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上最小的山
——传奇的香零山
文/陈瑜
香零山是孤独的!犹如一位待嫁的美女,独坐江中,任凭雨雪风霜,无依无靠,无所依托、无人可诉!
其实对香零山的概念认识是源于香零山牌香烟,在老家,很多人都爱抽,味醇价廉,烟盒上的图片很美。后来我来到了永州,多次登上了香零山,每一次不同的感悟。
其实香零山与其说是山,实为天然石矶组成的小岛,它既没有山的巍峨,也没有山的挺拔;既没有山的雄浑,也没有山的壮丽。它是那样的小,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座山;它是那样的矮,是世界上最矮的一座山。但它又是山,名叫香零山,一座孤立在潇水河道上的小山,任凭风雨洗礼,任凭河水冲刷……
一座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15米,高出水面约8米的小山,却有着很神奇的传说:天上有北七斗星和南六斗星两位仙人。两位仙人爱下棋,每次下棋都是南六斗星输,原因是北七斗星多了一颗棋子。一天,南六斗星偷了北七斗星一颗棋子,将这颗棋子抛下天庭,棋子正好落在潇水河中,变成了一块石矶。潇水河中自有了这块石矶,常常弄得往此经过的船只和木排翻覆,不知断送了多少人的性命。老百姓望此石矶心惊胆寒,无不怨声载道。六斗星自知闯了祸,为弥补过失,就向潇水河中的石矶上撒了几粒香草的种子,以挽救触石矶舟排上的人的性命。那草长得异常茂盛,馨香四溢,又能医治百病。有一年,一位渔夫在潇水里打鱼,突然间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渔夫的船触石矶而翻,自己没被水卷走,却被碰得头破血流。渔夫挣扎着爬上石矶,见石矶上长满了青青的嫩草,嫩草散发出浓郁的香气。疲惫不堪的渔夫顿时长了精神,他扯了一把香草,轻轻地擦拭脚上、手上和身上的伤口,血立即止住了,伤口马上就愈合了。他又扯了一把香草,狼吞虎咽似的吃进肚子里,饥饿感顿消,全身还劲鼓鼓的。渔夫知道这是仙草,就扯了一大把回去,送给村里那些有病痛的乡亲们,乡亲们服下这仙草后,久治不愈的病痛竟奇迹般地好了。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后来大家都知道潇水河中心的石矶上长有一种能治百病的仙草。因为这草很香,又生在零陵地界,人们就将此草叫做香苓草,长草的那块石矶就叫香零山。
传说终究是传说,可香零山盛产香苓草,有史可查:据史籍载,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开始建立零陵郡时,景色秀美的香零山盛产一种名贵的香草,形状酷似芳香的“罗勒”,清香四溢,胜于椒兰。皇帝知道后,便将此草定为贡品。年复一年,贡品数量逐年倍增,香草采尽,仍然不能满足皇宫的需要。清光绪《零陵县志》载:香零山“地产香草,其叶如罗勒,香闻数十步,唐世上供,郡人苦之,刺史韦宙奏罢之。”可见香零山上产香草,是真有其事。
香零山因此而成为名山,宝山,历史上许多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柳宗元贬居永州期间,香零山是他寻芳揽胜的地方。他写有《登潇洲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回斜对香零山》一诗,对香零山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和无限深情的吟唱:“隐忧倦永夜,凌雾临江津。猿鸣稍已疏,登山娱清沦。日出洲渚静,澄明晶无垠。浮晖翻高禽,沉影照文鳞。双江汇西奔,诡怪潜坤珍。孤山乃北峙,森爽栖灵神。洄潭或动容,岛屿疑遥振。陶植兹择土,蒲鱼相与邻。信美非所安,羁心屡逡巡。糺结良可解,纡郁亦已伸。高歌返故室,自罔非所欣。”明崇祯十年(1637)春三月十四日,徐霞客在永州揽胜,见到了思慕已久的香零山,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在《楚游日记》中写道:“下舟溯江,渐折而东,七里至香炉山(即香零山),山小若髻,独峙于西岸。山,江中乃石骨攒簇而成者。其上佳木扶摇,其下水窍透漏,最可异者,不在江之心,三面皆砂碛环之,均至山足则决而成潭,北、西、南俱若界沟,然沙逊于外,而水绕其内,其东则大江之奔流矣。盖下流之沙不能从水而上,而上流之沙何以不逐流而下,岂日夜有排剔之者耶?亦理之不可解也。”香零山在潇水中的形胜,以及香零山上“佳木扶摇”的奇异风光,令见多识广的徐霞客老先生“亦理之不可解也”。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美誉的刘禹锡对香零山及零陵香草情有独钟,相思有加。他心怀千千结,将娥皇、女英的芳魂喻为零陵香草而流芳百世,深情而又满腹相思地写下了一首《潇湘神》:“潇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几经历史轮回,历遭风雨变迁,香零山依然屹立在河中央,像一位凌波仙子似的,显得潇洒而又飘逸。山上的建筑叫观音阁,在迷蒙的烟雨中显得如梦如幻。据《永州府志》载,观音阁建于清同治癸酉年(1863年)。那时的香零山,香苓草已被采尽,成了光秃秃的一座石矶。每逢春夏季节,潇河涨水,过往船只、木排稍有不慎,即触矶船翻排散,尸横河上,其状惨不忍睹。为了“镇邪驱妖”,邑绅黎得盛,抗法名将王德榜等人捐献出银两,在香零山上建起了观音阁,又到佛教圣地南岳请来了一尊观音菩萨置阁内,以期保佑河中过往船只、木排的安全。后来,又招僧侣若干居其内,设救生船只若干,雇请专人役使。涨水时,白天鸣钟,晚上点灯报警,使往来船只、木排绕山而过,大大地减少了凶险。观音阁的修建,为香零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秀色。
黄昏时的香零山,景色很美,附近的市民都赤条着扑进潇水河,享受着盛夏河水的清凉,划船的渔民喊着号子、唱着山歌,悠闲而自在,宁静而淡然,我被这份宁静淡定所感染,心静自然也开朗起来。
作者简介:
陈瑜,高级政工师、永州市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会员、红网论坛摄影俱乐部版主。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