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营巷春秋
文 图/温会机
我生活多年的地方,是杭州市一个叫小营巷的社区。小营巷社区是一个杭州建城以来就存在的老城区,若是单纯从社区周围面积而言,它实在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地方,因为它占地面积不足0.3平方公里。但这里集聚着皮市巷、小营巷、方谷园三条小巷,每条小巷都蕴藏着鞭策和激励人们上进的生动故事。
一、皮市巷3号
1922年8月,中共中央西湖会议通过了国共合作的初步决定。会后,为了推动浙江地区的国民革命运动,时任上海地委兼江浙区委书记徐梅坤肩负着建立和发展地方党组织的重任回到了杭州,9月初创建中共杭州小组。徐梅坤(1893-1997),浙江萧山人,1922年1月由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任上海地委兼江浙区委书记。到杭州后,徐梅坤把在沪杭铁路杭州闸口机修厂工作的进步青年沈干城发展入党,随后将浙江陆军第二师陈仪部排长金佛庄转为共产党员。沈干城(1898-1934),上海浦东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初成为中共杭州小组成员,后在沪杭铁路闸口机修厂创办工人夜校和工人俱乐部,历任全国铁路总工会执委、杭州地委委员兼工人部长、沪杭甬铁路总工会副委员长兼宣传部长等职。金佛庄(1897-1926),浙江东阳人,1922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初成为中共杭州小组成员。在徐梅坤积极发展党员的同时,于树德受中共北京区委指派,以杭州法政学校教师身份为掩护,到杭州积极开展建党工作。于树德(1894-1982),河北静海(今属天津市)人,1922年6月,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初任中共杭州小组组长。
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
1922年9月初,徐梅坤召集于树德、金佛庄、沈干城在皮市巷3号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共杭州小组,于树德任组长,成员有金佛庄、沈干城,隶属上海地委。皮市巷3号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党组织——浙江省第一个党(团)小组的诞生地。 二、小营巷
话说1958年1月5日,毛泽东主席亲临小营巷,先后走进小营巷61号、56号和42号三个墙门,向居民了解日常生活情况,察看了巷内卫生工作。
小营巷始建于南宋时期,房屋比较陈旧,大多是太平天国时期建造的,一个不大宽阔的墙门里,居民区住着几十户人家,200多户居民。解放前,这里卫生条件极差,人们都说那时的日子是“荒年缺柴米,丰年少棺材”。
小巷幽幽,风过留痕。解放后,小营巷居民摆脱了贫困和传染病的缠绕,“讲卫生、爱清洁”蔚然成风,成了杭州市卫生先进单位。
那年,毛泽东主席到小营巷视察,由于很突然,无论是卫生工作,还是警卫工作,事先都来不及准备和布置。整条巷子场面热烈而有秩序,人群拥挤而不混乱,居委会主任和卫生组长事先没有得到通知,就主动给毛泽东主席带路,介绍小营巷情况。毛泽东主席从胡澄章家出发,又来到军属居素吾家。走到临窗的书桌边坐下来,看见桌上有一份《杭州日报》,便拿起了问程瑜:“是今天的报纸吗?”程瑜回答:“是的。”“你们都订报吗?”“都订。”毛泽东主席高兴地点点头。56号墙门的天井里,一字排开三只大水缸,每只缸上都盖着一个木盖子。毛泽东主席走到一个缸前,打开缸盖仔细瞧了瞧,指着水缸里游来游去的鱼,问小营巷卫生委员程瑜:“为什么养鱼?”程瑜回答:“鱼吃孑孓。”毛泽东主席高兴地说:“这个办法很好,可以推广噢。”毛泽东主席看到的都是和平时一样的真实情况,他感到非常满意。
毛泽东主席到过的小营巷
小营巷是毛泽东主席唯一视察过的居委会。毛泽东主席视察小营巷,亲切地与居民谈心,既肯定了杭州的卫生工作,又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高潮,为小营巷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自毛泽东主席视察小营巷之后,小营巷人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在爱国卫生工作上一路高歌。领袖深入基层、关心群众疾苦的“亲民、爱民”之心,上城区小营巷的居民依然怀念着,为此,小营巷61号专辟纪念馆予以纪念。
新时代的春风向小营巷徐徐拂来。各级党政领导对小营巷关怀备至,多次莅临视察、指导、关心小营巷各方面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小营人传承创新,乘着新时代的春风,再接再厉,创造出不少佳绩,诞生了一个个精彩的新故事……
三、方谷园3号
方谷园3号占地约1.3亩,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是一幢横向面阔三间、纵向进深三楹、中间两层过街楼式的木屋民居,它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故居。作为钱学森母亲章兰娟的陪嫁,方谷园3号归于钱家。20世纪60年代,钱学森写信给杭州市人民政府,要求将他的私有房产即“方谷园3号”无偿捐献给杭州市人民政府。不过,当地政府至今将方谷园3号产权人记载为“钱学森”。
可以说,杭州作为钱学森的故乡,对其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在上海出生后,来到杭州居住到3岁,后随父母搬去北京。父亲钱均夫(1882-1969),名家治,字均夫,后以字行,浙江杭州人,清末秀才,幼入蒙馆,1895 年入正蒙义塾,1899 年就学于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 )、1902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极力倡导“教育救国”“实心实力求实学”,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创办“劝学堂”,1913 年重回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现杭州高级中学)校长,赴北京教育部任职多年后的1929年回到杭州,在浙江省教育厅先后任督学、秘书。母亲章兰娟(1887- 1934),是杭州富商的女儿,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聪颖过人,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极强,具有数学天赋,非常注重启蒙教育。钱学森小的时候常跟着母亲做心算游戏,极大地培养了他的数学爱好,他的诗词书画起步,从“春游芳草地”到“八千里路云和月”,也源自于母亲。钱学森回忆说:“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钱学森牙牙学语时,聪慧可爱,在方谷园3号生活的日子里,父亲的言传身教和母亲的精心培养,是钱学森童年最好的家庭启蒙。
1929年,钱学森考取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930年,钱学森回杭州过暑假,因感染伤寒休学,在杭州养病。在此期间,钱学森不但接触到了书画音乐、哲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足迹踏遍了杭城的大街小巷。1934年,钱学森一家正式入住方谷园3号。
钱学森故居
后来,钱学森虽然很少回杭州,但是无论他身处何地,仍旧深深地怀念故乡杭州。纪念馆留下钱学森的一段录音,他说:“外国人行,难道中国人就不行?!”
诗词业余爱好者、老同事谢建林,聊知皮市巷、小营巷、方谷园的生动故事后,试吟《小营巷》七绝一首以记之:
巷旧破寒今逐新,小营视察满怀民。
浙旗皮市开元举,园蕴航天方谷春。
作者简介:温会机,江西省瑞金市人。本科毕业、高级经济师。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华融等多岗位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