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空即有非空不有 因果
文/郑亚水
从前石码有一条老街,名叫打石街,就是现在做装饰板材的主业街,其街中有一全国独有的寺庙,叫宛南亭。不过老石码旧建筑,至宝不是这打石街心的宛南秋色,也不是新行外市或后街西湖骑楼,而是礼拜堂西大小六间的"埕斗厝",最近上了《国家地理》杂志,这"埕斗厝''建设过程,所需的地基石和门户石,井厨'五脚距石材,窗户装饰石材…都离不开一天叮当响的打石街…

打石业务很好,可是劳累活,汗流干了钱也花光…打石街材宝石材张文波儿子张阜阳,一直不想当"石二代",看(⊙o⊙)前面宛南亭香火很旺,决心来问问观世音菩萨···初一龙时,他径直来庙梵香礼佛,然后问宛南亭灭尘师太有啥发财办法?灭尘师太笑应''要先舍后得…'',张阜阳又接着问'怎么了舍呢?'',师太微笑说''你来提供宛南亭后舍房地基石,我会给你一个"发财''秘方'

一个月后,宛南亭西厢舍房地基石铺垫好了,张阜阳兴冲冲找到灭尘师太,师太交给他一个盒子说"这里面装有发财秘方,请你先斋戒七七四十九天,后沫体更衣在子时悄悄地打开,那就明白了

可是,张阜阳发财心切,回家后便急冲冲地打开盒子…这盒子由大盒子套小盒子,小盒子里的东西,又由绫罗绸缎密密匝匝包裹着,拆至最后,只留着一张纸条,上面赫然写有两个金字"勤俭"

''妈的,这两的字这么值钱吗。害我劳累半个月,血本无归",张阜阳愤怒至及,马上去宛南亭找灭尘师太评理,师太禅坐平静地说"这是发财的秘方,有错吗?如果你照秘方去做,发不了财,我加倍奉还后舍地基石工本费…"

张阜阳一听傻了眼,心里暗暗想道"是呀!这很平常很重要的勤俭二字秘方,往往被多数人忽视了。''

这就是灭尘师太禅师的智慧,张阜阳从此把"勤俭''两字挂在骑楼入门的中堂'作为家风祖训。N代张家后嗣中,出了石码名仕张燮先贤一一是他,撰写了《东西洋考》地理名箸,作为中国政府向世界陈述南海主权的铁证,嘿嘿!

有了南海,咱中国人就会''财源广进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了,未来"一带一路''会成功的!
但是,秘方还是"勤俭"两字!


爱因斯坦名言:
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宇宙中的存在只有场。
实际只有场,物质不过是场里场强特别高(能量特别强)的地方。
佛教是与科学共依存的宗教。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所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符合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二千五百年前佛祖讲到《金刚经》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那一段非常精彩。可以说超视距预见了现在的前沿科学甚至未来科学。所以.爱因斯坦才有这么多有关佛教的名言。

《道德经》二十五章老子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三教'教主老子、佛陀、孔子出生年龄相差不大。就在那个二千五百年前,那个北纬三十八度线附近的中国或古印度。东方的老子悟到了'大道',古印度的佛陀悟到了'真空'。其实《道德经》上的'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便是佛陀在《金刚经》说的空谛:'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佛祖说的意思这个世界本來是空的'寂兮寥兮'。微尘是佛学里的名词,微尘又叫外色尘,等于现在说的电子、核子、原子之类。相对外色尘,咱这本体有内色尘,学佛的人默念《心经》进入了'无眼界,无意识界,无无明,也无无明尽'等等'空'无境界,念到一心不乱,修观想的人,内观自在成功了,进入了一个依止入定的心物一元时,你的灵识可以脱身变成另外一个人客体,观自在站在原來的你面前。这是修禅悟道人的妙乐。说到到此观止,另当别论。

现在说的这个外色尘的微尘,再分析下去,老子认识到这个'寂兮寥兮'的大道'可以为天下母'。而佛祖却循循善诱,先明明白白分成两对接口,人的内色尘结构功能'眼耳鼻舌身意',去感受'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觉悟的过程。但是这'六根'对'六尘'的认识觉悟接口,佛祖留有余地,还是有一个顿悟成佛的逃生去处,叫做'空'。因为《心经》里只讲到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而《金刚经》中却将微尘'七分',有分就有解叫分解。微尘七分为'色、声、香、味、触、法、空'。佛祖告诉我,这个世界是一个又一个微尘,一粒又一粒分子,组合起來的'妙有'物理世界。宇宙本来就是真空的,地球也好,你的生命也好,是一种因缘际会的'妙有'。那个真空的境界,对于妙有的俗人,不可说不可说,说了俗人太早悟空反而不好。所以,佛祖才说没有说法,说不出来的,说个空已经不是它了!说它有,世界有的东西又归空。说它没,一个小树马上成了一片森林!所以,空有不能讲,即空即有,非空非有。人活在这娑婆世界,过于执着不好,看空识破也不好吧!这就是佛祖欲言又止的空谛哲理!

七律·题赠梧闽赋闲
郑鹏
风雨忧愁信有涯,掷将腐鼠任群鸦
官闲宜复开三径,客至何妨卖五车
新府日沉耽酌句,古林炉暖待斟茶
此身不为儒冠误,敢向余年自在夸
郑鹏诗人,虽然与我儿子同岁,却对我关爱有加。在我的无官无钱有病多愁的时刻,写了《七律.题赠梧闽赋闲》以勉励鼓劲。这是文学的力量,文人的相惜。人一走茶就凉,这是世态。'风雨忧愁信有涯',坏的状态总是有一个界限'信有涯'。好的乐观也是不可持续的。《周易》基本原理'一吉一凶一悔一吝',揭示了一个因果律与无常变化。'吉'乃'凶'之前因,当您处于吉祥如意的时刻,'凶'事厄运马上如影相随。而'凶'之后果必然显'悔'恨不已,为什么凡事对人不能'恨'而是'悔'呢!因为'恨'把失败的原因客观化,找别人出气。'悔'是忏悔自己的过去,主观上对自我重新认识,笛卡尔说'认识你自己'。古人云:'知人者明,自知者智。'挫折了失败了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尔后修正方向、弥补不足、改进方法,这就到了下一个果位'吝',迩是吝嗇的'吝',这里本义是'低调内敛,慎独慎微,三缄其口'的意思,不张扬干实做真,必然又迎来下一个结果'吉'。所以《周易》说,人的一切,也都不离因果定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陈陈相因,循环往复'吉凶悔吝',能否'元亨利贞'完全在于您的心量,您的智慧,您的格局,您的觉悟!

有一段往事,当我正雄心勃勃想干一番事的时候。不斯然被拨了一盆冷水,这种事也会常常发生的。这说明咱不识相,不知道良师益友或'猪队友'的差别。有时,一句恶语相向,可能改变人的一生命运。一九九二年我与感动厦门十大风云人物林志远仁兄,因为工作关系一起迎接了全国作协副主席冯牧先生的角美考察。期间,我对志远兄不经意讲了一句意思:'此地非龙池,他日有鸿志。'他竟铭记在心,励志在行,而成就后来。所以,多多正激励一下同事朋友,也是一种功德。当然,能忍住别人的'广东眼镜',异常的冷嘲热讽,不谛也是一种忍功吧!

1999年我任颜厝党委副书记兼白云岩管委会主任时,闽南师大郑镛教授为了鼓励我,特地把他当会长的漳州市历史学会采风活动安排到白云岩。那期间,特聘我为漳州历史学会研究员,还鼓勵我写一本有关朱子文化的书籍…我努力做了。可是,当我拿着《秋水白云》样书去拜访漳州党校一位任过课而且知名的副教授时,那情景让我很不堪…'出书,你也想出书?',我说:'想,宣传一下白云岩文化…',那位副教授的眼神,突然冒出一种'绿光'…那是妒嫉恨的喷发:'我尚不敢出书,你这乡兵…'。我懂了,知趣地离开,从此再也没找过他。有点,当年江州别驾张日用,遇到不识斗字、在厨房当粗工的惠能,想请他替写偈语,张日用乜斜一眼回应道'汝也上偈,其事稀有。'惠能曰:'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也有无意智。'张日用一听马上顿悟了,替他在走廊墙上题了千古名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无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嘿嘿,那一个闪着'绿光'的非羡慕是嫉妒恨眼神,二十三年过去了,还留在我的心里,这道'绿光'是中国文人的劣根性…'文人相轻,自我贡高'这老毛病吧!

惠能大师对张日用别驾说了'上上人有无意智。'算是给足了面子,意思是您是'上上人'呀,但心里看不起我这葛獠蛮人,哪有可能'上偈'应对五祖弘忍的大弟子、教授师神秀为了祖位衣钵的悟道偈云:'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说实在的,能悟到这种境界,已经非常高明了。现在龙海上下齐心创文明城市,大街小巷总是有人'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一眼望过去,都是'排整齐,扫干净'的眼界舒服那感觉…

张日用的问题是患有'无心之过'的'无意智',被一时的前摄印象蒙蔽了,与众人一样看好五祖的大弟子神秀,根本不在意当扫地的粗工惠能…带着质疑的'绿光'眼神说:'其事稀有?',好在他听了那句口头禅,及时纠错替他题偈。挽救了禅宗的慧灯而后有薪火相传…这省去一千万字。为什么惠能最后得到了禅宗五祖的传钵,而不是神秀呢?五祖对神秀写的偈语评价是只是到了觉悟的门槛,还未入觉悟的大门,希望他再写一首偈,可左思右想就是写不出來。因为他的偈语仍然停留在'我有法空'的境界,聪明的俗人很多,就是放不下自己这个'我'。西方哲学家笛卡儿也一样,说了'我思故我在'仍然离不开我,'我不思'睡觉了我还在呀,世界也在吗,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神秀的偈语也一样'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这个比喻身心的参照物'菩提树'或'明镜台',也是无常的靠不住的,菩提树本身会枯黄,明镜台也可能扭曲,映照出来的表象世界也变得不真不实。还是六祖惠能的悟道偈入了觉悟之门,因为他把这个有'身心'我也破了,认为'菩提本无树',是佛祖在这棵树下静坐七七四十九天觉悟成佛了,这颗树才出名了成了'菩提树'。比喻这颗心的'明镜亦非台',咱自己有时也怀疑自己,老病垂危的心也会产生'无意智'而胡言乱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咱这具有觉悟种子的自性佛'心',本来是如来的空灵,佛在哪里呢?'说似一物即不中'。这就是禅宗的觉悟境界'一切法空',可以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后重建一切,一切皆有可能。或许,当年那无意智闪烁的'绿光'如今也变了,有慈祥、智慧与方便的灿烂佛光吧!

我如道,在动物界,蛇精蝎子精的眼神是闪着'绿光'的。唐朝韩愈写的《芍药》诗云:'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九层。'绿色生态多么好,但是眼神有'绿光'就不够好,不是肝功能出问题,就可能心出问题有'羡慕嫉妒恨'!

阿水友好。刚刚看到您那篇“绿光”,我立即想起去年有一次一位电视台友人发一条微信提起过去我曾在全国电视剧比赛获得全国十佳编剧奖的事,要我谈谈那件事。我还没回复,没料到本市一位文人当天就发了一条轻蔑的微信,说他翻遍历届全国电视剧赛事资料,没见过福…建人有此水平。我本来不屑一顾,第二天有几位文友打电话给我,说你怎么忍辱不吭,我不得不把我的二十集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颁奖的奖证发出去,没有加一句话。反而引来一些文友的赞声,说福建不会输人的。由此,我和你有同感,文人应相‘亲相惜,那怕我比仔差十倍,也应扶我一把,如今绿码是好事,绿眼光不太美吧。

郑亚水,笔名梧闽,自号"山石码'',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15年春,经中瑞两国相关部门批准,被授予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称号;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