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辽文友共育文苑之花总第(358)期


作者:曹守志,笔名涛声,昵称抗美老兵。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远洋海运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名誉副主席、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天津中远海运退休干部。早年从军,转业到“天津远洋”后,长期从事党务工作。喜欢文学,对散文更是情有独钟,大多取材于军旅、远洋和社会普通劳动者。文章短小精悍,朴实清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曾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天津日报》《中老年时报》《中国远洋海运报》《中国海员》《支部生活》《天津老干部》等媒体发表多篇作品。曾多次获得省部级征文奖,被评为2021年度中远海运作家协会优秀会员,并受到通报表彰和奖励。

《天津,我的第二故乡》
作者: 曹守志
初审:文丹兰
复审/诵读/学与问
时光远比我们的想象快得多,蓦然回首,20世纪70年代,为了支援我国远洋运输事业大发展,我听从党的召唤,卸去戎装,从原北京军区炮兵机关转业到天津远洋运输公司政治部,至今在天津塘沽已经工作生活了48个春秋。
我从当年的而立之年,到如今白发苍苍年近八旬的老人;从当年一个风华正茂的军人,到如今央企的退休干部,风尘仆仆一路走来,不仅见证了天津这座美丽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励练了我。我为这座城市也付出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因此,我对天津有着深厚的感情,天津这片热土既是我事业有成,蒸蒸日上的地方,也是我深爱的第二故乡。
实话实说,48年前我从首都北京来到天津,朦朦胧胧,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得益于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1973年底,天远公司党委干部处李处长,从天津塘沽来到原北京军区炮兵政治部干部处选调一批政工干部。说来也巧,也可能是缘分,我正是负责接待李处长工作的一名干事。我们配合默契,一边工作一边聊天。李处长突然话锋一转,推心置腹地对我说:“小曹啊,你愿不愿到我们公司干部处工作?天远公司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单位,国家一级企业,隶属于交通部领导。那里有广阔发展空间,对你的未来发展大有益处”。李处长的话真实可信,但又觉得这事儿来得太突然。我马上做出回应,首先感谢李处长的一片好意,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军人的天职,去不去天远公司我不能自作主张。
李处长觉得我的表态模棱两可,既没有肯定,但也没有否定,所以灵机一动,通过与北炮政治部干部处领导沟通和协商。一个简单的过程、一个细微的情节,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时光追溯到1974年1月18日,我依然像军人一样,雷厉风行,急急忙忙告别了首长和战友,从北京站踏上东去的绿皮车,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列车缓缓驶入塘沽站。下车后已经是晚上七点了,我东张西望,顿时塘沽火车站几间十分简陋的小平房映入我的眼帘,土里土气,简直是土得不能再土了。出站后,我寻找去天远公司的公交车,结果被工作人员告知早就收车了。此时此刻,我心情郁闷,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非常无奈,我把行李寄存在塘沽火车站,带上简单的生活用品,步行20分钟,来到天远公司招待所住下来······
平心而论,我从首都北京来到天津塘沽,感觉远洋这个单位确实不错,还干我的老本行,专业对口,工作轻车熟路,相对比较满意。但这里的生活环境与我的心理预期,大相径庭。不客气地说,没有一点大城市现代化气息,就像小渔村一样,看不到绿色,盐碱地、土坯房、喝咸水······总之,不管看哪儿都不顺眼,非常不开心。我的战友小李在老家市委组织部工作,得知我转业到天津不顺心如意,打电话安慰说:“曹兄,就凭您的人品和才华,家乡的大门对您是敞开的,如果愿意回来,安排党政机关或国企都没有问题。”
我的故乡辽宁锦州,别称“锦秀之州”。那里有我挚爱的家人和父老乡亲,那里有美丽富饶的黑土地,那里有脑海里抹不去的锦绣河山,那里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于20世纪60年代参军入伍,为了保家卫国,南征北战,远离久别的故土。人之常情嘛,何尝不愿意回到梦寐以求的故乡?
我是一个思维敏捷,好学上进的人,但做事情习惯循规蹈矩,稳扎稳打。的确,刚刚到一个新的地方安家落户,拖家带口的不容易,要求不能太高,关键是平稳着落。通过深思熟虑,我婉言谢绝了战友小李的盛情,主动放弃了调回老家的念头,觉得即然来了还是留在天津比较好。
有人说,远洋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也有人说,远洋这个行业独特,有点神秘莫测。我感到这种评价合情合理,并没有过于夸张。我没有辜负部队首长的嘱托,年仅34岁就走上了央企处级领导岗位。因为工作需要,我三次随远洋船出国,到过10多个国家。如日本、伊朗、孟加拉国、新加坡、埃及、索马里、阿尔巴尼亚、西班牙、加拿大和阿根廷······我这一辈子有如此宝贵的经历,都与天津这座港口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心里感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
在天津工作生活久了,自己就成了一个天津人,从心里把天津当成我的第二故乡。尽力而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全身心地投入到天津的现代化建设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这10年,天津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老百姓富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像那芝麻开花节节高。
1983年9月11日,新中国第一个跨流域大型引供水工程——引滦入津工程正式通水,天津人民喜笑颜开的欢庆滦河水进入天津。甘甜清澈的滦河水流入天津的千家万户,结束了天津人民喝咸水的历史。
2010年,天津市将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项惠民工程从当年4月1日正式启动实施。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我和老伴是这项惠民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坐上智能又环保的公交车,透过车窗眺望滨海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重建的塘沽火车站造型独特,新颖典雅,别具一格,时尚元素与现代化气息彰显到极致,用鸟枪换炮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土坯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绿树成荫,枝叶繁茂,花香四溢;川流不息的车辆,来来往往的人群,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着生机和希望。

如今老所养没有后顾之忧,天津的老人们高高兴兴度晚年。我十八年前退休时每月养老金2400元,到了2022年翻了三倍多。除了基本养老金以外,还享受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和军转干部生活津贴,我真的感到非常幸福。
钱袋子鼓了,也敢消费了。四年前女儿陪同我们老两口,乘坐豪华游轮“海洋赞礼”号,远赴日本观光旅游。到外面世界走一走,看一看,赏美景品美食。时时有温暖相伴,处处开心快乐,那幸福的瞬间成了我们最美好的记忆。

天津市政府为了方便患者就医,加大了医疗机构投入和建设,医院和社区门诊星罗棋布,15分钟就医圈如期建成。通过深化改革,政府取消了公立医院药品加成,降低了药费,缓解了老百姓看病贵和看病难问题。市政府卫健委还推出新规,为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强化落实老年人心血管等慢性病的综合干预和防治工作。

现在的生活条件多好啊!老年人不但老所养,而且老有所乐,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我喜欢写作想当作家,那是少年的梦想;退休以后,受天津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我从66岁开始,认真学习和钻研“杂谈”“随笔”和“人物特写”,尤其是对“人物特写”更是情有独钟。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用八年时间,成功实现从写公文到文学创作的转型。
努力塑造让自己满意、让读者喜欢的人物形象,把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对人物的描绘和欣赏中去,通过思想感情的升华,达到鼓舞人和教育人的目的。尤其是近几年,我的作品在媒体上开始崭露头角,有了一点小名气。74岁被天津市总工会评为天津市第四届“退休职工时尚之星”、75岁加入中国远洋海运作家协会、78岁成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和天津市散文研究会会员。

茶余饭后,文友们凑在一起聊天,大家一致感到如今的日子更甜美,晚晴的岁月更靓丽。我一生与阅读结缘,对写作一往情深,生活多了几分高雅,也平添几分从容。从中获取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奋发向上的力量。
我为生活在天津这座美丽之城、宜居之城、幸福之城,而感到非常的自豪和骄傲,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天津,我钟爱的地方!天津,我成长的福地!天津,我的第二故乡!

诵读:学与问,退休公务员。热爱文学,喜欢诵读。愿以诵读充实美好的生活。
欢 迎 加 入 我 们
投 稿 请 扫 码

管理团队
总编:文丹兰
主编:琴 馨
编辑:成于乐
音频总监:沧 海
该帖无需高额打赏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