还将自己撰写的同学会开幕致辞及发言原稿交到我手里,勉励我勤奋工作,努力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读,才能写”。望着老师两本厚厚凝结了30年心血的文集扉页上那苍劲有力,飘逸如行云流水般的字体时,总觉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们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留住那青葱岁月稍纵即逝的脚步,只能将这份记忆深深埋藏心底;或许老师对我的那份恩情永远无法偿还,只能在此由衷地祝福恩师在今后文学创作之路上越走越远,生活甜蜜美满,事业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
刘成林,男,70年代生于黄河象故里——甘肃合水,先后在《北方作家》、《西蜀文艺》、《文学艺术家》、《秦岭印象》、《作家文学》、《陇东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百余篇。有多篇作品在全国文学征文大赛上获奖。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