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桂林都市文学社七星分社第58期
理稿:
胡桂芹(韵芘胡桂芹)
↓林耀平先生的风采:

喊他宝贝
弄不好变成累赘
作者:林耀平
当今,“喊他宝贝”,对刚出生的孩子、或儿女、或孙辈子女,直至他们长到一、二十岁,均称其为“宝贝”或“宝宝”。诸不知,这样称谓,笔者认为:有害无益。其理由分析如下。
一是他会有“众星捧月”之感。我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造就了近两代人“天然”的独生子女。于是,几乎人人都喊自己的孩子叫“宝贝”或“宝宝”,以至于现在可以生二、三胎了,依然如故,而且更甚。这样下来,也同样造就了众多的对社会、对家人、对父母极不负责任的两代人:不思进取者有之;昏昏噩噩过日子者有之;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者有之;甚至麻木不仁,宁愿在家啃老者还有之。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统计,目前中国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生活,60%的家庭存在着“啃老”现象。武汉一位81岁的老人向社会求助:其儿子在家已宅了多年,不肯出去找工作。老父现在有退休工资,老父“走”了,其咋办?这绝对是因为左一个“宝贝”右一声“宝宝”而导致“众星捧月”的恶果!
二是他会有“高高在上”之感。在“宝贝”声中长大的孩子,在家中绝对有“高高在上”之感,好像谁都围着他转,什么事都为他着想。于是,他会把这种“高人一等”的思想和意识带到社会上去,因为他在家被优越贯了,在外稍有不如意就会惹出事来,甚至带来大麻烦。此类例子有太多太多,恕不赘述。
三是他会有“不可冒犯”之势。每个人走进社会以后,人人都是平等的,如果你在家对孩子“宝贝”称呼惯了、宠惯了、溺爱惯了,他在社会上是一点亏都吃不了的,他总会把在家里养成的那种“高傲”甚至绝不可“冒犯”的思维意识带到社会上去,如是,轻者会造成不和谐、不痛快,重则会弄得你“吃不了兜着走”,甚至“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搞出命案来。想想够可怕的吧?此并非危言耸听,有大把的案例。
对上述问题,该怎么办呢?笔者谈些不成熟的意见:
首先,对称谓,绝不能再称“宝贝”或“宝宝”了。有一天周末,儿子和儿媳带着孙子回来看我们,我老婆左一声“宝宝”右一声“宝贝”,我立刻就讲:“你‘宝贝’惯了他,教好了还行,弄不好就成了“累赘””!我老婆很聪明,马上答道:“好好好,以后我们不这样叫了,就叫‘林家林’”,儿媳在一旁更清醒:“对,以后就叫名字”。
其次,对孩子,要爱在大气上。也就是说:对孩子的小事,比如上班下班、正在干什么、冷暖注意增减衣裤等等,没必要去“唠叨”。当他要结婚了、要买房买车了,你有条件的话就大手笔支持,没条件的话,话说到了位也是一种支持和真正的关心。
再次,对父母,要爱在细微处。说实在的,人老了,他对子女、对自己要求都不高,他们吃也吃不了多少,穿戴更是随便。因此,对待老人,你关心他们,更多的是在细微处。比如:没住在一起的,“常回家看看”,每天打个电话或发个微信、短信问候等等;住在一起的,笑脸常挂嘴角,嘴巴甜,常帮敲敲背、倒盆洗脸洗脚水、添碗饭拿双筷、帮剪剪指甲等等。这样做,既是一种应该,还是一种真爱,更是一种对中华孝之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你这样做了,父母的心里绝对是美美的。
总之,对待晚辈,无论是子女辈还是孙子辈,从称谓到行为、举止至引导,都不能对他们太“宝贝”了,要把对他们的爱用在规范言行、爱心培养、责任心引导等方面上来,而不是无节制地无度地宠爱、溺爱与放纵……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爱心、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一代新人。
↓↑作者林耀平先生的先生风采:
中国桂林都市文学社七星分社 机构
社长:林耀平
终身荣誉社长:黄家城(桂林都市文学社总社社长)
荣誉社长:
刘耀华、徐文斌、文长海、敬新谱
常务副社长:尚玉洁
副社长:
涓涓溪流、李孔逢、谭新辉、张振球
顾问:
巫兰、谭新辉、
责任总编兼审稿:胡桂芹(韵芘胡桂芹)
主播副社长:
冰雪彩霞、阿明、少说多做、天乐、翩若惊鸿、老革命、细细的雨、许世红(宏红)、素心如雪、虹、何伟生、宁卫
主播顾问兼文学顾问:
冰雪彩霞、阿明、翩若惊鸿、素心如雪、少说多做、天乐、天歌、开心、细细的雨、虹、程慧丽、优雅的女人、许世红、李嘉禾、何伟生、仇振敏(艺丹)、室静兰香

