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我的儿子
文/龚飞
仿佛就是在昨天,儿子还是那么一丁点儿大,还跟我黏糊着,要我背要我抱的,可一眨眼睛之间,儿子就年满17周岁了,个头已有176厘米了。好家伙,足足比我高出了6厘米!
儿子一出世,使我们的二人世界变成了三人世界,成为了我家的生活重心。可小小的儿子就爱黏着父母,一到晚上,他就只要我们夫妻俩带着,使我们上了一天班的身体,还得为他服务,其辛苦自是不言而喻。俗话说,“养子才知父母恩”,我们这时也就真正体会到了这话深刻含义。稍大一点,儿子能吃饭了,但挑剔的毛病表现出来了,吃饭时尤其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为了让他能吃点蔬菜,让我们颇费了一番脑筋。实在不吃蔬菜,我们就只好让他喝蔬菜汤,也避免他营养不均匀。
两三岁的儿子就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我们让他背诵唐诗,他很快就能背诵几十首了。当然,在晚上睡觉之前,照例是要听我们讲晚安故事才能抱着他的宠物沙皮狗呼呼睡去。读小学了,儿子的学习一点也没有让我们操心。他还喜欢读课外书,每有不认识的字儿,他就捧书来询问我们。后来我就教他查字典,他很快就学会了查字典的方法。儿子读了课外书籍之后,还会缠着给你讲书中的故事,什么“抽烟的人永远年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二小放牛”“太阳山的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等。看着儿子小大人的模样,在面前滔滔不绝地讲着故事,让我从心底感到欣慰。儿子读书很活,对书中有疑问,他会说出他的理由。一次,他看了《西游记》对我说,古时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唐僧取经为什么没有准备粮草呢?如果有粮草的话,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到西天的路程也就十万八千里,一旦他们到了一个地方,以孙悟空的本事,可以一个筋斗定点去取粮草,一个筋斗就迅速返回来了,妖怪就没有时间来谋害唐僧了。儿子是看了《三国演义》,知道了粮草先行的问题,反映出他是在带着问题去读书,会思考,没有死读书。我告诉儿子,如果有了粮草供应,那么唐僧取经的路程就不再艰难了,这本书也就没有精彩的孙悟空等人斗妖怪,唐僧师徒克服重重困难取到真经的故事情节了,你还会喜欢读这本书吗?当然,有了粮草供应,妖怪就会破坏粮草,故事也许又不一样了。假如你喜欢,长大后你自己可以写书,可以自己去构思情节的。听了我的话,儿子似懂非懂的地说,哦,我也自己也可以写书啊。
儿子爱玩游戏,小时候是玩电子游戏,如今则是玩电脑游戏。儿子不光玩,还常常上网升级,或自己设计程序来加深游戏的难度。我们叫他多花点儿时间看书,可儿子有很多理由,什么“劳逸结合”,什么“换换脑筋”,什么“开发智力”等等,让我们没有办法阻止他。我们就只好威胁他,考试成绩不好,就不准再玩电脑了。儿子却自信地说:“没问题,你们等着瞧吧!”可每次的考试结果,都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从小学时的双百分,到中学时的前几名,他每次都有好成绩,让我们无话可说。更让我们高兴的是,他还拿出他的奖学金,为我们买回喜欢吃的烧饼,使我们心里美滋滋的,一个一块钱的烧饼就换去了我们一张百元大钞,还有新的游戏碟,可美得他了。
儿子的中考成绩是超过了本市最好的高中学校的录取成绩,可他读初中的实验中学愿意免费留他继续读完高中。考虑到学校离家较近,在征得儿子的同意后,我们家长也就同意了学校的请求。如今,17岁的儿子也是读高二了,学习成绩照样是年级的前十名,并且还担任了他那个年级的团支部书记。担任这职务,说明他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我们从心里感到高兴。但我们还是担心,怕参加活动的时间多了,影响他的学习。可儿子每期带回来的成绩通知单却照样优秀,最近还带回来了市级“三好学生”的证书,当然也不会忘记买回来烧饼慰劳我们,让我们明白一切担心都是多余的。
也许是遗传基因的作用吧,儿子长得非常像我,17岁的他和我当年17岁时模样如同一个模子出来的,不过比我当年结实多了。儿子现在吃饭也不再挑剔了,不知道何时对蔬菜也爱吃了,如果一顿饭没有蔬菜,他还有意见提呢。儿子也有同我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不迷信权威,什么事情都爱弄个明白。而和我最大的不同就是,儿子喜欢理科,喜欢阅读科幻、灵异以及理科方面的书籍,不喜欢文科,也不喜欢阅读文学书籍了。而我的父母和我则是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在这方面遗传基因好像出现了变异。当然,儿子自有他选择的自由,我们做父母的对此也不好说三道四的,只能尊重他的选择了。
儿子的学习正忙,由于还有一年多就要参加高考的缘故,他们现在星期六星期天也要上课或补课而不能休息。我们尽管看着早出晚归的儿子心疼,但儿子的学习是大事,我们也没有其他办法,他的命运只能由他自己掌握。我们惟有想方设法给儿子改善伙食,保证他的营养,使他能够精力充沛地投入紧张的学习之中。当然,儿子回到家里,要打开电视看科幻片、动画片,或要打开电脑玩游戏什么的以换换脑筋,我们也不好反对,儿子自有他的主见,我们相信他能够处理好学习与娱乐的关系。
儿子,你还年青,前面的路还很漫长,你得勇敢去面对!
作于2006年12月



作者介绍: 龚飞,男,四川泸州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泸县金龙乡(今龙马潭区金龙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泸州市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推荐活动入选家庭。曾担任长江液压件厂暨长液公司《长液报》责任主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信周刊》编辑、记者,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工运》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