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冬笋
文/范泊静
住城里久了,常想念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日子。周末闲着无事,开着车,带上一家老小,到乡下走亲访友。寒冬腊月三九天,农事稍闲,正是挖笋好时节。在南方,冬季雨水充沛,加上土地肥沃,笋子个大,丰盈饱满,小则三四两,大则半斤八两,惹人喜爱。
也许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缘故,我对竹笋情有独钟。外出时,喜欢在竹子下转悠,用鞋尖踢泥土上的裂缝,或拣根竹枝,往松土上拨弄。企图发现露出地面的黄嫩笋芽。有笋芽,就有冬笋,只是大小不同而已。如果运气不错,在翠竹下能发现好几棵嫩芽。做好标记后,赶回家,抗把锄头,把笋挖出来。像东北赶山人,发现野参,立马用红绳系好,生怕遁逃。
那天在村子里转悠一圈,几乎见不到人。年事已高的邻人告诉我,老老少少,凡能走得动的,扛得起锄头的,大都上山挖笋去了。今年是出产冬笋的大年,随便在竹兜旁动几下锄,有可能挖到笋子。冬笋价格也还不错,好的时候卖到七八块,最差也卖到二块多。懂找竹鞭走向,体力好的人,一天挖个百十斤,是常有的事。收入算下来,也有两三百。
山里人,收割完晚稻,采摘完山茶子,一年的农事算是基本完成。从农历十月,一直到来年的正月,是漫长的农闲时光。劳累了大半年,想休息的,便猫在家里,烤火过冬。想搞点副业,赚点钱的,便早早挖笋卖钱去了。村子里有几对夫妇,手脚麻利,勤快。一个冬天下来,光挖笋就能赚到两三万元。少的话,也能挖个五六千元。当然,和那些富商巨贾,日进斗金,是比不上。但对农家人来说,这是笔不菲的收入。
听说今年是冬笋的大年,激起我未泯的童心。扛起锄头,提着小竹篓,径直往后山上奔。竹子是父亲年轻时栽种的,当年分田到户搞单干,就在那块荒山上,栽了几杆竹子。如今竹子已成林,足有三四亩。站在山脚下,放眼望去,一大片翠绿色,像一床毯子,把山坡裹得严严实实。寒风吹来,漫山青竹迎风起舞,伴随着阵阵哨子声,犹如一场气势恢宏的交响曲盛宴。
竹子有节,象征着有气节。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向来是中国文人名士的心头之爱,是文人名士追求的精神所在。竹子虽是一种草,却是植物中的君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文人墨客喜欢画竹咏竹。大文豪苏东坡在他的诗里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爱竹的高度,我们只能仰观。郑板桥在他的《竹 》画题词,“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真可谓爱竹。前些年,请朋友帮我画了张松竹图,挂在书房,算是附庸风雅。
一躬身,钻进林子,只见满山直插云霄的竹子。一根根翠竹组成一片竹林,就好像一群战士在守护自己的家园。竹林管理得很好,看不到一根杂木枯草。落叶堆积在地上,形成厚厚的一层。踩上去,“沙沙”作响,犹如踩在雪地上。从山谷往上看,全是陡峭的山坡。山脚稍平整的那块,有一大片新翻动的黄土露出来,好似耕机耕过一遍。看来早有人来此挖过,许多竹鞭都裸露在外。沿着黄土寻过去,看到很多凹洞。笋已挖走,只留下笋窝和一些发黑的笋壳。
既来之,则安之。来都已经来了,仔细找找,碰碰运气,挖不到,不算丢脸。毕竟不事稼穑已多年,荒废了一身蛮力。空手而归,也顶多笑笑而已。找了许久,才在靠山顶的地方,发现几根竹子下的土没有翻动。
抬头望去,竹子有碗口粗,叶子墨绿色,像几把撑向天空的大伞,把地面罩得阴森森,凉飕飕的。挖冬笋,诀窍在于通过竹枝和竹定的朝向,找到竹鞭,然后沿着竹鞭挖下去,八九不落空。这可是长年累月才能掌握技巧。大多数人,只靠拼体力,不停地挖,多少能挖到一点。我就是属于后者。放下锄头和篓子,从地面上拾起一根竹枝,小心翼翼地拨开枯枝败叶,仔细搜寻每条鸡毛大小的叉缝和兔子屎那么大的隆起。按照以往的经验,有缝隙或隆土堆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笋。有时为了不放过一条线索,甚至单膝着地,用手把土扒开,抠到深处。找了很久,也发现了一些叉和隆土,都是假象,一旦挖开,什么也没有。
就在自己准备收拾行囊,打道回府时,感觉脚被绊了下,用力一踩,尖尖的,再往下用力,软软的。用鞋尖踢去落叶,铲两下。果真,一颗黄嫩的芽尖羞羞答答地露在外面。从黄芽大下形态上判断,此笋应该不小。用锄头把周围的泥土掏空,一只胖嘟嘟的冬笋露出原形,样子惹人喜欢。沿着竹鞭,一锄下去,竹笋就跳出了地面。用手掂量掂量,足有一斤重。剥去黄土,削掉根须,放进空荡荡的竹篓里。
初战告捷,失败的情绪一扫而光。沿着竹鞭,挥舞着锄头,一路扫荡过去。大概挖了四五米后,满头大汗,手臂酸疼,却再也见不着竹笋踪影。突然间,锄头尖处带出的里土,竟然一小片笋壳。弯下腰,蹲下身,仔细搜寻。起初怀疑是带过来的笋壳,再拨开黄泥。没错!一尾粗壮的笋尖躲藏在泥土下。围着笋芽,把四周掏空。好乖乖,挖到笋窝了。竹鞭两侧竟然躺着六只笋,像一排小猪躺在母亲旁欢快地吸吮着乳汁,煞是可爱。
把所有冬笋挖出来,已是晌午过后,肚子早已唱起了空城计。挖笋是项气力活,最耗体力,经过这么一折腾,手臂早已酸痛不已,该回家了。此行算是重温少时旧梦,至于收获这么多,应证了爱拼才会赢的老话。
冬笋是山珍,不用农药化肥,更不需打激素。对于追求饮食安全的人们来说,这可是上等食材。冬笋炒腊肉,是江南人餐桌上的一道名肴。冬笋炖鸡,一荤一素完美搭配,既营养,又可口。冬天到出产冬笋的地方做客,东家大都会上这道菜。
挖冬笋,采菇,打猎,是山里人冬季主要的副业。不像在城里,有工可打。记得小时候,央求大人带自己去挖,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到吉水县那边的竹林。早上去,晚上回,中间只带几个红薯充饥。山高路陡,傍晚回家已是人困马乏。由于年纪小,耐力不足,加上不懂得看竹鞭走向,拿着锄头,在竹兜下盲目挖。过了中午,就不愿意动手,坐在树兜上,看别人挥舞锄头,一个个冬笋像葫芦娃样跳出地面,艳羡不已。
挖笋是项苦力活,付出与收入不成比。在农村,头脑灵活点的,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收入比种地高多了,还不要靠天吃饭。很多青壮年把地都抛荒了,带上一家人到北上广去了,谁还会在乎挖冬笋。留守下来的,都有各种原因,走不开。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回家的途中,想起去年参加了一个大山里举办的乡村一日游,感觉蛮好的。村旁的沙洲上,有几片大的竹林。利用竹林资源,搞了挖冬笋体验项目,只收门票。游客挖到的冬笋,免费带回家。如果没有挖到,可以到村子里的农家乐,点上一盘冬笋炒腊肉,最地道的农家菜,一饱口福。从当时火爆场面看,游客挺多的,估计门票收入也不错。也许哪天经济发展起来了,乡邻能在家找到工作,就不需要像候鸟一样来回迁徙。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