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全迎
有的朋友虽然初次相识,但有一种神交已久的感觉,因为久闻其名、因为才华过人,朱耀武就是这样的人。在一次文化活动的场合,我与朱耀武先生见了面。他彬彬有礼地招呼着来宾,有条不紊地安排着流程。他参与组织的这一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朱耀武先生浑身透着儒雅潇洒、沉稳内敛的气质,与人交谈,不急不缓、真诚由衷。他高兴地对我说:“前些天在河下的“淮安书房”看到你的《忆清江》一书,很感兴趣,读了几篇,很有同感。因为都是我们过往的记忆”。我也读过他的一篇文章,是《淮海晚报》刊出的《妈祖文化在黄淮运泗交汇地的传播》,题材新颖,观点独特,论证有力,所以我有深刻的印象。我们相见恨晚。
说起来,朱耀武出生在书香家庭,甚至可以说是名门之后。他的祖上可追溯到宋代大儒朱熹之后,那可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呐。祖上的基因传承与家庭文化的薰陶,使朱家这一支得以枝蔓叶茂花开。
朱耀武的父亲朱晋和先生,六岁时于上世纪的1920年随祖父从镇江迁徙到清江浦。此时的朱家,在清江浦东圩门口开设烟草与酱园店铺。尤其是旱烟生意越做越大,在淮阴、淮安、清江浦一带形成一家独大态势。但是,祖父二十多岁就去世了,生意的重担落在父亲的肩上。

据淮安市大运河书画院院长李坤才先生介绍: 朱晋和先生不但是成功的商人,还是清江浦著名的书法家,自幼便苦心研读历代名碑法帖。上至秦汉碑刻、锺繇二王,下至明清墨迹、碑版拓片,无不精心揣摩,力学不辍。所以,他的书法篆隶行草无一不精,笔力深厚,苍劲古朴,字越大越具气象。五十年代治理淮河,在千里运河上的宿迁船闸,高高矗立立着“宿迁闸”三个大字,它以古朴厚重、雄茂遒丽的书风和闸身浑为一体,引人驻足赞叹。它的书写者就是朱晋和先生。朱晋和先生同时期书写的还有泗阳、淮阴、六塘河等六座闸名。朱晋和先生还发起重立和亲笔书写了“水渡口”石碑,为清江浦历史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朱晋和先生于1982年病逝。

朱耀武一家的历史进程演变,在清江浦市民中很有代表性。因为清江浦本来就是一座1415年之后逐步新兴的移民城市,有多少像朱耀武一家的人家,从外埠迁徙来清江浦,在这块土地上打拼创业,繁衍生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耀武一家还是比较成功的商户,家境殷实,更是注重文化传承的书香门第。
朱耀武从小就受父亲的影响,家风的浸润与薰陶,养成了文化习惯,打下了文化基础,与文化有关的事物,他都不由自主地多看多学多悟。这种文化自觉,为他今后的走上文化之路,夯实了基础。耀武于1962年出生,当年其父是50岁得子,可稀罕得不得了。因此,对耀武精心抚育外,悉心教育,以期成才。父亲带他游历东西长街、水渡口、娃娃井、太平码头、清江大闸、清江浦楼、臧家码头、老圩门和淮阴县码头镇等地。游览里运河、大运河、废黄河、盐河、二河等,经常讲这些历史风物的故事,讲中华文化,讲历史人物。家中的藏书,帮助耀武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这些文化的种子,在小耀武的心田,生根、发芽…使其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朱耀武一家多年住商风文气浓郁的大闸口与轮埠路一带,深谙老清江的文化精髓。他五、六岁时就跟着父亲学习书法与绘画,在心里逐步形成今后要靠这些艺术“安身立命”的朦朦胧胧的概念。今天看他的楷书,功力深厚、典雅俊逸,透出一股古朴之风。参加工作后,他在一家著名的国企工作,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一日也没停止、懈怠过,反而更强烈地意识到:要靠文化艺术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命运要靠自己掌握。如何掌握,自己多掌握些文化艺术,不就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了吗?
朱耀武于1980年的改革开放之初,就意识到服饰时装领域的潜在价值。他毅然决然地通过业余函授,学习了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的课程,深受日本时装设计理念的影响。耀武凭自己的勤奋与天赋,在服装设计领域打开了突破口,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当年《淮海晚报》经常刊载朱耀武设计的时装图,从耀武保存的《淮海晚报》剪报上看到,他运用自己的美术绘画功底,画出的服装设计图,栩栩如生,时尚飘逸,俘获当年无数少男少女心,为这座城市的年轻人,带来了时尚之风,搅动了青春旋律,在市内外服装设计界名声大震。他于2003年至2005年,先后获得“江苏省职工技能大赛十大创新奖”、“淮安市服装设计大赛状元”和“淮安市五一劳动奖章”。


他全方位的不断地提升完善自己,从师于李书友教授,潜心学习《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感悟,使自己的文化艺术观更加开阔,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更为顺畅。
朱耀武对清江浦地方历史文化有着执着的偏爱。他说;我们这座城市,好长的一段时间内,地域被人为地阻隔了,这样一来,历史文化的联系也就中断了,使人产生了误解。如五十年代初的二河的挖掘与使用,使清江浦区与淮阴故城码头、高家堰一带的联系中断了;六十年代初挖掘的城南大运河,将清江浦与城南、韩城一带的联系产生了困难,这样使得原来一体化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割裂。这就是以往存在于我们这座城市的“硬伤”。
朱耀武独具慧眼地对妈祖文化有着比较深层次的研究,尤其是我们苏北黄淮运泗地区的妈祖文化的来源、存在、发展与影响,有着比较系统与深刻的见解。

(朱耀武于2010年1月10日发表在《淮海晚报》的文章《妈祖文化在黄淮运泗交汇地的传播》)
他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帮助宿迁与泗阳等地规划建设布置妈祖文化园,耀武所提出的设计理念与建设方案,受到当地领导与专家的好评与采纳,妈祖文化已经成为宿迁,泗阳的重要文化旅游产业,惊艳苏北。

耀武对城市的规划以及文化资源的合理挖掘和利用,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经常受到有关地方和部门的邀请,对项目提出意见。有的已经被采纳。
耀武下一步的学术研究,计划在运河“青帮”文化的研究上下些功夫。他认为我们清江浦作为运河文化的中心枢纽,对青帮文化的产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兴趣在这个方向学习和研究一番。
说耀武是一位“杂家”可能不太贴切。但是,说他是一位“文化多面手”,绝不过誉。参观他的书房,给你以惊喜和震撼。因为他的书房可以称为“小型图书馆”,又可称为“小型博物馆”、“书画馆”。在我们市区的图书馆里看不到的书,他这里就有。他还悉心保存了一些城市发展方面档案资料,弥足珍贵,叹为观止。
(朱耀武与女儿——淮安市大运河书画院副院长:朱莹)




从这个书房,我似乎看到了他的格局与底蕴,看懂了他的胸襟与志向,我对他的敬佩,油然而生。


作者简介:胥全迎,笔名羊羊有草。中国散文网创作委员会副主席,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课程班毕业。曾任设区市市属国企厂长、党委书记。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特邀委员,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清江文学》编辑部主编。22万字的《忆清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多次在中国散文网举办的文学大赛中获一等奖、金奖。


《雪染浦楼》:黄树仁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