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赏真迹话诵诗
文/范一直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听书”已成为一种新型阅读方式。使用语音播放器,或在线收听网上有声读物,这是数码时代读书方式的与时俱进。国内听书网站近年发展迅猛,有名的如“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用眼睛“阅”享书香,也可转换为用耳朵“闻”享书香。不过,听书网站上的许多有声读物,其语音由电脑程序自动合成,迥别于有感情投入的传统吟诵。同样一首诗,用语音播放器来听,还是听叶嘉莹先生吟诵,效果大相径庭。
曾国藩谈诵读之效:“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文学写作中的手稿,在作品传播和接受中,并无书画真迹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而吟诵诗词,好比看书画真迹。就像本真的笔墨气韵在真迹中可寻,好诗内在的“雄伟之概”和“深远之韵”,于声气中多可得之。
传统的诵读如今渐趋式微。虽然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有朗读训练,但平时很少有人“诵书”。早在1956年,语言学家赵元任就疾呼:“近些年来吟诵诗词、古文的这个传统差不多都丢失了,这真是可惜的事。”阿城在《如果你会读出声音的话》一文中说:“中文有个熟视无睹的词叫‘读书’。本义是真的读出声音来……读中文读出声音的时代,不知为什么和从什么时候消失了。”“常州吟诵”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诗文吟诵之传统,早已成了需抢救的“非遗”。
《齐东野语》载:“昔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请曰:‘此诗有分数否?’坡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说的是诵诗本领明显高于作诗功夫,不乏讽刺味,但也不妨说苏东坡认可诵诗之有声语言,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讲究音韵美的旧体诗词更是如此。
和默读相比,传统诵读方式在阅读效率上多有劣势,但诵读有其不可替代的功用。桐城派散文“三祖”之一姚鼐说:“放声疾读,久之自悟。”资中筠先生回忆少年读书经历时说:“吟诗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记得住,就跟唱歌一样,而且对音韵、平仄什么的自然而然就熏出来了。”古人将书分为“目治之书、口治之书”。音乐性较强的诗歌、词赋等,以诵读为首选方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像《离骚》、李白歌行、稼轩长短句之类,如不吟诵,几近暴殄天物。“中华吟诵网”,有一句附加说明——“中国式读书法”。中华传统诗词,藉口耳之传而倍加深入人心。看书不等于诵读,读诗莫全忘吟诵。
不过,别具只眼的木心另有说辞:“可当众朗诵的诗,是粗胚。”也许他指的是那些所谓“政治宣传诗”(包括街头诗、传单诗等),此处不议。
网上有“读首诗再睡觉”的公共号,每晚十点发送一首由某人朗读的诗。推送什么诗固然重要,但诗之诵读亦不可小觑。在书画观赏中,是否看到真迹大不一样;在文学欣赏中,是否吟诵诗文,对作品的体会也多有不同。好诗当吟诵,书香闻更浓。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