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说:“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六、我经历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10.胜利班师

12月5日,我部正式撤离西藏。在申隔宗的直升机坪上,165团全体官兵整齐列队,各种重型火器在队列前熠熠闪光。鲜红的“八一”军旗迎风飘扬,两名威武的护旗手手握钢枪肃立两侧。全团指战员向着军旗庄严肃穆地行了军礼,准备向西藏告别。
12月7日清晨,达旺晨雾弥漫。师机关的干部战士已紧张地收拾好行装装车待发。各部队也已集结完毕,整齐地列队准备出发。张国华司令员率西藏军区领导前来送行:“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你们不愧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部队。今天,你们就要班师回营、凯旋而归了,我代表西藏人民,谢谢你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我和张玉昆师长,代表我部全体指战员向张司令等藏区领导,庄严地行了个军礼,然后率领部队,浩浩荡荡踏上了归途。
行军途中,我们接到了西藏、兰州大军区和首长对我军的电报嘉奖。他们对我部的作战能力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将我们取得的辉煌战绩上报给了中央军委。
我部返回西宁后,军委三总部和民政部共同组成慰问团,由主要领导同志率领来我部进行慰问活动,给我部全体参战人员发放了各种奖品、奖状,作为永久性纪念。这对我部全体官兵是个巨大的鼓舞。
11.受到毛主席接见
毛泽东主席对这次反击战非常重视。战前他就在中南海说:“不管你是印苏联军还是美印联军,即便是再来一次八国联军,我们中国也要与你们打!打出一个真理来。”
这次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在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脉一带进行的,那里地势险峻,气候多变,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严酷的自然环境和险恶的交通条件,使作战的艰苦性成倍增加。我部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迅速进行动员、分工、集结、运输、后勤补给、路线确定,以及留守人员及家属安置等等,到达边境后,又立即投入战斗,打了一个漂亮仗!
这次战役,我军打败了美、苏、英多国联合武装的印度军,使8940名印度军人葬身山谷,1370名印军士兵被俘。美国装备的亚洲第一旅——“锡克旅”完了。英国全资资助的“廓尔柯营”完了。中国拿回来了原本就属于自己的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印度侵略者膨胀的野心化成了泡影。
1963年2月,全军在北京召开军以上领导出席的政治工作会议。参加自卫反击作战的师级单位的领导也参加了这次会议。2月27日,我在这次政工会议上作了重点发言,介绍了我师自卫反击作战中的政治工作经验和战斗经过,得到了与会者高度赞扬。
会议临结束时,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首长在怀仁堂接见我们。当毛主席走到我跟前时,总政首长连忙向毛主席介绍说:“他叫徐肇基,是55师政委。”
毛主席亲切地握着我的手说:“55师,好嘛!你们从西宁坐卡车到(中印)边界去打仗,走得很仓促,边走边动员,一下车就打仗,走得快,打得好,撤得也好。”

毛主席同我握手的那光辉的一瞬间,立即被新华社记者抓拍了一张照片,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过后,部队将这张报纸送给我了一张,让我作为永久的纪念。这张照片我至今还保存着,完好无缺。
现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也将这幅照片高挂在极为醒目的位置。我师、团各党史、军史展览室都复制了这张照片,也把它挂在最显眼的位置。
我深深地知道,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耀,而是我部全体指战员的光荣,首先是那些在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战友们的光荣。
这是我军战争史上的光辉一页!
1987年10月
未完待续......
关注洛宁城事
阅读下期精彩内容
七、生命尾声

作者简介:山子,1950年生,洛宁县人,大专学历,曾有军旅生涯,历任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转业后,曾担任副乡长、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喜爱文学,1996年开始在杂志和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和小说。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